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选点突破”教学法探究
——以《鸿门宴》为例

2024-01-09孙大志姚益刚

学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项伯选点张良

□ 孙大志 姚益刚

孙绍振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1]188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特点,从局部选择突破口,以点带面带动整篇课文的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选点突破”,是一种针对课文不同特点,选取课文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丰厚处、手法巧妙处、含义隐秘处……进行品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准确深刻理解课文与提升阅读能力等目的的教学策略。

《鸿门宴》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强调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领会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下面笔者以《鸿门宴》为例,谈谈选点突破教学法的方向和策略。

一、选点的方向

(一)选择关键处

选点突破不是选择任意切口,胡乱选点;完全脱离文本和课堂实际的选点是无效的,也是不合理的。所选的点一定是能够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关键作用的地方,比如《鸿门宴》的学习重点一定是这场宴会。那么以宴会为切入口就能抓住教学重点。如可以“解密鸿门宴”为突破点,从文化、称谓、座次等方面推进,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选择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鸿门宴》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文中有不少篇幅是对玉器的描写,有玉玦、玉璧、玉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玉、崇玉、佩玉、用玉、藏玉,这缘于玉器材质本身的珍贵和工艺的精湛,更缘于玉器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读玉,就是读玉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选择兴趣点切入阅读,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学习。

(三)选择深刻处

阅读是全面发展的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而文本的深刻处并不一定能被学生很快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出文本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思维上得到提升。如在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时,很多学生认为项羽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盲目自信,不屑于玩弄计谋。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主要原因,教师可以从成功学的角度进行赏析评价,启发学生分别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让学生在赏析中得出真正的结论,项羽的失败就是因为“人不和”,这样会给学生一个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四)选择疑难处

疑难处是学生在进行阅读时的“绊脚石”,有效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鸿门宴》一文,因为历史悠久,文本很多内容在逻辑上存在矛盾点,而有的矛盾点对理解文本,启发思考作用很大。《鸿门宴》中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只是文中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项羽“出卖”曹无伤这个逻辑矛盾点,给文本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解读并还原这个逻辑矛盾点的“真相”,唯有潜入文本语境,借助文本所提供的知识存档展开知性推理,依托文本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形式意义来理解人物的行为意图与心理特征,把脉作品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瞬时情感。

二、选点的策略

《鸿门宴》开头范增在劝说项王进攻沛公时提到了沛公的“气”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内容,学生们可能认为平淡无奇,很多老师也因为这个内容带有迷信色彩,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就直接忽略了。范增用“天子气”一说来劝项羽进攻刘邦,有没有什么深层的意思呢?这个“天子气”能不能作为阅读《鸿门宴》文本的小切口呢?

(一)由点到面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天子气”是偶然的吗?是范增为了劝说而杜撰出来的吗?以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通过翻阅史书,学生们可以发现刘邦的“天子气”是他创业之初的明显特征,《汉书·高帝纪》就多次提到这种“气”或“异象”:

“秦始皇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当之。”

“吕后曰:‘(刘)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2]8

“项羽至萧,晨击汉军,大战彭城灵璧东濉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濉水为之不流。围汉三匝,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楚军大乱,而汉王得数十骑遁去。”[2]40

由此可见,“天子气”一说并不是偶然的。

(二)由浅入深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天子气”的说法和现实联系起来。这一说法固然是古人为增加帝王的神异性而杜撰出来的话题,跟今天流行的“主角光环”的说法有一定的相似。我们说某人的运气好,总是能大难不死,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常常称之为有“主角光环”,今天很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影视作品常常是这样设置情节,很符合年轻人的欣赏心理。那么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安全离开,是不是他的“天子气”在起作用呢?

(三)由表及里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是范增劝项羽的话。字面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仔细分析就发现了端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味这段话的意味。这段话里“皆”“也”“勿”等词,用了肯定的语气、判断的语气和祈使语气,反复强调进攻的必要性,如连珠炮一样的气势给项羽施加压力。另外“望气”是古代方士的行为,范增用了“令人”一词来强调,说明这样的推断不是自己随意而为,而是有根有据,让项羽不得不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在普通的语言背后体会深层的含义,强化语言理解能力。范增以“天子气”为借口让项羽进攻刘邦,是不是还有其他意图呢?这样的切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带着探寻的心理走进文本。

三、个性化解读,启发思维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扁平化,要多方面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一)启发思维最近发展区

“天子气”“主角光环”是不是神异之力或是运气加持呢?教师启发学生联想,把“天子气”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我们知道,如今的时代,哪有什么运气加持?要么是能力超强,要么是性格出众,要么是准备充分,这才是主角光环的真正要义。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去探寻刘邦的主角光环的内涵。

(二)发展深层思维

教师可以把刘邦放在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中,启发学生去发现刘邦的明显特征。刘邦本是一介亭长,却能在秦朝末年风起云涌的战乱中异军突起,攻城略地,最后建立统一王朝,和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不无关系。这种性格特征可以从《鸿门宴》中窥得一二。因曹无伤的告密和当时的时态,项羽准备第二天要进攻沛公军,而刘邦一方还蒙在鼓里。而这时“光环”出现了,夜晚对方阵营中闪出一个人来,项羽叔父项伯到刘邦军中。这固然有张良和项伯过命的交情,而刘邦也没有让这次机会轻易溜走。在张良的引荐下见到项伯,一番操作后,竟能让项伯替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还能在项庄舞剑时,甘愿用身体为沛公挡住危险,可以说是把项伯给征服了。

仅仅见一面,沛公就能把对方的主要人物之一给彻底征服,这绝不是运气,而是他的做法。刘邦先是谦逊地称对方为兄长,为对方祝寿,紧接着和对方结成儿女亲家。这里虽然有刘邦的能屈能伸,善于应变的一面,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了其宽厚的气度和豪爽的性格,而这一做法也是他能在宴会上全身而退的一个保证。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评析、鉴赏,有助于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在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四、借助差异性比较,启发审美鉴赏

教师可以借助文本的比对,在差异性中分析,在比对中突显亮色。既然文本中的主角有光环笼罩,那么就会有不被光环笼罩的对立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内容和史实的比对,进而发现这个刘邦光环带来的效果,从而进一步理解光环的内涵。刘邦与项羽性格的比较,从二人反秦活动开始就在进行。《汉书》记载“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卒不许羽,而遣沛公西收陈王、项梁散卒。”[2]16相比较起来,刘邦的一些性格特征是那个动荡时期极为稀缺的,他的为人和做事风格更加被人接受。

而项羽的性格和一些做法,确实不能和刘邦同日而语,“陛下嫚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2]56“与天下同利”的思想,使得刘邦能很好团结一批人,凝聚一群人,为共同的事业赴汤蹈火、勇往无前。如《鸿门宴》中“樊哙闯帐”一节,樊哙听到宴会上的形势很危急,勇闯项羽大营,要“与之同命”,可以说这时候,刘邦早已将自己的手下“同利”体系构筑完成,命运同体。而且樊哙进帐后斥责项羽的话和刘邦之前的话部分内容惊人的相似,这就足以看出,在赴宴之前,沛公阵营早就达成一致意见,统一了口径,而此时樊哙的身份仅仅就是一个骖乘。这是多么可怕的团队!

反观项羽阵营却各怀心思,项羽优柔寡断,项伯被人收买,范增恃才自傲,项庄甚至都是被临时拉来伺机刺杀沛公的,这样的团队终究抵不过团结的一方。刘邦后来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2]56这里的“能用之”不是一般的任用,而是重用,放心地重用,把整个事业都放心地交给他们,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才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五、利用文化元素,启发文化传承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化之光”,《鸿门宴》作为文言文名篇,语言生动,情节张弛有度,人物刻画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元素,如刘邦的人才任用标准。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重要的是刘邦能从谏如流,听从他们的建议。他虚心接受张良的意见,善待项伯。同时又听从项伯的劝告,第二天到项羽帐前认罪,最后又照着樊哙的意思提前从宴会中脱身离开。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一个团队内,作为领导者和下属该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文本可以看出,刘邦作为阵营的主导者,他对手下的每一个人都是信任、重用的。正是这份信任和重用,让张良、樊哙、陈平等人感到自己的分量和地位,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力,把刘邦的事当成自己事,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才能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保护沛公安全。文章结尾处,刘邦成功脱身后,只留下张良一人独自面对项羽君臣,张良明白此时自己的处境和重要性,他知道,自己要做的是善后工作。如果善后做得不好,刘邦的逃脱也只能是暂时的,等项羽改变主意后,灾祸仍然是避免不了的。他不卑不亢,丝毫没有表现出胆怯和慌张,而是从容答复项羽的问题,并献上谢罪的礼物。不逃避,愿意为沛公解围是张良一直的态度。前文中也提到,当项伯夜访张良,劝张良独自逃命,“毋从俱也”,张良没有听从,而是和沛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就是因为在沛公这里,张良感到自身的价值和才能得到重视,他愿意为刘邦排忧解难。可见,这种“光环”,不是运气,而是刘邦对手下的信任和重用换来的结果。讨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内涵,同时还可以思考如何塑造自我品质,在感受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中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到哪里都有“主角光环”的人。

综上,《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突破,在深入浅出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文本内涵,促使学生朝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进而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项伯选点张良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低转速工况VVT选点对排气温度影响研究与分析
张良受书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选点突破”技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张良拾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张良拾鞋
基于ArcGIS格网选点的优化技术研究
关于综合业务接入点选点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