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芙对谈方家骏:“科目三”,看对眼神后的同频共振

2024-03-07木曰雨

上海采风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方家科目舞蹈

木曰雨

前一阵子,各大短视频平台热传一个被称之为“科目三”的舞蹈,多段某餐饮连锁店服务员的助兴表演“魔性”视频,令这种舞蹈在线上线下快速蔓延,很多人不仅尽情转发,而且竞相效仿,使“科目三”相关话题成为霸屏一时的网络热宠。

“科目”后面加上数字,最容易令人联想到的是“考驾照”,但这个舞蹈与考驾照有何关联?也有人说是广西民俗,他们真有这样的人生“科目”?为什么这个看起来并没那么特别的舞蹈会有如此出众的感染力、传播力……

带着各种疑问,我们邀请了魏芙和方家骏两位专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发自喜悦+商业传播+杂拼样式

方家骏:关于起源,我更相信的是,考驾照通过了科目二以后,实在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心得手舞足蹈。我比较认同这种来源说,比“广西婚宴说”,更令我信服。就是考完科目二,高兴得就地起舞,于是一拍脑袋就叫“科目三”。我觉得在逻辑上比较合理。

它的传播确实通过了一些商业手段,比如海底捞店员的助兴表演。在“科目三”出现之前,海底捞的店堂里已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舞蹈,有的比“科目三”还要尬,还要土。但是不少老百姓觉得很新奇,很开心,一边吃饭一边看服务员在那里跳舞。有的服务员面无表情,就当作任务来完成,上了抖音后,就流传开来。然后有人把这些动作做了整理和规范,这种可能性都是有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源起是自发的,传播有赖商业路径。

这个基本动作到底是广西的,还是什么地方的?我认为既无法考证,又不必考证。特别是专业人士,没有必要在这上面下功夫,去考证它是否是从某个婚礼来的。其实说白了,“科目三”这个脚下的反拐动作,我们曾经从杨丽萍的孔雀舞里就看到过。它的动律又有很接近蒙古舞的地方。乃至后来我们在街舞里面也看到过腿部的这个反拐的动作。

这类舞蹈的特点就是“杂拼”,给人的印象是街舞也有一点,云南舞蹈也有一点,广西舞蹈也有一点……你越分辨不出它是什么,表演者越高兴;既不是孔雀舞,也不是街舞,你越看不明白,他越高兴。广西的黎族、瑶族舞有很多动律跟“科目三”都很相似,但千万不要去定义它是什么舞种,否则它的内在价值、内在意义就没有了。它就是一个“雜拼”,自由发挥。

魏芙:在“科目三”的流行中,其实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文化的觉醒,或者说对舞蹈的重新认识。舞蹈的目的不是去开发身体的功能,也不是去做什么高深研究的载体。舞蹈应该多研究如何回归大众,我认为每个人想表达情绪的时候,你情绪亢奋的时候,开始手舞足蹈的时候,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舞台,你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一个影子出现。

为什么舞蹈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其实就是舞蹈这种肢体艺术本身就非常容易产生演员和观众的交融共情,不受语言、人种,甚至生态环境养成的审美情趣的影响。舞蹈的特点是基于一种律动,任何人的内心都有律动,它包含着对快乐和释怀的一种渴望。

所以说世界范围内民间舞、土风舞,其实原本就具有这么一种特质。土风舞、民间舞当中很多都有摇摆动作,跺脚、拍手,围着篝火,围着圆桌,每个人都是快乐的主角。

我们海派秧歌的舞者们,外出聚会时也会跳舞,她们跳时,我也会在旁边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她们那种快乐一下子把我带进去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舞蹈的功能开发和舞蹈的治愈性在此都能体现。

符合大众心理:渴望快乐,渴望释怀

方家骏:“科目三”是一种全民性的流行舞蹈方式,这种形式的舞蹈并非第一次出现,各个时间段都有,只是波及程度不同。比如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骑马舞”,当时波及范围也是蛮广泛的,很多晚会、演唱会必跳,很多人也奇怪它为什么会如此风行。

后来《小苹果》成为风靡一时的广场舞,据说在全国衍生出各行各业的200多个版本,其中有的还是蛮好看的。《最炫民族风》也属于这类,基本规律是一样的,简洁中有复杂。

你说它简单,又不是一般人马上就能掌握的,它有它的内在规律,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你说它复杂,它又显得非常简洁,还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甚至随心所欲地加以变化,只要符合它基本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形态。

这种流行舞蹈的每次出现,都借助一个契机,这个契机现在很难讲是什么样的,可能是不可复制的契机,甚至没有规律可循。目前来讲,我觉得网络短视频的风行是主要原因和途径,如果没有网络短视频的推波助澜,它的波及面一定没有这么广,传播速度力度不可能如此强劲。

至于杨丽萍舞团跳“科目三”,这有点标题党的意思。因为那只是在演出谢幕时加演的一段返场表演,那是舞者与台下观众的一种带有幽默感的互动,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活跃气氛。所以只能说“跳着玩”,那并不是“正餐”,饭后甜点而已,不必大惊小怪。

魏芙:“科目三”和广场舞都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流行文化,有人说它们“土”,有人说它们“尬”。其实评价是多重维度、各种各样的。我最愿意听到别人对我的作品的评价是三个字“接地气”,我觉得这是最高评价。因为“接地气”就意味着老百姓接受了,说明它是具有生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

所有在社会上热起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需求,渴望快乐,渴望释怀。我觉得“科目三”有点像“农家乐”,原汁原味的,不喜欢过于加工的,火锅似的,现烫现涮的,想吃什么我就涮了。还有点像好友派对,吃什么不重要,只图一个共乐畅快、别出心裁。

林语堂曾经说中国人缺少幽默,或许那是以前的中国,我感到当代中国人已经渐渐地具备了一些幽默感。“科目三”的流行中,是否能感受到中国人的性格有了一些改变?至少让人看到的是中国人现在生活得很快乐,普通人也有一种乐观风趣的生活态度。

方家骏:我问国外亲友,你们那边有没有人跳“科目三”。有一位反问我,你们干吗那么关注外国人跳不跳?感觉有点不自信。我非常惊讶,但也听进去了。他说事实上外国人跳也是有背景的,我们不能拿一个小视频在某个手机App上的一时走红,就说中国文化传遍全世界了。

“科目三”这个小视频在国外被玩转被复制,与中国文化输出取得巨大成功并不是一回事。它只是和世界上某一些手机小视频的观众对上眼神了,这是可能的,人类的情感本身就是相通的。它就是一种全人类的情绪暗语,传播的就是快乐情感。它可以称之为一个文化现象,并不是一个艺术成果。

“民间”可等同于“流行”

方家骏:以前舞蹈的流行靠什么?确实靠迪厅。以前也有这种所谓的“全民流行”,当然即便说“全民”,也有一定范围,也就是百分之二三十吧,但表现出来的已经非常热闹、貌似“全民”了。当时迪厅里边在跳什么步子,在社会上很快就会流传开来,即便是二三线城市也是这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致如此。

而像郭富城的《巴拉巴拉樱花舞》的流传,则主要靠电影。这个舞当时流传得也很广,据我观察,与现在的流传相比,可能波及范围相差并不大,但传播速度现在则快得多,因为现在有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助力,当时连手机都没有。

以前有一句话叫“秀一个自己给世界看”,这句话还是非常准确的。像这类“社会摇”是当今社会极能唤起大众热情的一种娱乐活动,这是我给它的总体定位。我看到一些文章说“它就是艺术”,我不太同意。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给他喜欢的东西下定义“这就是艺术”,或者“这就是舞蹈”,或者“这就是××”……但是我依然认为它就是最能唤起民众热情的一项娱乐活动,其主体是民众的一种自我表达意愿。无论是魏芙老师创立的“走到哪里跳到哪里”的“海派秧歌”,还是今天大家都可以“扭一扭拍一拍”的“科目三”,它的主体就是自我表达意愿,其中既有独立精神,也有娱乐精神。

所谓独立,它是以自我风格为主,不太在乎你的标准是什么。而且无论从跳舞还是短视频传播而言,其本体是一种秀,一种娱乐精神。这种娱乐精神,可以借助歌,也可以借助舞。“科目三”是借助了舞,以前的卡拉OK就是借助歌,当然还可以借助其他形式,比方脱口秀。只是形式不同,其实质都是把自己秀给更多人看。

魏芙:我建议把“科目三”作为一种“城市新民间舞”来看待和研究,以前我们所谓的“民间”大都基于“乡土”概念,隨着城市化的推进,今天我们在说的“民间”,我以为可以等同于“流行”。为什么我们创立“海派秧歌”,因为秧歌本身的动律,就是一种适合于广场的民间舞。秧歌是国舞,是大舞种,锣鼓一敲就能跳起来。我们在做“海派秧歌”的时候,也一直在着力寻找它的合理发展空间。

对于“科目三”,我们不需要过度地把它再放进研究室、温室里,否则它就很容易变味。老百姓又不跟你玩了,又玩新的去了。“科目三”只是代表着当今这个时代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一小串印迹。

方家骏:“科目三”的背景音乐是《一笑江湖》,古风,但是摇滚化了。也有用其他的音乐,比如《想起一个人》之类都可以,任何一首情绪色彩强烈的曲子,做了摇滚化节奏的改动,都可以作为它的背景音乐。选曲基本与歌词内容无关,有时自由度非常大,有时也会借助一点歌词的内容,但总体上不追求和歌词的吻合。因为它是一种单纯的情绪化的表达。

我认为“科目三”更像是一种“情绪暗语”,或者称之为“肢体语言的符号化”,抑或“情绪符号的动态化”。我跳什么,你很快能感受到我的情绪。它的目的就在于此。这种自我表达是有感染力的,有传染性的,舞者的情绪很快就能传递给观众,他的情绪语言很快被其他人接受。也就是所谓的“心领神会”。这种“心领神会”的沟通,可能唱歌达不成,脱口秀也做不到,只有舞蹈可以。

“科目三”一个比较明显的追求,就是要“跟对方对上眼神”。就是说我在跳,你看到我在跳,我与你对上眼神,合上心理节拍,然后我带动你,或者说你带动我。这是它的主要的一个传播乐趣。

很多人都认为跳现代舞的目的就是开发肢体,而魏老师讲到跳舞是为了回归本体,回归人的自由的本体。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有这个习俗,高兴了就跳舞,语言不足的时候就手舞足蹈。这是我们从小学习的舞蹈历史乃至人类起源的知识里面就有的。

娱乐精神:不怕出丑露乖的情绪宣泄

魏芙:我们年轻的时候编舞是怎么玄乎怎么编,经常做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千方百计让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现在,完全相反,如果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无人呼应、没人跟进,我们就会觉得很寂寞,觉得没有价值。

我曾经跟电视台合作过一个节目,与传媒的编年史有关。里面讲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在收音机里获知中国获乒乓世界冠军的消息,后来有了电视,有钱人家购置了九寸黑白电视机,夏天乘凉时,邻居还会挤在石库门的天井里围观。再后来发展到彩色电视,不光是屏幕变大、色彩变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已经不甘于站在荧屏外面,而是渴望走进荧屏,成为画面里的一分子,成为剧情的主角……

这实际上反映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花钱去享受一台高高在上的艺术盛宴,也希望在另外一个地方寻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出口,抑或平台,或许手机短视频就是那个可以满足这部分需求的平台和出口。这个变化的过程,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进,这个推力就是现代社会人们寻找属于平凡人的舞台的需求和渴望。

方家骏:“科目三”是一种情绪宣泄,一种网络文化。所以它不能“端庄”,有时甚至刻意追求怪异。不能端,不能装,就意味着必须“放下”自己,不怕出丑露乖,这就是娱乐精神。这类现象一定会吸引我们关注,但是不要投入过多关注。即便很热,其实也有一定范围,不要夸大它的热度。也不需要专业人士去整理,专业机构去培训,组织和推广行为都会令这件事失去本质的意义。它是一种自然生长的事物,不要人为干预它的成长。它有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也有一个自生自灭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热度过了,它自然就消退了。从一路走过来的所有的民众性的大众化的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都有一个热起来和不知不觉消亡的过程,然后会有一种新的东西、新的样式,借助某个契机出现。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猜你喜欢

方家科目舞蹈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方家山核电业绩登高的技术措施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诗歌四首
我和舞蹈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