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构成要素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4-03-28郭旭春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情境

郭旭春

试题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工具,通过批阅被试者的作答结果可以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试题质量的高低会对学习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在命制过程中较为科学的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思想,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有助于提升教学理念、落实课标要求、注重地理思维以及探索地理实践。

学生作答试题的过程其实是与命题者的一次思维对话过程,如果学生能给从试题构成要素的角度拆解、分析、把握试题,那么学生的解题过程将会得到优化,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一、真题选择与呈现

高考地理试题在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的同时,也在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选择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36题作为分析对象,该题目立意指向明确、素养考查综合、情境真实贴近生活,设问切口小、考查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

例1.(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图1)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悄然兴起。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北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二、试题分析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地理试题由立意、情境、设问以及答案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立意是试题的核心,体现评价的目的;情境是载体,承载试题的立意;设问将立意与情境串联起来,是试题直接考查的内容;答案是评价的参考依据,是试题评价目标的直观呈现(图2)[1]。

1.领会立意,明确价值导向

立意是指根据高考评价体系和学科素养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本价值观念,高考地理试题的立意旨在通过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素养的考查,传递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这一基本价值观。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下简称第36题)涉及地域文化的成因、工業区位、工业发展的影响、工业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知识迁移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侧重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解决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问题,即本题的直观考查目标。这就要求考生需要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地理知识,同时具备获取信息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将知识迁移应用。第36题立意倾向“分析”“理解”和“应用”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材料解释酸茶文化的形成,分析酸茶、红碎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酸茶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建议。表1示意该题涉及的内容的课标要求、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表现。

2.融入情境,深挖核心内涵

情境是试题立意的承载工具,以具体图文资料呈现。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把握命题意图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第36题以泰国酸茶和红碎茶的发展为主题情境,提供详细的图文资料,充分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从宏观视角分析,在空间尺度上,聚焦泰国,材料中涉及泰国北部山区、茶房村、曼谷等几个空间范畴;在时间尺度上,吃酸茶习俗的形成时间较久远,茶房村酸茶生产基地的发展以及茶叶加工厂的建设时间较新,故此情境具有一定的时空跨度。考查学生时空尺度思想,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具有时空跨度以及时空融合的特点。从微观视角分析,试题重点考查学生融入情境,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要精读图文材料,对关键信息足够敏锐,能够建立起“题干设问——材料信息——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第36题的第(1)问,考生就应该将题干中的吃酸茶习俗和材料中泰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联系起来,将教材中学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带入到这一具体情境中分析[3-4]。

3.梳理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对于试题而言,设问是考查方向的直接呈现,对学生而言,设问是答题的指向。只有梳理清楚题干的关键词、逻辑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答题要求和方向,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形。试题设问要素的分析主要关注设问的行为动词、设问对象和逻辑关系。第36题设问的行为动词为“解释”“分析”和“提出”,从理解到实践应用,体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第(1)问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当地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信息,提炼地形和气候特征,解释吃酸茶习俗的成因,体现对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第(2)问要求学生结合酸茶和红碎茶的生产特点、饮食习惯、人口和城市分布、市场等角度分析酸茶和红茶的销售范围,突出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第(3)问的切入点进一步缩小,分析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相关企业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有利影响,设问更加深入,彰显试题情境考查的深度;第(4)问拔高立意,将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和旅游业融合,考查学生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践见解,凸显对地理实践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4.形成答案,表述思维要点

答案是试题评价的重要参考,也是考生思维要点在卷面的直观呈现。在作答过程中,考生可将思维要点用规范的语言组织串联起来,形成答案。高考试题答案要求论据结合,体现情境材料和结论的关联性,即答案要点包括分析依据和结论,避免“无中生有”的答案表述。第(1)问作答时,图文材料在地形、气候等角度有较明显的提示,考生只需要适当引申,规范表达即可,较为基础;第(2)问的表述中,考生容易因审题不清,将酸茶和红碎茶的销售范围一概而论。问题还强调了因果关系,体现高考试题考查的逻辑严密性;第(3)问作答时需要考生将从教材中学习的工业集聚的意义和此情境紧密融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第(4)问的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发展特点,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体现高考试题考查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图3)。

三、教学启示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框架,其中“一核”明确指出高考试题要导向教学。基于试题构成要素分析高考试题,本文认为日常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

1.注重素养目标

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中重点强调了学科素养这一指标,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必备知识,还要凸显素养目标的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整体规划和设计素养目标,以满足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要求,实现育人价值。

2.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学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高考试题设置的情境往往具有时效性强、切口小、深度大等特点,考生很容易出现未能揭开试题神秘“面纱”,将其与已有知识关联的情形。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创设生活化、有意义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不断感悟情境之中所隐含的问题,提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语言表述

考生的思维结果最终需要以文字呈现在卷面上,因此,卷面表述的专业性、规范性、逻辑性尤为重要。较完善的语言表述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养成。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核心概念的理解、规范专业术语的使用以及培养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卷面上呈现出条理清晰、语言规范、逻辑严密的作答。学生日常作业或练习过程中,应该将自己的思维要点以逻辑关系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作答的逻辑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逻辑的漏洞,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翟军.例谈基于试题构成要素的地理解题策略[J].地理教育,2021(9):33-36.

[2]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刘龙华,何诗妍.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以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64-66.

[4] 高同利.初中地理情境化试题的构成要素及内涵解析[J].地理教育,2023(2):31-36.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