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8-19王诗丽

中国临床护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病患者慢性病视力

李 雪 高 蒙 王诗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1-2]。在新的生物健康模式下,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慢性病患者的躯体健康,亦要关注其心理健康[3]。研究[4]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遭受疾病带来的躯体不适,加上被需要感降低,这使得老年慢性病患者易产生失落、焦虑情绪。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会产生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倾向,当这种倾向无法被满足时就可能引发焦虑,即存在无意义焦虑[5]。患病(尤其是慢性病和恶性肿瘤)、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家庭变故等都会诱发个体的存在无意义焦虑[6]。存在无意义焦虑使个体自我价值感降低,进而影响自身情绪和心理健康。老年患者是存在无意义焦虑的高发群体[7]。然而,目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岁;确诊1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长期卧床;有精神疾病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癌症晚期,已进入临终关怀阶段。根据样本估算方法,样本量为问卷条目数的10~20倍,且考虑10%的样本流失率,本研究最终纳入样本量210例。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是否与子女共同居住、慢病数量以及视力状况等。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比较 (n=208)

1.2.2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量表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量表由Li等[8]编制,张艳丽等[9]对其汉化,量表包含不理解的焦虑、无目标的焦虑、生命无意义的焦虑3个维度,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焦虑”到“非常焦虑”分别评1~6分。量表总分范围为18~108分,总得分越高,代表存在无意义焦虑感越严重。该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23,内容效度为0.960。

1.2.3 个人掌控感量表

个人掌控感量表由Pearlin等[10]编制,余益兵等[11]对其汉化。该量表共包含7个问题。采用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5分。量表总分范围为7~35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掌控感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为0.810。

1.3 质量控制

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法,所有调查问卷由研究组成员现场发放并收集。正式调查前,由研究小组成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及问卷填写要求,对视力、文化水平受限的调查对象,由研究小组成员使用无诱导性的语言为其逐项读题,由调查对象自行选择,研究者采用反问法再次确定选项后填写。本研究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与个人掌控感得分情况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为(70.95±7.49)分,其中生命无意义焦虑维度得分(26.93±2.90)分,无目标的焦虑维度得分(23.93±2.34)分,不理解的焦虑维度得分(20.09±2.12)分。老年慢性病患者个人掌控感得分为(23.70±8.51)分。

2.2 不同特征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视力状况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其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3 老年慢性病患者个人掌控感与存在无意义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个人掌控感得分与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呈负相关(r=-0.203,P<0.001)。

2.4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以及个人掌控感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见表2),以存在无意义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视力状况以及个人掌握感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

表3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为(70.95±7.49)分,与量表总分中间值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水平较高。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经历疾病带来的躯体不适,血糖或血压等指标控制不满意,这使得老年慢性病患者易产生烦躁、失眠等负性情绪,导致患者出现存在无意义焦虑。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已经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社会交往活动减少,这会使得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社会价值感降低,从而产生存在无意义焦虑。本研究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是生命无意义焦虑维度。因此,一方面,医护人员应加强辅助医学治疗,了解老年慢病患者负性心理体验,必要时引入心理科帮助。另一方面,社会相关部门应注意鼓励老年人退休后发展自身兴趣特长,根据自身的兴趣,从事相关领域的娱乐或学习,提高老年患者自我社会价值感。

3.2 不同特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水平存在差异

不同特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水平存在差异,男性患者、家庭月收入较低、医疗支付方式为自费、视力较差以及个人掌控感较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其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更高。

男性老年慢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更高。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男性在家庭、社会中往往呈现主导地位,然而,当其在退休及患慢性病的双重应激下,一时难以平衡自己内心,往往难以接受主导地位的丧失,从而出现焦虑情绪,质疑自身生命意义,使得存在无意义焦虑水平升高[12]。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男性老年慢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鼓励老年慢性患者开展互助健康管理团体,不仅能提高男性老年慢病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亦可提高其健康管理水平。

家庭收入较低和医疗支付方式为自费的老年慢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自费的患者多为农民或下岗工人,当这部分人群年老后无退休金这一经济支持,导致生活压力增加[13]。此外,医疗支付方式为自费的患者因看病、用药费用完全需要自身承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自身经济负担。这降低了老年慢病患者对于生活的期待值,使得其存在无意义焦虑加重。这其中可能混杂着经济压力的影响。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老年慢性患者经济压力,相关部门应开展医联体,鼓励老年慢性病患者尽量先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必要时再进行医联体转诊,以便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视力状况差的老年慢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更高。究其原因,当老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时,会导致其衣食住行的便利性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14-15],生活质量的下降,会增加老年慢病患者对自身躯体健康状况的质疑,怀疑老年带病生活的意义,从而产生存在无意义焦虑[16-17]。因此,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视力较差的老年慢病患者[18-19],尤其是基层社区医护人员,对于视力状况差的老年人应定期上门进行健康管理,评估居住环境便利性,协助其进行健康管理。

自我掌控感指患者对于自身周围环境控制的能力[20]。个人掌控感较低的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得分更高。分析其中原因,自我掌控感能提高老年慢病患者积极的认知体验,减少外界环境对老年慢病患者产生的应激心理,减轻老年慢病患者负面情绪,促进老年慢病患者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增加患者幸福、满足等正性情绪体验[21-22]。因此,今后的研究者可尝试从该角度入手进行干预,通过提升个人掌控感来降低老年慢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水平。

4 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无意义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男性、家庭收入较低、医疗支付方式为自费、视力较差以及个人掌控感较低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上人群。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研究,仅代表某个时间点的状态,本研究的样本量仅来自于1所综合医院,结果代表性有限,今后将继续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深入调查。

猜你喜欢

病患者慢性病视力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视力测试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