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业质量要求的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解读

2024-03-28冯树涛杨雪华贾明鑫孙闯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作业系统教材内容学业

冯树涛 杨雪华 贾明鑫 孙闯

一、引言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1]。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不同水平学习结果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描述概括性太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具体化处理才能使用。

作业系统与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共同构成了地理教材体系。课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图像系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业系统则是检验、评价学生學习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业系统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效果的工具,有利于学习者作为一个潜在的学科专家思考、反思和应用学科知识,获得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2]作业系统的相关研究对于教学实践和学生素养提升有重要作用。

作业系统应成为检验和提升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载体,因为地理教材作业系统是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内容形式[3]。但必须厘清其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能力要求、学业质量的匹配关系才能合理地加以使用。长期以来,对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研究偏重于课文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起,图像系统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但作业系统的研究却一直十分欠缺[4]。

文章以“地貌”模块为例,在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能力要求分析的基础上拟出学业质量要求明细表,然后把作业系统与它们进行匹配分析,从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系统的分析和使用提供方法和建议。

二、学业质量要求

1.教材内容

“地貌”模块主要涉及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1两本书,共有两章五节内容,主要内容由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构造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等构成。为便于后文分析,文章对其相应章节进行了编号,并依据教材中章首页中“重点探讨”提示对知识内容进行了概括和编号(表1)。

2.课程标准

“地貌”模块共涉及两条课标,分别是必修1的1.4和选必1的1.3,为便于后文分析,文章对其进行了拆解、编号、具体化处理,并进一步剖析了其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对象及行为要求(表2)。

3.高考能力要求

旧的地理高考大纲把四项能力(解读和处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作为高考考查内容;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则将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经分析可知,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延伸,文章参照两者的要求,并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对“地貌”模块的高考能力考查要求进行了刻画、编号(表3)。

4.学业质量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1]。地理学业质量的层级水平分为4级,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判定学生学业成就的量表,在教学中可对其反向实施[5],即结合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拟定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要求,以终为始,推动学生学业质量水平提升。

文章仿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学业质量标准量表从四个维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两个层级(分别对应核心素养水平1~2和3~4)构建了“地貌”模块的学业质量要求明细表。为后文研究方便,文章对各指标要求进行了编号(表4)。

三、教材作业系统解读

1.概况

“地貌”模块的作业系统由“活动”“案例”“思考”“自学窗”“问题研究”组成,共20个作业、52个问题(自学窗和案例各算作1个问题),必修1和选必1作业系统基本概况如表5所示。

2.分析方法

文章针对“地貌”模块中涉及的20个作业、52个问题,分析它们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能力要求、学业质量要求的匹配情况。其方法分别是: ①课程标准匹配情况判定方法:“地貌”模块主要涉及两条课程标准(表1),文章依据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及行为要求把课标细化为6条课标,把作业系统中问题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及行为要求和细化的课程标准进行综合对照分析,进而判断该作业指向的课标标准。如“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这个问题的行为动词是描述,行为对象是河谷的特征,综合判断,其指向的课程标准是必修1的1.4中第3条课标:说明景观的主要特点,对应编号B3。②教材内容匹配情况判定方法:“地貌”模块涉及的知识主要依据教材章首页中“重点探讨”的问题简化后进行设定。如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章首页中指出该章“重点探讨”问题是:常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如何识别地貌?如何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如何在野外观察地貌?文章对其进行简化后把本章的知识概括为:常见地貌类型及识别、描述地貌景观特点、观察地貌三个方面(表2)。如“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这个作业的教材内容指向是必修一第四章中的知识点:描述地貌景观特点,对应编号C2。③能力要求匹配情况判定方法:文章把能力目标设定为两个层级(表3):能结合图像、文字等信息观察、识别常见的地貌,并能描述其特点;能运用地理知识阐释、论证、探讨地貌的形成、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这个问题的能力指向为第一个层级,对应编号D1。④学业质量要求匹配情况判定方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贯穿地理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以及学业质量标准都围绕它来开展[6]。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划分沿两个维度思考:一个维度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良好的情境结构到不良的情境结构。另一个维度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

对“地貌”模块作业系统的学业质量要求解读是本文的重点,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的四个维度和两个层级(表4),再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附表,文章从作业系统问题的素养指向、行为动词、行为要求(情境维度)、行为体现(深广度维度)、区域时空尺度等角度综合判定其学业质量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表现不涉及情境和区域时空尺度的变化。以活动“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为例,具体阐述其判定过程(表6)[7-8]。

3.结果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文章对“地貌”模块作业系统与对应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能力要求、学业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匹配分析,图1示意解读数据。

(1)课程标准匹配情况分析结论

由图1可知,B1~B6均有一定的数量,说明“地貌”模块作业系统涵盖了所有课标的考查;B1、B2、B3基本出现在必修1,B4、B5、B6基本出现在选必1。总体来看,“地貌”模块作业系统课程标准覆盖度高,且必修1和选必1作业系统与其对应课标匹配度较高。

(2)教材内容匹配情况分析结论

由图1可知,C1~C8的数量不均衡,C3出现9次,C7出现17次,C8出现13次,C4缺失,C5只有1次,说明“地貌”模块作业系统没有覆盖教材所有知识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以C3、C7、C8为主,部分知识没有考查;C1、C2、C3基本都出现在必修1,C6、C7、C8大多出现在选必1,但C7、C8分别在必修1出现3次和6次,说明“地貌”模块作业系统没有完全覆盖教材内容,且必修1和选必1作业系统与其对应教材内容匹配度不高。

(3)能力要求匹配情况分析结论

由图1可知,D1、D2在必修1和选必1中均有出现,必修1以D1为主但D2出现了10次,选必1以D2为主但D1出现了3次。说明“地貌”模块作业系统能力考查覆盖度高,且考查兼顾基础性和进阶性。

(4)学业质量要求匹配情况分析结论

由图1可知,E1、E2、E3、E4在必修1和选必1中均有出现并以E2、E3为主,说明“地貌”模块作业系统学业质量考查指向全面并抓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重要维度;另外,指向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要求水平1~2的E1.1、E2.1、E3.1、E4.1多出现在必修1中,指向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要求水平3~4的E1.2、E2.2、E3.2、E4.2多出现在选必1中,非常注重学业质量水平的螺旋式上升。必修1和选必1作业系统学业质量考查注重等级分层设置。

四、教材作业系统使用建议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对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体现地理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设计都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教材的编写是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仅要全面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核心素养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故地理核心素养统摄着作业系统的编写,充分、合理地利用作业系统辅助教师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和载体。[9]教师应加大对作业系统的研究,充分发掘其应用价值,为课堂教学水平质量提升服务。

当然,也要认识到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局限性,要结合具体的学情、教情,对作业系统进行取舍。如针对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同一个作业使用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分。同时也要在充分研究教材作业系统的基础上,对作业系统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删减、优化。以“地貌”模块作业系统为例,“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编号:B5)”和“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编号:B6)”为选必1中的对应课标,但其对应的作业在必修1中有出现,故在必修1教学过程中,该作业可以作为拓展作业但不宜作为重点加以延伸;内容“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判断(编号:C4)”没有对应的作业。“岩石圈物质循环转化(编号:C5)”只有1个作业对应,需要加以补充。

当然,本文只是从宏观、整体角度分析了“地貌”模块作业系统的情况和问题,不同模块的作业系统存在的问题可能不一样。并且本文没有进一步探索作业体系中某个问题的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限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是作为一种探索性尝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赫兴无.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结构比较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7):94-96.

[3] 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彭晓风.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5] 孙闯,杨雪华,贾明鑫,等.高中地理教材作业解读及教学使用案例研究——以人教版“人口迁移”为例[J].地理教学,2022(11):46-50.

[6] 段玉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 地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7] 张晓霞.学业质量水平视角下高中地理命题的实践思考[J].地理教育,2020(4):25-27.

[8] 賈鸿辉.基于地理学业质量标准的试题命制研究[J].地理教育,2019(4):30-31.

[9] 孙静涛,王幼俊.基于微观层面的地理新教材分析——以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为例[J].地理教育,2012(Z2):107-108.

猜你喜欢

作业系统教材内容学业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艰苦的学业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全球智能电视出货份额破五 中国占比远超海外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35
无尘化粉碎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