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地协调观素养导向下的“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4-03-28王黎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人地沉浸式情境

王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素材打造教学所需的沉浸情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沉浸式”的学习,将书本上的抽象文字转化到“真实情境”中,理解并应用地理知识解决不同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1]。面对高考、学科课时、学校成绩考核等诸多压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着眼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被教师一句带过甚至直接忽略。以本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沉浸式”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一、“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解

1.概念

起源于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指的是将学生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作为全部或大部分课程(包括专门的第二语言课程)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合二为一,深度沉浸到法语的氛围中[2]。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沉浸”(Flow,也译作心流) 、“最优体验”“沉浸体验”等理论观点。其中沉浸体验指的是人们全身心地完全沉浸于正在做的事情,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进入忘我的境界,形成一个可持续且乐此不疲的良性循环过程[2]。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认为“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沉浸到教师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创设的地理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度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

2.特点

(1)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沉浸式”地理课堂的开始,教师借助地理素材将沉浸情境展现到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课堂情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既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地理课程学习中,又能使学生通过成功解答地理问题而获得参与的满足感,从而提高学生继续参与课堂的兴趣,最后全身心的融入课堂学习过程中。

(2)学生课堂专注力持久

传统课堂经常是教师沉浸其中,讲得十分投入,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忘记下课,实际上部分专注力较差的学生早已分心,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打造“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不是让教师进入沉浸式状态而是要让学生进入沉浸式状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沉浸感,期望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进入沉浸状态,延长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专注时间,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地理课堂中,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3)課堂具有节奏感

“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首先精选情境,唤醒学生情绪,然后巧设问题链,帮助学生递进式感知情境中的人地关系,最后通过情境转换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唤醒情绪的过程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而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链能激发学生潜力,同时以学生成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推进课堂节奏,使课堂变得生动。

3.学生沉浸状态判断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内容多样,同时学生的情感表达也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沉浸状态是无法像理科实验一样用数字进行量化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生对外界干扰的反映以及对教师提问的回应来进行判断(表1)。

二、“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关系

1.“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使人地协调观具象化

人地协调观素养具有后天性特征,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使公民能够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关系,能够正确看待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学会如何与自然包括人类和谐相处[3-5]。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观念,相对较为抽象。“沉浸式”地理课堂可以结合真实的地理素材营造沉浸氛围,帮助学生感知情境中的人地关系,使抽象的人地协调观变得具体。

例如,在“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北方农民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室的密闭空间,让学生感知,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进入教室,而教室内产生的热量不容易透过玻璃散失出去。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的,这种沉浸情境使抽象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2.“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使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落地

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在试题中没有其他地理知识那么明显,大部分学校和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浮于表面或者直接忽略,而“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选取能够体现人地关系的素材或者学生生活中的现象营造学习情境,将“真实情境”搬到课堂中,学生在学习其他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真实情境”中人地关系的体验,形成人地协调观念落实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目标。

例如,在“一天中太阳方位的变化”这一知识难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所在教室从日出到日落投射到教室的太阳光线变化,来归纳一天中太阳方位变化的相关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判断教室窗帘开关的时间。通过这样“沉浸式”的体验来体会“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可以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关注人地关系,从而落实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目标。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示例

1.精选情境,唤醒学生情绪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沉浸到情境中。营造情境的素材如果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则比较容易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快速沉浸到课堂学习中去。所以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了解时事热点、当下热门话题,丰富素材范围,了解学生兴趣爱好,能够与学生共情。同时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创设的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持续地沉浸其中。表2以“碳排放与温室效应”这一课的导入为例展示如何创设沉浸情境,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2.巧设问题链,递进式感知人地关系

导入情境的创设,只是学生沉浸到课堂的开始,部分学生只关注视频或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一旦正式进入课程内容学习,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跳出情境。在课堂环境中,问题可以产生温和的压力,帮助学生激发专注力,延长学生课堂专注时间。

教师围绕人地关系主线,通过难易适中问题链引导,层层递进地剖析情境中蕴涵的人地关系,探索人地协调之路,实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表3以“碳排放与温室效应”这一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为例,展示如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维持沉浸状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3.转换情境,学以致用

人类生存在一个复杂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时空组合、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会形成不同的环境,这使得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变得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依赖沉浸情境实施教学,又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有实践才能促进更深层次的思考,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并学超所值,让人地协调观落地,同时体现出人地协调观念的重要性。表4以“碳排放与温室效应”这一课的练习为例展示如何利用问题引導学生转换情境,学以致用,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普通的课堂教学往往有很多局限,教学设备也有限,不能打造出真正的真实情境,或者借用现代化的VR技术,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取的素材、设计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练习,创设地理沉浸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到地理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升能力、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总之,“沉浸式”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商荣华;任红宇.沉浸式体验在高校设计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外艺术设计史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10-11.

[3] 原嘉琪.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4] 孙文沛,舒成强.人地关系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地理教育,2022(S1):22-24.

[5] 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下的思维课堂构建[J].地理教育,2023(11):8-13.

猜你喜欢

人地沉浸式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宿州“人地”挂钩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分析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护患情境会话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试论“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神秘的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