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4-03-28杨慧月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素养

杨慧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部分,具有新时代综合育人价值,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是重要环节。在新课改背景下,劳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成为热点话题,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融合,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一线的地理教师很少通过地理教学进行劳动教育,部分教师仍以应试教育理念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未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长远意义,未充分将素质教育精神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出现分离化。高中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一步融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1.符合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要求

从国家角度看,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发生变化,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是需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经验人才,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必修课程之外,其他的课程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合适的融入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相应的锻炼,磨炼自身的意志,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地理实践力不仅让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行动意识和能力,而且在真实的情境中人们会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人类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保护地理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2]。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应改变劳动教育观念,挖掘劳动素材,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和综合育人价值[3-5]。

2.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路径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这四种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持有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对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创造了丰富的人类文明,所以有必要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学习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而且需要通过实践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劳动教育主要的育人方式是实践,而实践也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将地理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拓宽地理教学的育人路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符合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个人发展来看,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相应的勞动技能等都有重要意义。而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观的关键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关注劳动与生活,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意识。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推力,无论是从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还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找准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合适切入点,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1.地理学科具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学科优势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决定了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并且与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地理学科自身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在地理学科中,不管是自然地理部分,还是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部分,都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建的人文环境,而人类正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通过劳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独特优势。

2.地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学科,地理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例如,必修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标本等,认识三到四种地貌,并且学会描述地貌的特征,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此外课标还要求运用相关的材料,解释以及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特点。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学习生态脆弱区(如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部分时,要求学生说明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探究其综合治理措施。选修课程中,课标要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描述日食等现象。

由此可见,在地理课程中,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都有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可供挖掘。通过学习这些地理课程,学生可运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为今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

1.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当前,社会和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社会和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从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出发,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作用;学校和教师依然存在“唯分数论”的情况,很多时候还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就地理学科来说,地理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学任务也比较紧张,并且地理课程内容体系已很完善,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时,多数情况是生搬硬套,未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还有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为劳动教育是多余的。

2.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融入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对教师本身的能力提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多数教师在将二者相融合时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课堂多以说教式的融入方式为主,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例如,多数教师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这一课时内容时,只是结合教材中相关案例进行讲授,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案例进行探讨,教学效果停留在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更没有让学生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体会到农作物分布受很多条件的制约,餐桌上的农产品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树立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

3.评价不明晰,缺乏目标指导

目前,劳动教育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未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项评价内容,导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时,存在针对性不足的情况,未真正发挥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后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及应有意义。因此,很多地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培养。由此可知,劳动教育的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两者的深度有效融合仍存在一定问题。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1.立足地理核心素养,明确地理劳动教育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要确立二者融合的目标。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就要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将地理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地理教学,在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从劳动中感受地理之美。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应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运用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力。在劳动实践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问题置于特定的空间和区域去思考,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背后各要素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綜合思维。在开展地理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学习,对当前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形成科学认识。

2.高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依托课堂融入劳动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3-5]。通过课堂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崇尚劳动的情怀。同时,教师在地理课堂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将其合理运用到教学中。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人们对治理盐碱地做出的努力,崇尚劳动者不畏艰难的精神,并让学生明白我国土地面积虽广阔,但耕地有限,并且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因而今天餐桌上的粮食都来之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学习到地理知识,同时也在有趣味的地理课堂中形成了崇尚劳动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又如,地理学科的教学依托各类地图而展开,地图是地理课堂的重要辅助工具,也被誉为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积极的培养学生画地图的技能,不仅有利于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与事物,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技能得到了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要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思想观念,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授“地形图”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地形图,探讨不同的地形相对应的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增加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将劳动教育深入到地理课堂之中,实现地理教学和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3.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在地理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关键,地理学科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而且也需突破课堂,走出校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积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地理实践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多设计课堂制作类、模拟实验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依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发挥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例如,在讲解鲁教版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可运用学校所在的地区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该地区理想的交通运输布局图,并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所在地区的地图和实际交通运输路线的布局资料,探究交通路线布局蕴含的地理知识。通过描绘布局图、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锻炼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社会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探究背后的地理规律与趋势。再者,在学习“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小组模拟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河流侵蚀地貌,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动手动脑、用眼观察等方式自主探究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

4.找准劳动教育融入的契合点,深挖劳动教育素材

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劳动素材。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每一单元结束后的单元活动都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机会。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展单元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在地理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达到有机融合并发挥综合育人价值的融合效果,这要求地理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对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

例如,在讲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时,不仅要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带领学生探究农业区位因素,还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根据所在的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探究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在此过程中,通过探究所在地区的农业区位条件,锻炼学生综合思维的同时,加深了对本区域的认知。再如,在地理学科中众多地理学家刻苦钻研的事迹也可作为劳动教育的素材。在讲解人口部分的相关知识时,将胡焕庸潜心学术,刻苦钻研,学以报国的事迹作为背景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明确劳动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价值,树立通过自身辛勤劳动为国家和社会积极做贡献的远大情怀。同时,教师也可通过与其他地理教师的合作,积极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研活动,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建立地理劳动教育资源库,为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提供可行的素材。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系统进行的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和价值导向,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學评价体系容易造成教学随意性过大、教学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从评价过程上来讲,在课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诊断性评价,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反馈,进行形成性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口头的评价和表扬,树立劳动榜样;在课后应及时跟进学生的表现进行终结性的评价,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显性劳动教育。从评价主体来讲,地理劳动教育中应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劳动实践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小组合作,因此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等方式总结自身的表现,既锻炼审视自我的能力,也学会从他人的表现中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评价的方式来讲,地理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使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方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促使教学评价方法也不断多样化。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馈,更应该将学生对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察,形成阶段性的劳动教育评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还具时代价值。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地理教师应把握地理学科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在地理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及能力,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10):7-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莫小丽,孟丽红,陈福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6):4-7.

[4] 马朝阳.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初探[J].地理教育,2022(S2):86-87.

[5] 苏柯晔.中学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必要性与路径探索[J].地理教育,2022(S1):115-117.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