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鄂西南山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调查
——以湖北省利川市N村为例

2023-12-03向筱毓向丽华黄黎娟

决策与信息 2023年11期
关键词:空巢社工养老

○肖 欣 向筱毓 向丽华 黄黎娟

(湖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西部地区农村大批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2020 年空巢老人已达到1.18 亿,预计至2030 年空巢老人将超过2 亿。农村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面临日常生活照料缺位和精神慰藉匮乏等困境。提升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农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对于乡村振兴与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利川市N 村为例,讨论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及其具体成因,并基于此提出具体对策。

一、西部山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地政府及帮扶企业致力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多地乡村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持续优化,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相关帮扶促进政策的宣传、执行和社工站的加速建设,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幸福指数稳步提高。

(一)老年人物质生活有保障

受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思想观念开放程度的影响,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居家养老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普遍选择。受根深蒂固的“生于斯,长于斯”观念,以及土地无法随迁的资源属性影响,农村地区人群多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养老保障。此外,《民法典》规定的成年人要承担的赡养义务、国家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的政策倾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也分别从法制、政策、文化方面为农村子女承担赡养老年人义务提供了保障。

(二)互助养老逐渐推广

当下,随着我国养老方式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创新化,老年人养老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化模式中。其中,互助养老作为以社工参与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化养老方式,成为乡村(社区)养老的有益补充,正在各地发挥着积极作用,带动普通老年居民之间的主动互助与彼此慰藉,形成“小老”帮“老老”的养老新模式,使参与者能够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与此同时,西部一些农村地区正在引进社工服务,目前社工站的建立覆盖率达56%,基于农村地区的淳朴乡风、社会结构及发展需要,互助养老在西部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早已不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追求高质量生活。相应地,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也早已超越简单的吃好、睡好、身体好的标准,他们不再满足于“无病”状态,而是主动追求健康,积极参加养生保健活动,从被动就医转为主动预防。即便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也是普遍现象,“吃得更营养,动得更丰富,活得更健康”的观念已占主导地位。

(四)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于此,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国广大基层组织更加注重推出各种文化活动以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老年人的主体性意识也随之增强,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老年人也逐渐主动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如参加旅游探索活动、自主组建志愿队等,使得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上也更加富足。

二、西部山区空巢老人养老困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多,其中,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2000 至2010 年十年期间,中国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则由37.9%升到45.6%。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2030 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2 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421”的家庭模式、低下的生活自理能力、沉重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空巢老人养老面临巨大困境。

由于西部农村山区独特的人居环境、经济条件和治理水平,生活在此的空巢老人面临养老困境的类别有其特殊性。湖北省利川市N 村位于鄂西南山区,虽然在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状况日益加剧,“未富先老”局面已形成的大背景下,N 村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受限制、制度贯彻延迟、思想观念保守等现实制约,当地空巢老人养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

现阶段,西部山区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务农依然是农村老年人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仍需亲身参与农业劳动以赚取收入,用于居家养老。由于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异地就业的收入并不乐观,因此他们能给予家里老人的赡养费用也相对有限。另外,农村地区社工站覆盖率虽然不断扩大,但能够切实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少之又少。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空巢老年人养老缺乏资金保障,新型养老模式保障效果欠佳。

在N 村调查时看到,政府在帮扶山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给予了相应的资源倾斜,但由于空巢老人人口基数大,在政策的普及面上尚存在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虽然确立了最低养老金标准,但养老金水平仍然较低,难以成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保障。在N 村由于可使用土地规模较小、市场需求不稳定及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当地老年人依靠务农获得的收入有限,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加,身体素质大不如前,难以承担高强度的、繁重的农业劳动,也就逐渐失去了务农这一主要收入来源。

另外,新型养老模式贯彻力度不足,尚未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保障因素。社工站的入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养老保障,但难以开展普惠性较高的入户养老服务,更难以将社工站作为基地举办老年人共同参与的养老活动,较低的人员接纳度致使该机构养老功能的发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空巢老人生活负担重

现阶段,西部农村地区相对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虽然在政策上受到一定的倾斜照顾,但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经济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为困难,对青壮年劳动力吸纳度不够;再者,空巢老人大多通过劳动满足自身经济需求以减轻子女负担,加之本身年老体弱,健康状况堪忧。

在N 村,大多数青壮年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不得不外出务工,虽然这使得家庭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但毕竟收入有限,大多只能满足家庭基本开支,而且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对老人的关心和照料较少。同时,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维持日常生计,加之受年龄限制、交通出行不便和固守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对外接受度差,改善经济状况难度大。

(三)空巢老人缺少精神慰藉

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只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由于社会的转型以及老龄化的发展,出现了“多子不多福”的现象。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短暂团聚,不可能经常陪在老人身边,平时也只能通过电话关心问候老人。还有少数子女即使和老人住在同一个社区,但受工作、家庭和个人等牵绊,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1],更让老年人感到孤独与寂寞。

同时,N 村面向空巢老人开展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工站有限的人力物力也不足以支持高质量活动的开展。村委会乃至政府拨付的专项养老资金并不充足,可供使用的款项也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支。因此,通过一般文娱活动来缓解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不足的情况效果有限。

(四)互助养老开展与预期不符

农村空巢老人处于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边缘[2]13-19。由于缺少家人照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一些地区甚至发生空巢老人去世后无人发现的极端现象。为了减少某单一养老模式弊端的不良影响,我国逐步探索试行了包括互助养老等在内的多种养老模式。西部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村民熟悉度及居住集中等情况为推行互助养老提供了绝佳条件,特别是在当今社工站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立的大背景下,互助养老的推广理应呈现良好局面。但在对N 村互助养老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存在实施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以及空巢老人了解认可不足的情况,而且这并非互助养老推广过程中的特例。

在N 村,互助养老依托村内的社工站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原本是开展互助养老一个极好基点,但在现实中,社工站职能的履行与互助养老的推广相互混淆,相对于社工站的本职,“带着做”的互助养老很容易在无形中被弱化,其推广也仅限于在个别活动中纾解一部分老年人养老的简单需求,且并未形成以参与群体为主体的主动自发模式。另一方面,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尚属新鲜事物,如果政策宣传不到位,易造成社会公众的认知偏差,也不利于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3]。如其开展过程中的“时间银行”等概念和手段,就需要向老人及其家人解释说明,促使目标群体能清楚理解互助养老开展的内涵及形式。但很显然,这一必要环节在N 村互助养老的推广过程中并无体现,直接导致互助养老的推广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当地老年人对此一知半解,仅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参与过有关互助养老推广的活动,加上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能够接受该模式的可能性直线下降。

(五)医疗保障服务相对滞后

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西部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服务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一些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滞后现象普遍。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及物资两方面,具体表现为基础医护人员匮乏、医疗力量专业度欠缺和医疗资源短缺。

N 村较具象地体现了中西部农村在医疗保障服务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首先,尽管当地积极探索老年人群体身体健康保障的有效路径,开展了派村医免费上门义诊等活动,但事实上,医疗工作者数量明显不足,“一位村医对百位老人”的现状使医疗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次,N 村建设有乡级卫生站,人员力量以村医为主,多数情况下村医只能简单医治老年人一般疾病,而遇到疑难病症则难以给予专业医治;另一方面,不论从医疗设备还是药品资源方面,卫生站也并不具备医治老年人疑难杂症的能力,致使部分罹患特殊病症的老年人只能独自前往上一级医疗单位寻求更专业更完备的诊治[4]150-152。

三、西部山区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观念传统,养老服务保障不足

西部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保障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思想观念上。其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成为开放型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增大,成为城乡养老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国家用于农村养老服务的资金前期占比少,难以开展相应的养老服务活动。而在有的农村地区,由于乡镇政府决策执行的偏差,相应的养老服务资金并未做到专款专用,最终形成农村养老服务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始终未有本质的改变。

从N 村可以看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影响。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方式与城市存在本质差异,能够提供给当地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少之又少。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地空巢老人养老保障资金的缺乏。其二,西部农村地区的封闭度较高,村民思想开放度不足。老年人不愿意接受除居家养老外的养老模式,N 村社工站互助养老的开展覆盖面较窄且被认可度不高,社会可支持力量被削弱,单一模式的缺陷难以从更多养老保障模式中得到弥补。

(二)生活负荷过重,养老模式单一

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生活负担重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经济落后直接关系到日常养老质量,思想上的保守则制约了新型养老模式及外界力量对于其养老生活的扶助。

N 村老年人能够从子女方得到的养老费用较低,养老金仅能维持日常开销,而政府层面提供的老龄补助又有高龄门槛,这也就致使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继续务农,依靠贩卖农产品以补贴生计。而且空巢老人独自居住,一日三餐以及家务活均需自理,对于身体机能不断退化的老年人来说,生活负担并未因年纪增长而减少,养老生活质量低。在调查中,少有空巢老年人选择除家庭养老外的其他养老模式,甚至对其他养老模式存在误解甚至排斥。本身经济状况落后再加之无法接纳新养老方式,空巢老人最终不得不选择居家养老,独自操持诸多事务,生活负担也随之加重。

(三)多主体缺位,精神慰藉缺乏

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缺乏,究其根本,不仅由于家人的陪伴过少,还存在人际交往匮乏、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其一,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在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上的第三层次的需求。家庭归属和爱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缺乏。其二,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Alfred Schutz)也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都有三个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老年人随着自身的身体机能下降,与周围人际交往减少,精神世界空虚,尤其在老伴离世后,孤独无依的情绪往往更加强烈。其三,基层组织和政府对老年人精神建设的认知缺乏,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活动和设施不多,同时,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产生的影响和满足老年人精神需要的服务不够重视,预防和控制老年人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工作机制还比较欠缺。

(四)专业化程度低,互助养老开展难

当前,西部农村地区开展互助养老的成效低于预期,存在农村老年人接受度低、参与度低,互助养老推广组织化欠缺等问题[5]175-182,其根本原因在于互助养老推广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专业化实践少。如在N 村,社工站的具体名称是互助照料中心,设立的初衷在于扎实开展互助养老。但在后期实践中,由于专业人员的欠缺,社工站服务能够覆盖到的空巢老年人人数少、范围窄,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一养老模式的人屈指可数,很难开展高质量的互助养老活动。另外,社工站工作人员对于社工服务和互助养老活动在操作上的区别不甚明了,也没有在宣传互助养老模式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农村地区熟人社会基本情况的掌握和利用不充分,互助养老的优势并未被充分发挥[6]60-64。

(五)资金支撑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低

数据显示,2013-2020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 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086 万人,减贫人口占全国减贫人口总数的51.4%,年均减少636 万人[7]。

在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同时,西部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现实也不容忽视。西部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受产业滞后、城乡二元多层次因素的影响[8]1-8+15+107,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医疗服务水平上。进一步说,是由于经济落后而带来的资金缺乏,进而衍生的一系列医疗人才及物资匮乏。就N 村而言,其一,村级组织层面对农村公共事业中的资源投入不足,无专项使用资金;其二,西部农村不具备开展培训的条件,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其三,村医工资低,工作环境不佳,难以吸引并留住专业医护人员,基层医务工作者储备数量严重不足,人才外流严重[4]150-152。

四、改善西部山区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对策

面对西部山区农村养老面临的诸多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抓住机遇,用好相关政策倾斜,发展乡镇经济,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制度保障,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在解决山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为农村养老提供多重保障。通过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夯实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9]。

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投入。同时,政府应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空巢老人生活保障,通过各个渠道,大力宣传惠民政策,让老百姓了解国家政策,做到心里有数、心中有底。

就乡村基层而言,要通过适老化改造,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安装楼梯扶手、配置特殊的坐便器、淋浴装置等,对标老年人养老需求,提供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同时,定期进行入户访谈,随时掌握老年人情况,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卫生清洁、健康医疗、照护需求等。

(二)改善社工组织,不断完善规范化养老服务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社工站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加强乡镇社工站建设,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统筹城乡融合,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更好地发挥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乡村社工站应遵循“有固定场所、有组织管理、有专业服务人员、有项目支撑、有资金保障、有制度规范”的“六有”要求,严格制定规章制度,坚持全面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发挥社工站的功能,为空巢老人提供与需求更加匹配的养老服务,增强老年群体对互助养老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在人才筛选方面,可与各高校相关专业以及相关非营利性组织签订人员培训的定向计划,由政府进行统一协调,提倡对口大学生组织自发团队,利用好外界社工组织,打造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乡村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文化振兴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借助外力,更需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主动推进。社区文化蕴含着价值、智慧、理性和情感等多重因子,是维系社区居民关系、维系社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10]。

加强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更能以其为载体,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此,乡村基层组织需不断完善设施,加大已有设备的投入使用力度,并提高利用效率;其次,为空巢老人打造特色化活动场所,实现场地专门化,同时申请老年专项活动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最后,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激发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此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四)开展便民服务,倡导社区互助养老

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不仅需要在物质上加以帮扶,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慰藉。互助养老模式可基于农村“熟人社会”展开,寻找并挖掘在地资源,打造乡村独有的数据库,倡导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带动年轻老人服务年长老人,年轻老人互助解决乡村养老问题。以数据库建立为依托,进行精准评估分析需求,联动本村周围资源,提供更加精准的居家养老服务。

推广互助养老模式的重点是向农村老年人普及互助养老模式,打破传统壁垒,提升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认同和理解,解决老年人对服务不了解、对服务志愿者不信任等问题。在社工站落户的养老互助照料中心应充分发挥智能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向老年人宣传互助养老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对于互助养老的信任感和接受度。

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不仅需要制度化体系,更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村一级基层组织要通过对各村民小组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动员,调动并发挥党员志愿者在乡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引导老人积极参与相关组织的服务活动,倡导邻里守望,营造和谐乡村氛围。推进“社工+乡村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工作布局,健全并完善互助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服务模式,以年轻老人帮助年长老人、年轻老人互助两种形式为主,充分发挥村干部、党员、小组长、志愿者、“邻里格”网格员、邻居等各主体的作用。

基于中国国情,政府提供资金扶持,对于推动农村互助养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向农村互助组织提供经费补贴、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基层组织开展互助养老的相关活动,让老年人切身体会到互助养老的好处。

在倡导互助养老时,可借鉴已有研究,从以下四点推进:一是将互助养老置于村庄环境与氛围中,尤其是置于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基础上,置于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基础上;二是综合运用志愿服务、低偿服务和“时间银行”三种技术手段;三是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却并不复杂的互助养老服务;四是强有力的国家资助和指导[11]。以此为实践指导,打造适合各地农村自身情况的互助养老模式。同时,村级组织应积极推动各村民小组互助养老,积极发挥社工站互助照料中心的作用,坚决避免只是挂牌而没有行动。

(五)优化医疗服务,发展智慧养老平台

《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推进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的优化势在必行,要遵循《意见》中的要求,因时因地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西部农村地区应自主自发地优化医疗服务,做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同时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以N 村为例。首先,应主动与更高一级的医疗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优质资源流动,弥补资金问题,满足已有医护人员的培训需求。制定双边人员交换计划,将村卫生站的医护人员派送至合作单位参加培训,提升农村医生专业化水平,引导合作单位组织符合条件的医疗团队到村级单位开展服务[12]42-44,将简单的“义诊”发展为稳定的服务项目。其次,进一步引进人才,弥补村内专业医护人才欠缺的难题。考虑村内发展实际,可以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下沉到基层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在此基础上,将“互联网+”运用到农村医疗服务中,推广线上问诊,使农村老年人在家里就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看病。探索“互联网+养老”新模式,将老年人、村委、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志愿者、养老机构等信息连接整合起来,形成资源共享,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13]7-11,帮助当地空巢老人幸福养老。

五、结语

作为发展落后地区,西部地区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面临较大困境,其困境的解决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提供帮助,共同出谋划策,在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为提升西部空巢老年人养老质量作出实际贡献。

猜你喜欢

空巢社工养老
青春社工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社工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