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地理学科育人的有效路径探索

2024-03-28周辉周雪忠左洋洋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跨学科双减育人

周辉 周雪忠 左洋洋

一、“双减”含义

“双减”政策[1]字面意思是指针对学生作业负担予以全方面的减轻,并且对校外培训负担提出合理化减轻建议,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①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要全方位缩减作业总量,科学调整作业结构,提升作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强化作业完成指导。不能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也严禁家长给学生布置作业,严禁家长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

②提高学校整体课后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事实上,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应当按照合理的时间进行安排,不可以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老师要按照弹性上下班制度,提升整体的课后服务质量,增强其吸引力,拓宽相关的服务渠道,搭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免费在线互动交流平台,随时随地给学生答疑。

③规范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不同教学阶段,对于各大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统一登记,统一审批。这些教学培训机构,不可以进行上市融资,不可以进行资本化运作。要规范所有培训机构的具体服务行为,完善相应的培训和监督制度,不得非法占用学生的节假日。强化对其整体运营的监管力度,明确规定培训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一切不正当竞争,严禁聘请境外的教学人员。

④全方位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率。加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证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保证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实践教学。对高中招生要进行不断深化和改革,优化相关的指标分配标准,规范具体的招生秩序。

⑤加强全方位治理,提高对学生的保障服务。配备高质量的教师,按照学校的标准服务经费保障规定,确保经费能够全面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是对教师以及其他人员的补助。同时做好培训广告的整体管控,确保在网络平台等其他校外场所不刊登相关的培训广告。

二、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目前国内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研究呈现不同的观点,鉴于地理学科教育价值是地理学科的属性和功能对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效用,提炼相关观点(表1)。

1.培养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所依赖的地球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地理景象,这些景象当中蕴含着大自然的丰富内涵。所以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首先要学会自觉主动地观察自然现象,分析其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其中存在的美学元素。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讲解下,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和地理美,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增加自己的美学感受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过程中,还会因为掌握一定的地理学规律,更加地热爱大自然,更加的能够充分体验到大自然的乐趣,从而提升自己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大自然情感。

2.促进自主发展

人类个体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阶段,直到生命的结束。不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层面,人类个体都有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伴随这个规律,人类个体也会发生量变和质变。而学校作为一个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教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目的性、组织性的特征,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地理学科,可以助推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更好的育人价值。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具备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是在各种关系和活动的交互作用下助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交互活动当中,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地理课上,老师除了给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

3.培育家国情怀

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其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必须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地理环境,察觉到不同自然景象的不同变化和特征。在经过地理学习以后,学生才会真正了解到不同地理环境下会产生不同事物,才能增加其对国家的真正认同感,才能产生对国家强烈的爱国情怀。如在进行海洋教育和海权教育过程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海陆边界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己日后要承担的具体责任。

三、地理学科育人有效路径

以沪教版初三跨学科案例分析复习为例,浅谈地理学科育人有效路径。

1.析课标——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跨学科精神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颁布,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以学生的基础、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围绕特定的研究课题,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关注地理的基本素质,将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育人”价值。

2.寻合作——了解彼此学科思维,增强学科知识融合

跨学科案例分析题中包含生命科学知识与地理知识,作为地理教师,需要了解生命科学思维。以地理学科专业术语为例,“气温”“降水”“昼夜长短”是地理部分语言;但生命科学一般用“热量”“水分”“光照时间长短”这些专业语言。将生命科学某个章节知识加入地理知识又显得尤为重要,同种问题情境在不同学科之间如何应对,需要学生融会贯通、科学处理。以生命科学第五章“生态系统”为例,生态系统知识框架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等相关知识,其中和地理相关的知识有影响降水的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和特点、中国年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等,这样做到彼此学科交叉融合。

3.搭框架——确立学科主题模块,引导学生读图用图

初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科学有效的復习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和学习质量尤为重要,但又区别于六年级、七年级地理新课授课。鉴于上海初中只在六年级、七年级学段学习地理,学生间隔一年再重拾地理知识,大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遗忘基础知识等情况。因此将沪教版六年级、七年级知识进行重组、归纳,以主题式模块进行复习,层层递进。以自然地理为例,分为气候、地形、河湖海等模块;人文地理分为农业、工业、交通等模块,各个模块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并用地图的语言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心中有图,学会读图、析图。在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境中,能通过地图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

4.筛好题——挖掘经典例题好题,夯实一轮二轮复习

目前全国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只有上海率先将地理、生命科学融入跨学科案例,主要考查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述与创新能力。教师在初三复习时,要善于挖掘经典好题,从经典例题中映射出教材重难点知识;反之,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教师可以窥见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在教学的一轮二轮复习过程中,以经典题、好题建构教学支点,循序渐进,从而夯实基础。

5.抓热点——学习生活化地理,构建有用化素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化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素材、情境往往以真实的世界为背景,通过问题链设计考查学生对情境的认知与思考。教師在初三跨学科课上,要依托真实的热点为导入,以地理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2022年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综合测试试题为例,案例以中华传统的中药材——黄芪为主线,聚焦黄芪主要产地的地理特征、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的选择,体现核心概念,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因此,教师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锻炼跨学科能力。

6.重规范——重视答题专业术语,分点分条逻辑清晰

在平常教学中,部分学生字迹潦草、答题不规范,会出现错别字、口语化、地理概念不清晰、答题混乱等问题[3-5]。在跨学科案例分析中,学生应重视专业术语,例如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回答时注意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一般建议类、分析类、原因类等综合性问题,学生应分点分条罗列清楚,如农作物发展的条件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生物;人文要素——交通、市场、科技等。这需要学生对具体问题分点分条,逻辑清晰规范,教师在平常教学时应加强学生规范语言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答题思维。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69-78.

[2] 段玉山,杨昕,丁荣,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57-66.

[3] 王喜峰.核心素养背景下河南中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2):80-84.

[4] 周辉.基于“双减”背景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作业多元化设计[J].地理教育,2023(S1):17-20.

[5] 董金玲,王洪中,崔茜悦.“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地理教育,2022(5):58-60.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