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赜

2024-03-28姜凯安宁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广府跨学科研学

姜凯 安宁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呼唤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基础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落实课程改革,响应人才战略,更加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学界和广大一线地理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新尝试,探索开设研学旅行等综合课程。

研学旅行愈发得到各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与推广,既有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有学术理论层面的探讨。国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集中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1]、研学旅行实施准备方法[2]、跨区域研学旅行[3]、研学评价方法[4]等方面。当前我国关于研学旅行的设计案例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经过多次实践检验的较为成熟的案例。然而,绝大多数研学旅行都是针对地理单一学科所设计的,却罕有体现跨学科色彩的,跨学科综合研学严重缺失[5]。简言之,基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学旅行尚存在较大的理论与实践空白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研学旅行皆为当前学界研究和基层教育界的重大热点。若以两者的内涵与特点等诸方面出发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觉两者其实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研学旅行课程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合情合理。本文试从研学旅行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各自的内涵出发,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高中研学旅行课程的因由,并将根据佛山市研学资源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际,设计出以广府文化为主题,以佛山贤鲁岛、紫南村、逢简水乡、祖庙为例的跨学科研学旅行方案。

二、研学旅行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概述

1.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由学校及教育部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组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课程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6]。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行为,研学旅行与一般旅游行为有着明确的显著区别。研学旅行实质上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特定的具体学科知识作为抓手和依托,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唯有此方能真正彰显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意蕴,达到最佳育人效果。对研学旅行的讨论要注意把握该特定含义,即“研学”乃是“旅行”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而“旅行”只是手段和载体,一旦脱离了这一特征,研学旅行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那么,在旅行过程中究竟该研学些什么(如探讨单一地理学科的知识还是多学科综合分析?),该如何进行研学旅行呢?跨学科主题学习映入眼帘。

2.跨学科主题学习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7]。在课标的定义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被看作是一种学习(教学)方式,而基于不同视域,我们也可把跨学科主题学习视为一种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实践的价值观念和意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8]。地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联系密切。地理学科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意味着地理学科适宜采取跨学科主题学习。甚至可以认为,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

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存在几种基本教学模式,如“问题情境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回歸实践活动的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项目任务驱动的合作、深度教学模式”等,这些基本教学模式有其各自的特点、理论依据、操作要领、具体表现和评价体系,各模式并非固定设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共通之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组合、重构、变形。

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培养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学科知识简单的拼凑,其精髓在于多学科知识、思想和方法的整合,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人为学科壁垒,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语境下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高中研学旅行课程的因由探析

1.在高中阶段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正当性和适切性

(1)政策层面早有先声

最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8]。尽管高中新课标中暂未出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法,也没有专门的课时要求和操作指南,但早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融合发展[10]。

(2)教研实践苗头初绽

在针对高中学段的学术研究中,尽管较少见到“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提法,但“多学科辅助”[11-13]“学科交叉”[14]“协同教学”[15]“科际联系”[16]“科际整合”[17]“多学科渗透”[18]“学科融合”[19]等类似提法早已就不是新鲜事物,这些研究无不体现出课程统整思想,皆关注学科的相关性、知识的共同性以及思维的共通性,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一线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在事实上已经采取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从这个角度讲,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新提法,只是对以往术语和范式的一种规范和统合。

(3)学段特点适宜匹配

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更为丰富,学科结构更为完整,理解能力更为强大。在高中学段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尝试,恰恰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体现,能够取得更佳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操作价值。

2.研学旅行“扩容提质”有其充分的现实考量

由于课时量与资金不足、筹办实施难度大等一系列复杂的现实因素,广大基层普通高中开展研学旅行的次数甚少,机会相当珍贵。在同一研学旅行过程中仅讲授地理单一科目似乎显得有些“奢侈”,而为各个科目分别开设不同的研学旅行活动更不现实。因此,以地理学科为主体,同时附带渗透多学科内容的研学旅行显然更具“性价比”。此外,在地理研学旅行过程中,除地理教师外,一般都会有多位教师(如班主任等其他科任老师)参与带队、管理工作,这也为研学旅行中跨学科主题内容的讲解提供了方便。在研学旅行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每位老师都将人尽其才。

3.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研学旅行内在联系密切

(1)研学旅行的综合性特点呼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融入

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面对真实复杂的研学境遇解决相关问题时,须调动多个模块乃至多本教材的知识内容,绝无可能仅囿于某一章节的孤立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研学情境必然牵涉众多学科的综合信息,涵盖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复杂知识内容,学生既会运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须迁移使用其他科目的关键能力与思维方式。研学旅行的综合性特点必然要求学生归纳整合头脑中的多学科相关知识,多维度研判探析问题,全面系统地洞察、认知事物,更要求教师在研学设计中进行宏观把握和统整,引导学生主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探索。

(2)研学旅行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入开展的应然进路

自然保护区、科技馆、田园综合体、博物馆、森林公园……研学资源丰富迥异,研学地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无论各个研学地点的具体特点和功能如何,它们都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绝佳的实践场域,能够真正满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求。

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必然不是孤立的纯粹学理探讨,也不是脱离实际的枯燥的单方向灌输讲授,而是依赖于特定情境乃至真实开放式的情境创设,而研学旅行恰恰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最真实、最生动和最丰富的情境,研学旅行中的情境具有生成性、动态性。随着研学过程的深入,学生感知及体验也不断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不断生成或提出的新问题,力图实现深度学习。这是研学旅行所独有的优越性,是传统课堂教学或利用虚拟情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所不具备的。

可以说,唯有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才能真正具备灵魂。

(3)研学旅行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其共性

“主题学习”明确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组织方式是主题或专题式的,而非知识逻辑性的、系统结构式的[2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与研学旅行的主题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因而恰恰可以视为研学旅行的主题。

不同学科的知识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素养的要求具有共通性。打破人为学科壁垒,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语境下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的便是核心素养的多学科建构。研学旅行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达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以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素养要求作为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既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统领贯穿跨学科主题学习和研学旅行的全过程。

四、佛山市广府文化研学资源开发分析

1.佛山市概况

佛山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岭南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民风兴盛,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武术、剪纸、粤剧、龙狮、美食、陶艺等非物质文化应有尽有,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佛山丰富的广府文化资源为研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丰富研学资源。

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是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等,素有开阔、博大的社会评价,具有包容和博采众长的特点。

基于此,可以对佛山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广府元素进行地理研学开发,以期推广广府文化,实现教育意义。

2.佛山市研学资源概况

在资料搜集与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知识,将佛山市内可用于进行跨学科研学开发的地点进行整理,最终整合成以下表格(表1)。

3.研学旅行开发设计要求

(1)统筹兼顾,通盘考量

在研学旅行中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既需要考虑研学旅行的一般通式和应对策略,也不应忽视跨学科主题学习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既需要明晰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还应重视其他相关学科的要求。

(2)坚持学科立场,避免主次混淆

在研学旅行中,地理学科居于主体地位,其他学科辅助参与整个研学过程。要立足于地理学科向外“跨界”,防止主学科的缺位、失语,向学生明示的主题应当有“地理味”。

(3)引导学生旅后反思,实现教育深化拓展

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的情境多属于简单真实生活情境。通过一系列的直观化教学, 把学习者和外部世界紧密联系,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耦合,然而,学生对情境的探索绝不应就此止于旅行,浮于表面。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撰写研学报告前应有两个以上对象多元形式主动探索、反思回顾情境背后的复杂问题,或为学生提供与本次研学旅行主题相关而又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学术色彩的素材资料,实现由简单真实生活情境向复杂问题探究情境的升华与超越,从而有利于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走向深处。

(4)丰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要综合考量研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多个科目的评价要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将研学旅行开展成效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评价体系内;学校应科学评价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活動表现,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标准;推动评价方式多元化,力图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落脚点最终应当放在学生发展上,反对为了评价而评价。要使学生通过评价明晰自我潜力及优势所在,激发其进取心与积极性,避免抑制扭曲学生的发展,进而最终推动学生实现持续进步。

五、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学方案设计

1.研学计划以及路线

(1)研学计划

研学计划第一天:贤鲁岛—紫南村。研学计划第二天:逢简水乡—祖庙。研学地点选择依据:上述四个研学目的地,交通通达性好,地理位置较为接近,在完成一处地点的研学调查之后,可以迅速前往下一目的地,节省研学经费以及时间。

(2)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线设计

本次研学旅行的主题为:广府文化。将广府文化渗透在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诸研学地点。此次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路线为:贤鲁岛茶田景区→紫南村→逢简水乡→祖庙,该路线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及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因素、乡村景观、综合农业等多个地理要素,也涉及地理、政治、历史、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联系起各种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在遵循研学资源开发的原则与依据,紧紧围绕跨学科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在老师讲解与亲身实践中实现对各科知识巩固,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2.研学旅行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研学资源运用到所学的跨学科知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迁移;学生能够通过调研、收集整理、观察等方法,提高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更好地理解原有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扩展。

3.组织形式及活动安排

与家长做好沟通之后,由学校进行统筹安排,选取三名地理老师带队,以各班级为单位。适用主体为高二年级,该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基础知识已学习完毕,已经形成了相对有层次的地理知识体系,能够让研学旅行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动时间则选取老师与学生时间都较为充裕的暑假期间。针对此次研学地点的选择与路线的设置,确定研学时间为两天,出行方式为统一乘坐大巴车。

4.研学旅行方案

本次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涉及四个地点,分别是贤鲁岛、紫南村、逢简水乡和祖庙,这四个地点地理位置相近,交通通达性好,因此第一天计划在上午选择贤鲁岛进行生态农业考察,中午于贤鲁岛进行就餐,品尝广府美食,稍作休整之后乘坐大巴前往紫南村,考察广府建筑及乡村景观。第二天早上前往逢简水乡,进行影响逢简水乡的经济发展因素、河流水文生物、逢简水乡景观和聚落形成原因探究,中午于逢简水乡就餐后前往祖庙,了解广府历史及文化。具体研学方案设计(表2)。

5.研学旅行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①班主任组织家长与学生参加研学旅行主题班会,详细介绍此次研学旅行的行程路线、计划安排、安全措施、酒店住宿安排以及费用交纳等工作,确定参与人员以便投保,填写安全协议书。②教师下发佛山地形地貌、贤鲁岛、紫南村、逢简水乡、祖庙、广府文化的导学资料。③以7人为一组并推选出一名组长。从班里选派两名卫生知识丰富的同学作为安全委员,学习应急事件处理方式。④学生提前预习导学资料,同时根据此次研学目的地复习相关地理知识。⑤由于研学旅行持续两天,因此教师需要在目的地附近订购酒店。

(2)注意事项

①提前对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天气状况进行监测,如遇恶劣天气则改期,确保开展顺利。②联系好运载学生的大巴车与当地救援部门,以防遇到突发情况而导致援助不及时。③做好学生的投保工作,同时要求每一位家长填写学生健康状况表。

(3)研学过程

①师生按时间集合,统一包车前往贤鲁岛茶田景区,在车上要求小组讲解目的地相关情况。②按照研学旅行路线开展各项研学旅行活动。③要求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

(4)标本采集、数据整理及记录

①对涉及标本采集工作时,各组将在不同地点采集的标本放入标本袋。②对研学地拍摄到的景观照片做好分类与标记。③对记录内容及绘制的简图进行梳理及相应补充。

(5)研学结束小组交流总结

①小组对此次研学旅行内容做出总结,分享收获。②对于研学旅行中搜集到的土壤、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储存,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感。③小组对此次研学旅行内容自行拟定主题进行总结汇报。

(6)研学旅行评价及成果展示

研学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根据对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表现和报告中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而评定。学生成果以主题班会、板报等方式进行展示,对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同时对研学旅行过程和成果以学校公众号新闻稿的方式向外宣传。

六、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对跨学科与研学结合的研究较少,但是目前跨学科与研学都受到各方的重视,因此十分有必要把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跨学科,利用佛山市广府文化资源进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跨学科、学生主体性、安全性原则,提出了线上、文献和实地收集资料的研学资源开发方法,并结合跨学科设计了广府文化主题研学旅行方案,包括研学旅行目标、内容、实施环节以及评价。希望借此能够丰富佛山地区跨学科研学旅行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在研学旅行中选取合适的主题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虽然其在具体实践层面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已是大势所趋,这是推动教育革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未来,希望借助德尔菲法和文献研究法构建跨学科主题式研学旅行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课堂观察以了解当前跨学科主题式研学旅行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各个学科的新课标和教科书探索适宜开展跨学科主題式研学的内容体系及其教学方略。

参考文献:

[1] 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8):3-6.

[2] 李兴防.研学旅行的特点及实施准备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7-8.

[3] 秦福来.赴格陵兰岛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有益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8-11.

[4] 吴全桥,岳大鹏,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与评价——以陕西省翠华山研学旅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71-73.

[5] 冯志旭.地理学科研学向跨学科主题的综合研学转变[J].地理教学,2020(19):61-64.

[6]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 教育部官方网站.《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节选[J].教育科学论坛,2017(20):3-5.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1):24.

[11] 周素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理路与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2(22):4-11.

[12] 康翠玉.指向综合思维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以“大米产自何处”为例[J].地理教育,2023(11):28-32,37.

[13] 徐夏楠,夏克军,徐玮琦.初中地理教材编写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以“黄土高原”为例[J].地理教育,2023(11):58-61.

[14] 丁生军.地理视角下的历史大事件——史地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4):57-61.

[15] 王宝琪,万红莲,石岩,等.基于中国诗词的跨学科协同地理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70-72.

[16] 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中的脱节问题及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为例[J].中学地理教學参考,2011(Z1):28-29.

[17] 李洁琼.基于科际整合的高中地理综合化课程制作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18] 董寅聪.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内容、形式与原则[J].地理教学,2013(4):19-22.

[19] 钟凯雯.学科融合视角下“地理+”双师同堂教学初探[J].地理教育,2022(6):23-25.

[20] 邓海艳.多学科知识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通信作者:安宁

猜你喜欢

广府跨学科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