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4-03-28黄新雨陈展图巫亭燕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聚类

黄新雨 陈展图 巫亭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愈加丰富。201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心下移至学校等基层单位,加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1]。由此,学者们就如何铸牢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以“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2019年第一篇相关论文的发表为时间起点,截止至2023年5月底,通过分析呈现出热点主题、研究前沿、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内容,为更多学者就如何进行“铸牢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数据选择

本研究以“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研究对象的检索,期刊来源设置为全部期刊,时间截止至2023年5月31日。通过检索得到相关的期刊文献共147篇(包括中文核心及CSSCI论文15篇),再经过人工筛选剔除等方法,最后导出需要分析的直接相关文献共139篇。

2.研究方法及工具选择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共現分析法对文献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与探索,这两种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探索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数量关系、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等多个方面。CiteSpace软件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不仅能够对大量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直观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还能通过知识图谱展示出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研究脉络、前沿领域等,从而帮助研究者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热点研究与趋势预测[2]。本文将借助 CiteSpace6.2的可视化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将时间限制设置为2019~2023,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研究现状分析

1.论文总量的趋势变化

在CNKI数据库中选择“全部期刊”作为来源期刊进行检索,由于文献中带“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述的论文较少,不便于分析,因此多次置换相似关键词,如“青少年”“中小学生”等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从图1可知,2019年至2020年为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起步阶段,文献中带有“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述的论文在2019年仅有6篇发表,2020年发表了10篇,随后2021年、2022年分别发表了37篇、64篇且2023年截止至5月底已有23篇发表,进入发文的井喷式增长期,“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形成热潮,呈现成倍增长的趋势。从论文的发表数量来看,可以明显看出该领域的研究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2019年国家提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心下移至学校等基层单位,二十大报告又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由此可见,“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

2.核心论文来源期刊分析

检索得到相关核心期刊论文15篇(表1)。首先,发文量增多,2019年仅有1篇,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有3篇、2篇、8篇,说明学界对“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核心期刊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发文量最多,高达4篇,占比26.7%。其次,从核心期刊类型上来看,大部分为教育类期刊和民族类期刊,说明近几年“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这两类期刊的重点刊文方向。最后,根据期刊所处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民族地区,说明这些地区对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更为重视。

3.研究作者的情况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合作共现分析,通过软件生成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图2),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到“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内的作者情况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情况。共现图谱显示,该研究领域内的作者节点(N)有102个,说明目前只有较少学者关注到了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而连接线(E)仅35条且细而少,表明作者间的合作交流较少且存在合作关系的研究者多归属同一单位;合作网络的密度(Density)很低,仅为0.006 8,表明很多研究者处于孤立研究的状态。

通过对作者发文量的统计(表2),在“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7位,分别是蒋文静、王蓉蓉、司马义·祖力亚提、马志芹、孔亭、孔凡哲、管中华,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蒋文静,其文章初现于2020年,目前已发表3篇相关论文,其余6位作者发文数量均为2篇,除此7人外的其他学者发文量均为1篇。由此可知,学者们对于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还未形成较大规模,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缺。

三、研究文献的热点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核心内容的凝缩,是学者对文章的高度概括,而高频使用的关键词则说明该研究的主题内容是此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动向[3]。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内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的可视化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后续的研究。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示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进而揭示出本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变化[4]。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中,颜色由深到浅表示时间由早期到近期,节点大小则代表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连线代表共现关系,连线粗细代表紧密程度,由图3可知,节点(N)有104个,连接线(E)有74条,网络紧密程度(Density)为0.013 8,青少年、中小学、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拥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由此分析得出,在“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内最受学者们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和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此外还涉及通过中学学科教学培养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培养路径探究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将是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2.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Ctiespace中的聚类功能,对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图4,共有青少年、部编教材、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等7组聚类类别,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uty)Q值为0.861 7,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在0.8以上,表示聚类结构显著有效,可信度较高。

聚类分析不仅可以反映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内的研究文献的集中程度,还能在聚类结果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列出每一个聚类的聚类号、聚类名称、节点数量以及紧密程度。由表3可知,其中节点数最多的是“青少年”类团标签,说明本研究领域聚焦于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紧密度最高的是“民族团结”类团标签,说明本研究领域始终围绕培养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开展研究。另外结合现有样本文献看,这些聚类又体现了以“部编教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标签为培养手段、以“民族团结”“党史教育”为培养内容等方面。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关于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始于2019年,即《意见》颁布之后,《意见》指出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心下移至学校这类基层单位,因此学者们纷纷跟进开始相关研究。随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22年二十大的召开,此方向成为研究热点。就全部发文量而言,关于如何铸牢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较少,较权威的核心期刊论文仅占全部论文的11%,说明还有很大的提高研究质量的空间。同时,从该领域内的期刊来源类型方面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主要为中西部民族地区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类和教育类研究期刊,呈现出研究的局限性、地域性、方向性。

第二,就研究力量而言,目前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及核心研究机构,也没有出现规模较大且联系紧密的研究团队。此外,研究学者的合作交流大多限于团队单位内部,跨团队的合作研究几乎没有,孤立研究现象普遍,呈现出整体分散、布局不集中的特征,这并不利于本领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关键词分析看,研究紧密围绕“青少年”“中学生”“民族团结”等主题,通过“党史教育”“中学历史”等手段,以“中学学科”“部编教材”等为媒介,对研究对象开展“中华民族”“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五个认同”等方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铸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2.展望

随着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内容的深入,从教材中素材的挖掘、现状困境的分析到培养策略制定、实施路径的探索、融入基础学科的方法等方面,体现出研究由理论到实践、由粗略到具体的变化,但该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未来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

第一,实现从边疆民族地区到内地非民族地区的研究跨越。如前文所述,此类研究多局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内地非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培养研究不够重视。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当辐射所有地区、所有民族的中学生,铸牢全体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5]。

第二,加强研究者及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交流,携手开展铸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合研究。当前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孤军奋战的现象显著,不利于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合作交流有利于促进高質量文章的发表,应当打破合作壁垒的限制,积极构建跨区域、跨机构的学术合作体。例如,借助虚拟教学组织开展研讨、共同申报跨区域、跨学校的研究课题等。

第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中学学科教学,进而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下移至基层单位的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中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基础学科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仅局限于语文、历史、政治等偏文科性质的学科,在将其融入其他学科的探索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其他学科尤其是地理学科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如人文地理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性,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挥地理学课程的育德树人功能[6]。因此可以通过更多学科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2019-10-23)[2021-09-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23/c_1125142776.htm.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163-171.

[4]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 徐锋.地理教学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为例[J].地理教育,2021(8):51-55.

[6] 陈展图,李诗涵,肖伟丽,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人文地理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2(12):66-71.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聚类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