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3-31肖明君

国际公关 2024年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肖明君

摘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现阶段农村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制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为切入点,剖析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困境原因,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特色旅游经济、建立健全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等路径,以期实现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作出关于 “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要求、新部署,明确强调 “生态宜居是关键”,并力求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格局”。生态文明是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但部分地区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了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与乡村发展路径的单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意义重大。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部分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自律自觉。当前,农村正处于传统生态意识向现代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的过渡期,部分农民还存在 “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加上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味追求农业增产增收,滥用化肥、农药,乱挖乱采,导致农产品、土地、水质和大气等受到严重污染,对农村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究其原因,既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化、农村实践主体受教育程度低的因素,也有生态治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1]因此,充分发挥文化对思想观念的渗透作用,强化农村实践主体对生态文明治理理念的认同,引导农民全面参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生态治理过程,履行自身的主体义务,至关重要。

(二)农业污染问题突出

当前,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虽然近年来基层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整体上还存在治理不严和不科学的问题。乡镇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如果严加管理导致停工停产,会影响乡镇经济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往往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不影响大局的逻辑下,丧失自我革命的机会。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业对乡村整体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同时,很多乡镇企业在基层规章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违规排放、乱排乱放的情况屡见不鲜,环保治理会大大影响乡镇企业的整体利润,因此乡镇企业在大部分情况下选择明知故犯,经常白天停工、晚上复工,与政府进行 “游击战”,进一步加速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农村生态环保设施落后

农村生态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总投入量。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整体生态建设相对于城市来说起步较晚,各项物质条件不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生态环境要求。一方面,环保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机械化刚刚起步,部分農民还是以传统方式种植农作物,各种生产生活垃圾难以做到统一规划处理,缺少必要的垃圾处理设备与设施,导致环境污染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环保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的整体要求;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农村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但大部分的资金都流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用于生态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量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条合理的绿色发展路径,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找到与生态保护平衡的 “第三条道路”。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生态文明教育滞后

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农民生产生活实践造成的各种污染,反映出来的是农民生态意识的缺失,农民缺乏相应的生态文化教育。一些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认为靠山吃山是天经地义的,不会考虑农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往往会出现 “我行我素”的情况,认为自己随便乱扔垃圾不会对农村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自然也不会考虑所谓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存在形式化、晦涩化的情况,很多农民接受生态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有几份宣传手册,都是农民看不懂的 “天书”,没有通俗易懂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只有严格禁令、没有实践指导的局面,从而造成农民对农村生态问题的麻木性,造成农民生态意识的缺失。

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在宣传生态文明时 “唯传媒论”现象较为严重,只重视电视、广播、横幅等传播媒介,而缺乏 “人”的传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生态文明普及和指导工作,加上农村粗放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宣传和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

(二)基层政府对农村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区的发展中,缺乏对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对 “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把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引入农村,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无视农村的实际生态情况,让农村无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有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发展实体、招揽人才上,对地方的环保和生态投入往往无法满足整体的生态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造成这样生态治理困境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生态环保指标并不作为地方政府的业绩。在这样的政绩观指引下,基层政府往往会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将生态和环境作为 “政绩的代价”,在惊人的、可观的农村发展背后,是触目的、触底的生态现状。

(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困难

我国先后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多个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同时,很多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诸如 《大气保护实施办法》 《环境检查制度》等条例和办法,虽然对农村污染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治理和管控,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到位的情况。第一,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占地面积大而分散,乡镇企业零散分布在不同区域,这导致相关环保部门对乡镇企业往往缺乏统一且有效的规划管理,因此在具体政策落实方面,会有部分乡镇企业被漏查,这加大了实际政策落实力度和执法难度。第二,在农村 “家本位”和 “人情社会”的压力下,很多时候执法人员迫于传统压力对生态检查和惩戒的力度不足,往往会选择 “照顾一下”村里。[2]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乡风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参与者和保护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农民是农村的主要群体,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长久开展、有序开展。

首先,要以培养农民生态环保责任意识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其自身的主人翁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农民一直游离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之外,不去维持并保护已有的生态成果,那么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不会长远。因此,要让农民意识到自身的主人翁角色,强化自身环保责任心。同时,要打破农民自身的思想桎梏,培育农民现代意识,摒弃 “坐吃山空”的思想,使农民真正融入到生态系统中。

其次,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应在生态教育的过程中树立 “生态利益大于天”思想,引导农民将自身的利益与农村集体的利益相连接,从自身做起,以点带面,使生态环保融入到日常小事中,从各种小事做起,家家户户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本村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同时,要注意生态文明的宣传不能只讲大道理,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切实改善教育与传播效果。

最后,要改变环保宣传手段,增加宣传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利用新媒体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传播内容,增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推广绿色消费,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让村民认识到绿色消费的益处,提升绿色消费水平,实现农产品、生活用品的高效利用,让家家户户形成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

(二)发展农村特色旅游经济,实现绿色、休闲、体验的价值联动

当前人们对特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乡村、体验乡村,这背后映射的是人们的 “乡愁”情感不断增加,[3]人们在农村的大地上感受到了田园风光,寻找到了心灵归属。因此,农村要深挖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农业项目,实现农民收入与农村风光的双丰收。可从休闲和体验两方面着手。

在休闲方面,可以打造假日休闲农场,赋予农村休闲以新内涵,打造休闲旅游乡村,在这方面,日本的 “田园风光度假村”、澳大利亚的 “假日农场”等模式都是成功的农村休闲旅游范例。我们应该肯定并挖掘农村自身的独特优势,让农村成为拥有文化内涵和休闲风光的 “新胜地”。

体验经济是立足本地基础、借助多元化服务、满足人们体验需求的新经济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娱乐性、审美性和移情性体验,使人们寄情于景,完成对农村的情感回归。在我国有很多成功的体验经济案例,如成都地区 “农家乐”、北京 “西瓜园”、深圳 “荔枝观光采摘园”。[4]我们可以根据本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体验模式,坚持 “以人为本”的路線,深入考虑游客的原有生活方式、情感需求和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让人们有宾至如归之感。因此,农村应该打造差异化项目,实现区域内资源联动,深挖本地文化资源,提高服务意识和营销意识,实现人性化与个性化的体验互动,让人们真正 “回归自然”。

(三)建立健全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用制度化手段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5]因此,要用健全的制度手段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构建科学合理、运行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长效绿色发展机制体制,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文明条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条规,要细化生态环境管理区,针对不同的生态情况,制定针对性保护法规条例,解决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要做好内容条规的解释工作,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做到生态保护有法可依。

其次,完善生态文明考评机制。一方面,要提高生态环保监督力度,设立专门机构,扩充监督队伍,聘用专业人员,提高生态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突出绿色考核,用考核的手段约束基层干部。同时畅通农民监督渠道和举报机制,实现监督的常态化。

最后,要加大违法惩戒力度,提高污染违法成本,要让乡镇企业不能、不敢、不想破坏环境,要灵活把握实施力度,实现执法的刚柔并济,要引入信用体系,将破坏环境的行为纳入信息检测中,对严重破坏环境者用信用的方式实施惩戒,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壮大生态环保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合理配置执法队伍,实现执法人员的全覆盖,并加强对环保职能部门的监督,谨防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发生,提高问责力度,实现环境保护有人看、有人管。

四、结束语

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解决好农村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内容多,覆盖面广,要把握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张鹏,张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1):1-7.

[2] 韩小军.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新西部,2023(05):65-67+71.

[3] 粟娟,王艳.“乡愁”情怀下旅游者感知价值与行为意向关系研究:来自张家界乡村民宿的实证检验[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0,31(06):27-41.

[4] 常卫锋.体验经济模式下的农村旅游开发探析[J].农业经济,2015(06):85-86.

[5] 徐明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法治思想与法治方法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06):8-11.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