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四重特征

2023-12-03胡喆罡刘梦锜胡少萍

决策与信息 2023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胡喆罡 刘梦锜 胡少萍

(1.湖北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关键在于“系统”二字,“系统是指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2]。而系统观念则是依据系统的构成特点,将系统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通过系统思维分析事物的内在机理,是一种解构与建构并存、追求系统最优整合的分析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序进行,必须遵循和实践系统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整体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工程。其涵盖了管理主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四大要素,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是零散的、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周围的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应运用系统观念的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考察与分析,而哲学意义上的“视域”不仅与生理—物理的“看”的范围有关,而且与精神的“观”的场所也有关。基于此,感知、想象、判断等意识行为都具备“视域”的范畴,坚持以系统观念的视域探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思政工作中各子系统及其组成元素以最佳优化的形式组合起来,将诸多层次叠加的子系统构成为大系统,从而释放出系统的最优整体功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一、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个体或要素构成的整体,个体或要素作用于整体事物,而整体事物要在多个个体、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凸显功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社会应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而社会关系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3]223,从某种意义而言,系统观念基于全局和整体之上。因此,当论及系统时,首先应从整体性的视域出发,厘清系统中的多重要素,同时将系统视为更高层次的范畴,因为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而是各个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功能。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育人,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有整体意识、协同意识,聚合各项思政要素在育人取向上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客体(学生)、教育介体(课程)等核心要素。因此,应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思政工作,从整体上确保思政工作方向的一致性,统一于全局的谋划。如果各要素之间彼此割裂,则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赓续中华优良传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将党的青年工作放在相当高度上,并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每逢五四青年节都会向各条战线上的青年群体亲切寄语,从“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并提出“勇于创新突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历次寄语都饱含着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关爱与要求。对于党的青年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并将其定位在党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其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而思政工作则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是党的青年工作“整体”中的“局部”,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教师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广大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中去,紧紧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政治觉悟,建立起相互支持的信任机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功能作用,从而达成整体性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思政课作为教育介体,讲好高校“大思政课”是突破传统思政课模式的必然选择,应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筑牢思政课堂的主阵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实问题,精心设计教育内容,科学转换话语体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做到“常讲常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从整体性原则的角度来考量,思政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是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直接体现。不同元素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总和代表了最终系统的整体功能,高校思政工作正是从整体性出发,并根据各参与主体的特征、功能、层级等进行分级分析,凝练一般规律,最终服务于整体系统的良好运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

“差异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系统及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4]。系统内部个体、成分、元素间的差异化体现,是系统本身存在的客观事实。由于数量、层级、性质、根源、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系统内部的成分差异化,但正因如此,元素之间才能在相异的时间、空间、角度上相互作用,并在互动的行为表现基础上转化为一个稳定的系统。以系统观念看待事物,必须厘清系统内部的元素组成部分,重新审视差异化的外显表征及内隐表征。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均衡发展往往是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5]。想要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应以多元化培养主体、多样化培养方式、多重化差异性分析为根本遵循。就思政工作而言,系统差异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施教群体、受教育群体、施教手段三个方面。

其一,施教群体的差异化,外显表征为牵头部门的差异,工作主体的多样化。例如,校院之间联动不够密切,思政工作的目标难以聚焦,缺乏良性互动,而内隐表征则体现为施教主体间的互动性、协同性。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从来都不只是一家一校一地之小事,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而高校思政工作往往呈现出由学校教育独自承担的现状,协同育人成为了一道难题。在现今教育领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这就要求家、校、社三者在育人的职能定位上各司其职,学校教育旨在立足于校园,以全面、系统、科学的知识教育和理性熏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受益一生。这就要求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成长环境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这比学校德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能培养学生的心智与性格,使其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社会教育旨在在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走出校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有真才实学、理想担当的时代青年。一定程度上,这三者之间的价值定位是共通的,都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只有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才能凝聚共识,发挥好教育合力,引发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其二,受教育群体的差异化,外显表征主要为地域、文化、信仰、环境等综合因素形成的个体差异,内隐表征则体现在多元化个体需求、多样化群体构成,以及个体间的互动模式之中。由于学生成长和教育经历的个体差异存在多样性,个体间都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按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把他们培育成为不同类型的现代化人才,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推进思政工作的手段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就高校思政工作而言,不少教师惯用固定的尺度和条框去要求学生,运用同一的教学模式,而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单一固定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为此,实行差异性管理是首要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施以专门教育,精心培养,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及个体需求进行具体了解,深入学生的活动范围。事实上,即便是同一门学科,不同的教师也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或是精雕细刻,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或是有的放矢,紧抓重难点;或是循循善诱,与学生达到共情;或是善于归纳总结和分析逻辑,用广博的科学知识探究疑难问题的本质,这都反映了教师施教方式的差异特征。因此,由于受教育群体的差异化,教师应在分析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分层分类的培养方法,聚焦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帮助和鼓励学生锐意进取、发扬专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当代教师不容推卸的使命与责任。

其三,施教手段的差异化,外显表征体现在多维度、多渠道的工作方法与媒介工具之中,内隐表征则具体体现在施教手段获取方式的多样化、施教主体与施教手段的熟练度、受教育主体与施教手段的融合度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急功近利、求同求稳、施教手段刻板单一的倾向,这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状况,缺乏针对性与创造性。对于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而言,首先就是要掌握教学的艺术,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教学的情感性。知识的传递不仅是学习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与碰撞,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接受教育,从而体现出更高的教学境界,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案例,融媒体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也对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网络等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高等教育的教学艺术在于创新,这就有必要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及考评机制上实行根本变革,不仅要体现在手段途径的革新,还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书”和“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手段与资源,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所以教好书的前提首先要明晰育什么样的人。“育人”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适应、服从,而是学生内在生命力的主动探索,教学应把学生主动、自由健康发展看成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主动的活动状态不仅体现了主体的自觉,亦是时代发展的根本指向,能使人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将普遍性和针对性进行有机结合,推进系统功能的优化,协同推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阶段性

系统的稳定是由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状态所形成,属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发展规律。从时间维度上来说,系统具有阶段性特征。系统的运转是一个不断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系统所服务的中心或终极目标几乎是不变的,但实现目标的过程却是一个动态调整阶段性目标的过程。因此,系统会根据整体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修正。正如人的自身发展,由小到大、从无知到成熟是渐进的、阶段性的。在思政工作的研究进程中,从“观”的视域来看,同样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阶段性目标。为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校育人工作伴随着时代变化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特点。冯刚主编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一书,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该历程包含了全面建设、创新改革两个重要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也经历了从心理健康教育、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到以实现中国梦为主旋律进行教育改革的转变过程,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重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6]。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校一盘棋,形成了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经历了数次重要革新:实现了从立德树人到培育时代新人的系统设计革新,完成了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思路革新,形成了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到“大思政格局”的局面革新[7]。

从空间维度而言,系统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固定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内,尽管时间维度上的目标相对一致,但并不能单纯以静态的角度观察系统的运行,因为系统内部的元素之间也在不断进行关联、冲突、联合等,系统本身亦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高校思政工作系统中,同样保持着阶段性特征。首先,思政工作的各教育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动的关系,高校主导的学校教育、家庭主导的家庭教育、学生群体间形成的朋辈教育、社会思潮产生的环境教育这四者,既是独立运行的,也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并依据时间阶段的更迭调整主次。其次,高校思政工作的作用对象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阶段性特征:一方面由于前期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需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别;另一方面,年龄层不同的学生将被自然年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而每个层次所包含的学生群体又会由于学业阶段、个人发展、社会感知等方面的个体特征,产生差异化的需求表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安排及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实现思政工作从新生入学教育、全面基础教育、提高教育到学生发展教育的内在转变。

系统目标的变化标志性地彰显了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阶段性特征,在系统的动态修正进程中,前阶段目标将演化成为后阶段目标实现的理论基础。对高校思政工作而言,只有把握短期、长期目标的相互交融,分时段地设置渐进式目标,动态性调整高校思政工作的标准体系,才能依据实际情况客观决定阶段性目标的设置。成分联动及分层也标志性地展现了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阶段性特征,因此,高校思政工作的各主体间需要加强联动,做好部门之间的并联、串联,以需求分析作为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层级化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看齐意识,唤醒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任务。

四、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作性

任何系统的内部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元素集合,而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运作直接决定了系统的运行情况,当内部成分相互耦合、良性作用时,系统可以在有序的秩序下稳步运行;相反,若各元素之间缺乏关联,各行其道,系统必然走向无序甚至混乱的状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时代发展的直接体现,其主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协作性的理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学生学习目标,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创新协作作为基础性任务,促进系统中每个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共同创新发展的目的,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发展脉络,在1996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初见雏形:教书、管理、服务的三育人思路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直接体现。从系统观念的角度来看,也是当时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阶段性目标。2016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系统观念仍是指导思政工作的重要理念。会议指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开拓了思路,为高校思政课在供给层面上提升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富集资源[8],也为“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是系统观念中协作性特征的内部协调体现。高校思政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行,应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及政治站位,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媒介宣传“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作用,并将五“主”有机串联,推动彼此合力、开展协同行动,实现全校“一盘棋”的整体性思路。

除了内部元素的协调一致,系统的整体性同时强调了作为整体的系统,也将成为更高一层级系统的元素存在,并作为高一级系统的元素开展协调运动,这就是系统的外部协同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运行着的系统,从高校层面看,既作为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整体局面的系统元素存在,同时与其他行政部门如财务部门、后勤部门、保卫部门等元素相并联,这就需要探索建立内外各项管理服务保障联动机制,各个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确保完善的协作制度和充足的物质保障,加强部门文化建设,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日常交流机制;从社会层面来看,系统性的思政工作,同时也与社会思潮、主流价值观、国内国际局势等紧密联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媒介平台层出不穷,接收思潮的途径五花八门,思政工作必须以系统性的目光重新审视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保持与社会媒体的深度融合,有效占领思想政治领域的新高地,确保青年学生“第一颗扣子”扣好。

高校思政工作,除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以外,其他各门专业课程教师也应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坚持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发展,也能推动专业和学科教育的革新与优化[9]。此外,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针对学习目标、学科特点制定课程思政方案,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最后,思政工作要与社会这一大课堂结合起来,强调用系统观念的视角建立新时代思政工作大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地形成协同效应,建立科学的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

五、结语

系统看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将系统观念切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桥”与“船”[11],将系统思维真正消化为立德树人的“道”与“术”,将系统逻辑准确升格为国之大计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整体性思维,厘清系统内部复杂元素之间的关系机理,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强化差异性目光,提升辩证思维,正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准确研判矛盾,敢于斗争;要掌握阶段性特征,正确看待实际情况并深入调研,找好抓手、用好“法宝”;要重视协作性特征,警惕“情况不明决心大、稀里糊涂方法多”的错误思维,努力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涵与外延,牢记“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光荣使命,牢牢守住人才培养主阵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引导青年对党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信心、对马克思主义有信仰,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赓续优良传统,厚植爱国情怀,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