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型生态美术馆:文化赋权和意义共生

2023-06-10张婷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美术馆博物馆

张婷

2022年12月1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布了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1在公告中,ICOM认为“博物馆是社区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贡献者”,表示将致力于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系列目标中的第3、13和15条,即“全球健康和福祉”(Global Health and Well-being)、“气候行动”(Climate Action)和“陆地生命”(Life on Land)。针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ICOM对以行动消除贫困、改善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活前景以及保护地球的普遍呼吁,而第三条则重点对标社区民众,特别要在精神健康和社会孤立方面,促进各年龄段所有公民的福祉。

溯源:新博物馆学运动和生态博物馆

说到博物馆(包括美术馆)3和公民福祉的关系,可回望“新博物馆学运动”和“生态博物馆”交织并进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民主化意识的增强,欧美博物馆的功能和实践逐渐从典藏、维护、研究和展示,转向公众参与和社区教育。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ICOM持续关注到博物馆学界和业界在各类区域性专题会议和机构实践当中,尝试增强博物馆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能效渗透。其中最重要的信号是博物馆正从经典的“文化容器”转型为一种“服务机构”。1971年,ICOM在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召开题为“博物馆为人类服务:今天和明天”(The Museum in the Service of Man: Today and Tomorrow)的第九届大会,时任协会秘书长的于格·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和博物馆学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 Rivière)提出“Ecomuseum”这一术语。“Museum”的前缀“Eco”来自原义为“居住地”的希腊语“Iokos”,向“博物馆”植入了“家”的属性。1972年,由UNESCO和ICOM联合举办的“圣地亚哥(智利)圆桌会议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oundtable of Santiago [Chile])首次提出“新博物馆学运动”(The Movement of New Museology)理念,以“非权威”实践意识成为博物馆学界的理论转折点。198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博物馆工作坊”(1th International Atelier Ecomuseums)中,来自15国的50多位博物馆学者通过《魁北克宣言—新博物馆学基本原则》(the Declaration of Quebec - Basic Principles of a New Museology),奠定“新博物馆学运动”的行动纲领。该宣言指出“生态博物馆学、社区博物馆学和所有其他形式的积极博物馆学—在世界各地的经验,是管理未来社区的重要发展因素。”41985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新博物馆学研讨会正式成立了ICOM框架下的“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组织”(MINOM)。同年,由UNESCO编撰的期刊《国际博物馆季刊》(Museum International Quarterly)以“生态博物馆的形象”(Images of the Ecomuseum)为题,用里维埃的文章《生态博物馆—一种进化的定义》(The Ecomuseum-An Evolutive Definition)开篇,紧接着戴瓦兰的《生态博物馆一词及其他》(The Word Ecomuseum and Beyond)。里維埃在文章里给出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由公共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构思、设计和运作的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通过其提供的专家、设施和资源;当地居民的参与则取决于其愿望、知识和个人方法。”5 这个“生态”是包括政治、科技、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的社会生态以及人类生存状态所构建的广域系统。在该系统里,机构和社区之间通过政策协商和内容协同,将博物馆的当代使命和社会责任推向更为普世化、共有化、民主化和分众化的进程。根据戴瓦兰的阐释,传统博物馆是一类拥有文化藏品,面向观众和游客的建筑空间;生态博物馆则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遗产,是面向社区大众的教育辖区。博物馆的意义从建筑自体扩张至属地生活,藏品也辐射到地区遗产;参观者不仅是签到的游客,更是稳定的家庭注册会员。因此,和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将“边缘”的生活社区纳入机构的核心逻辑中,生态博物馆能够形成一种新的地方效应,构建新的信息交换和事件中心;共有文化价值的民众也能对该中心产生“反哺”效力,如参与建设、监督和照管藏品体系等。到了2007年,ICOM针对博物馆的定义也出现重要的“社会转向”。它认为博物馆“是一个以服务和发展社会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并向公众开放,为了教育和娱乐的目的,征集、保存、研究、沟通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有形与无形资产”。6该定义把公众教育明确放在功能首位,将博物馆视为一个“以人为本”的休闲场所,是总体面向“人”的动态机构,而不是关注特定“物”的静态机构。2022年8月24日,由ICOM第26届布拉格大会修订的最新博物馆定义更以“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7的表述,突出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属性和社区参与的“生态博物馆”功能。也就是说,在统一规范的学科语境中,博物馆的“受益者要素”成为“公众”和“社区”。

矿区和乡野:国内外的生态博物馆发端

生态博物馆的业界实践伴随着学界理论齐头并进。1971年,在戴瓦兰、里维埃和民族学家马塞尔·埃弗拉(Marcel Evrard)的推动下,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克勒索-蒙特梭煤矿社区生态博物馆”(Ecomusée de la Communauté Le Creusot-Montceau-les-Mines)在法国中部同名煤矿区内大约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始兴建,并于1974年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地始于18世纪家族的原始工业一蹶不振,近15万居民失业。在上述来自博物馆学、民族学和人种学的专业学者眼中,生态博物馆负有重启经济、重塑地区身份和文化价值的使命。充分收藏和展示在地方志、日常生活、工业和手工艺的“分布式”博物馆群拥有超过三万件展品,以“原址阐释”的方式分散在三个博物馆和八个保护区内,包括位于克勒索水晶厂城堡(Chateau de la Verrerie)的人类与工业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 et de l'Industrie)、佩鲁森别墅(La Villa Perrusson)、布兰奇矿山博物馆(Le Musée de la Mine de Blanzy)、克勒索学校之家(la Maison décole à Montceau)和西利勒诺布勒砖厂(La Briqueterie de Ciry-le-Noble)等。这些博物馆共同维护并促进了当地制陶、水晶、煤矿、冶炼和钢铁等历史记忆。

20世纪90年代末,生态博物馆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启动了该运动在亚洲的发展进程。1995年,为了保护和延续苗族文化,由中国和挪威两国博物馆专家联合撰写了《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的批准后,该项目正式列入当年“中挪文化交流”框架。作为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由两国共建的“贵州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于1998年10月31日开馆。次年,贵州省政府又批准建立了花溪镇山、锦屏隆里、黎平堂安三座生态博物馆。至2005年,三馆陆续形成包括梭嘎在内的中国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加强藏品的在地保存和活化永续,博物馆更有可能创建文化所有、知识聚合和社群记忆工程,为地区带来根本的文化嬗变,并在当地群落发展价值认同和生活共情。

都市“田野”:社区型的城市生态美术馆

目前,生态博物馆在中国主要集中于少數民族聚居区、文旅风景区或历史文化名城(镇)等局部语境,以保护自然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该运动“标志着博物馆对地方整体及其社区参与的总体关照,拘泥于机构内部的传统博物馆得以反思自我定位与角色,介入地方成为当下博物馆关切的焦点话题。”8首先,其进程需要博物馆放下权威身份,打破“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关系,向普通民众进行权力让渡和分享。其次,在“注重地方特色”的逻辑抓手上,博物馆加强关照“人”的参与。追求社区福祉的目标通过“多声道”聆听大众的声音,与其平等对话并形成“合作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机构的内容导向既包括显性的文献实证、美学物质和建筑遗产,也包括隐性的生活方式、手工技艺、文化传统和口述历史等非物质遗产。

根据《魁北克宣言》,管理未来社区的生态博物馆并不限于面向富有特色的边远乡村和原住民文化。对于城镇化水平已达64.72%9的中国来说,较缺乏适配城市属性的系统建设和机构策略。以艺术生态最为活跃的上海为例,尽管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市区的美术场馆数量已达96家,接待观众达621万人次。10但自从疫情爆发后,来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物理功能依然遭受了重创。在特殊语境下,以“人”为核心的机构更凸显其文化使命的在地性和勾连百姓精神生活的紧密度,并形成一种新的“田野”。因为疫情,文化艺术在历史上又一次达到联结民心和疗愈创伤的需求高点;防疫政策下的社交距离和旅行限制也促使美术馆主动消弭边界,化身“无墙博物馆”和根植“环周边”社区价值以及社群营造,靶向在地文化内涵。从自内而外的文化权威到赋权大众,转型至一种和外部空间平等协作的“微生态”,显然是城市里社区美术馆的重要选择。举例而言,历经三年疫情,在纷攘的国内艺术系统里,一座无论从地理位置、空间规模、场馆设施还是团队建设,都无法和市级场馆民营“大馆”类比的小型美术

馆—上海碧云美术馆的表现就颇为亮眼。

这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4月18日的公立区级场馆,坐落上海浦东。自成立以来,碧云美术馆完成30余场展览和公教活动,立足与在地文化共鸣的当代艺术和人文叙事,探索联结大众的观展和美育形态,致力打造“公众身边的美术馆”。应对开馆后即遭遇的疫情局势,该馆从推广、研究和收藏“新海派”现当代文化的理念原型,转而将服务下沉社区,通过普惠亲民的艺术展览和诸如在线展厅、垂直沙龙、文艺播客等公共教育活动,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同时,该馆着力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美术馆样本,开展在线论坛,讨论“社区型生态美术馆”的事业样版,以形成自适应系统。

碧云美术馆开馆伊始所树立的“新海派”文化建设目标,至次年春,就因防疫政策的空间人流管控,导致参观量严重下降。基于应变策略,该馆将目光聚焦周边社区和学校的在地社群。为贴近日常生活,美术馆制作的“艺术疗愈”展项活动收到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在该过程中,团队逐步锁定“根植社区福祉”的功能。同时,该馆坐落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外高桥自贸区的三角点位。因此,“社区型美术馆”的定义不仅限于周边的一级辐射圈,而是以“动态涟漪”的方式,将影响力扩大到上述区域的居民,打造一系列“走进美术馆”的教育活动。在因社会语境而发生定位转型的过程中,“新海派”文化和以社区为对象的目标追求并未发生冲突。清末民初的“海派”文化皆由江浙沪地区的生产生活出发,汲取沪甬开埠后的国际交流和海洋贸易带来的创新意识。因而,从“新海派”角度保护和力推本土特色,不影响来自一家社区型文化机构的使命。目标的并行措施是明确的,比如在关注社区营造的展项内容上,美术馆保持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作者参比,鼓励以创作投射在地问题的本土艺术家,并在个展选择上给予优先。从主体身份来说,这种“动态涟漪”的模式从社区出发,也辐射至浦东新区和上海全域。

在国内艺术生态中,上海的国际化程度首屈一指。碧云美术馆基于这个宏观背景,从相对微观的“社区”视角打造差异化格局。馆长林薇女士坦陈,从空间规模、团队结构和预算配备等方面,区级美术馆相对较为薄弱。但从另一种视角看,该馆具有国际化交流的先天基础。场馆所在国内最早开发和建设的“碧云国际社区”里,长期生活着5000余名海外人士,且多为跨国公司的高素质和多元文化人群。美术馆维持和国际社区的双向互动,如联络就读国际学校的亲子家庭,举办“碧云下午茶”和“碧云雅叙”沙龙,制作双语在线杂志UNArt 2020,开展“碧云家庭日”等。

在行动策略上,碧云美术馆提出“关注家庭观展体验”,将内容聚焦在“多元可持续”“美育成长”“女性行动”和“无障碍交流”的主题之上。这些主题看似宏观,但落点主要关乎普世情感。美术馆趋向以不同维度关注上述议题,并获得诸如上海市残联、市妇联、市妇女发展基金、市儿童基金会等合作伙伴。根据档期和预算适配,美术馆每年投放一类聚焦“特殊人群”的展项和活动。2020年关注特殊儿童和家庭;2021年资助疫情下的“艺术疗愈”;2022年聚焦“无障碍”和“老龄化”议题。2023年,美术馆响应政策趋势,关注“疫后生活”,聚焦“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命题。对于ICOM就2023年博物馆日主题“促进社区福祉”的倡议,美术馆乐于从社区的角度响应业界趋势。

在发展主旨上,碧云美术馆提出“关注无国界、种族、性别区分的普世命题”。近年来,有关性别和跨性别的讨论尤热,如何看待“女性行动”主题释放的“单性别”信号,是容易被质疑的问题。林馆长澄清该主题并不宣扬女性主义,而是为女性群体提供服务。美术馆希望不断聚焦话题,校准内容导向,呼吁社会响应。比如,从亲子角度出发,致力维护女性的社会权利。当代女性的能力日趋强大,但在和艺术的对话中,依然易于显现敏感脆弱的向度。同时,无论是美术馆参观率还是志愿者参与度,女性普遍高于男性。所以,该馆将持续为“家庭主妇”和“职场妈妈”提供享受艺术活动和美育沙龙的机会。此外,美术馆发布“建立在爱、人性和记忆之上”的场馆使命,发起问题、讨论现象、获取反馈,再扩大问题范围。从文化价值来看,诸如2020年的“你去哪里了—童年玩具寻迹展”和2022年初的“爱得不同—20位当代艺术家、100位特殊儿童公益艺术展”关注的童年记忆和残障儿童、2022年底的“爱在身边—一场关于记忆的展览”聚焦的阿尔茨海默病群体,都和“唯爱不变”的愿景有关。此外,美术馆持续服务特殊人群,制作针对视障群体的音乐博客,增加面向志愿者团队的手语培训,完善聋人群體的参观体验。

就社区属性而言,美术馆也尝试针对在地历史、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地区价值进行“田野”调查,打造地方文化中心的角色。美术馆和金桥园区管委会、镇政府、镇家中心等深度合作,与周边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共建教育基地,和附近社区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开设“社区艺术角”。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美术馆志愿者累计170余人,全年最长达到800多个工时。基于稳定的志愿工作和“零投诉”反馈,美术馆升级为浦东新区志愿者基地。虽处于发展阶段,美术馆计划将研究资源、内容建设和资金逐步投入维护地方历史、社区生态和文化遗产。力求以文化生产赋权社区,让公众参与从内容制作到机构共建的全链事业。在展览规划中,每年保留邀请公众创作参展的一到两个项目。比如,在“爱得不同”公益艺术展里,来自健康儿童和残障儿童及家庭、艺术家和特殊家庭等不同人群合作,完成装置、戏剧、音乐展演等五组展品。展览“爱在身边”邀请从事艺术疗愈的意大利团队进入社区和商圈,和公众联合制作“‘记忆之花园丁计划”项目并参展。2022年,美术馆与艺仓美术馆合作,以关爱阿尔茨海默病人群为起点,在滨江东岸和碧云国际社区公共空间实施互动。2023年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策划当代艺术主题的社区教育课程,让艺术为日常生活助力。

近4年来,碧云美术馆主动和社区达成有效的文化协议。为掌握观众的参与意愿和事实反馈,美术馆每隔半年组织一次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数据和观众抽访,实现修正和增益。2023年春季,美术馆将推出会员卡,针对展览开放、公教活动和艺术家交流等内容提供增值服务。顺应技术趋势,馆方还邀请潮流艺术家歪歪创作了专属的NFT数字版会员卡。在社群营造上,美术馆和社区的主客体关系双向流动。既将参观者拉进美术馆,培养“以美术馆为家”的意识,也带文化内容走进社区,让民众形成“生活就是美术馆”的认知。比如,2021年的“衣冠民尚—服饰工艺专题展”把苏州“缂丝织造”工坊输送至罗山中学与平和双语学校。展览还将艺术推进社区商圈,和碧云文化休闲中心以及金桥国际购物广场等机构建立积分兑换制,让消费者和商家形成鉴赏艺术的习惯。又如,在2022年的“刘毅:从外面,走到里面,又看向外面”展览期间,美术馆和艺术家制作的艺术疗愈项目走进陆家嘴东二社区居委活动中心,展陈公共艺术和播放露天电影的举措获得了居民的热评。

结语

如今,博物馆的运营策略已普遍升级到一种更加有机的、充满协同和共享机制的文化关系中。它不仅意味着走出建筑墙体,而是走出学界和业界的双重闭环,发起和全行业乃至全阶层的真实对话,承担更为广域的专业使命。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无论是乡村的原住民遗产,还是城市的社区记忆,博物馆都面向全景下的性别、年龄、身份和族裔人群。因此,公众针对参观体验、美学认知和项目信息的综合反馈,以及有效改进运营策略的建议,都让机构处于一种随时和外界交互的活跃状态,参与当地文化的生产和发展。

当兼具“教育转向”的生态博物馆确立自身在社区的文化转型中所承担的策动角色,它就能够将机构的定义稀释到社会面,形成一种异质并存的动态系统,如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所说的“行动者网络”。这个网络强调城市、机构、社区和公众之间达成合作的可能,并探寻公共美学语境下的共享、共建、共创和共治的文化价值。在平等主义哲学的理念引导下,分布式的参与活动也传递出来自公众的艺术思考和创作表达,而非简单固化的结果。因此,节庆、剧场、电台、烹饪厨房、图书馆、实验室、公共学校等丰富多元的空间叙事,纷纷摆脱了传统博物馆内权重较高的静态文化和固态系统。作为一种提供可能性的文化模型,城市中的生态博物馆应当充分扭转文化监督的角色,赋权社区,平等获取公共资源,共享地方文化财产,并促成意义共生。

【1】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2023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可持续性和福祉”(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2023 to focus on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https://icom.museum/en/news/international-museum-day-2023-theme/. 2022-12-01

【2】联合国全体成员国于2015年集体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其中包括17个目标。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development-agenda/

【3】本文讨论的对象主要以艺术类博物馆,即美术馆为目标。美术馆符合博物馆定义下的普遍功能和属性。所以,在本文中,针对博物馆的论述也适用于美术馆的范畴。

【4】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组织官网.《魁北克宣言—新博物馆学基本原则》“提案”第二条. http://www.minom-icom.net/reference-documents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068366

【6】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 224年的博物馆定义历程(224 YEARS OF DEFINING THE MUSEUM). ICOM. https://icom.museum/wp-content/uploads/2020/12/2020_ICOM-Czech-Republic_224-years-of-defining-the-museum.pdf

【7】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 博物馆定义(Museum Definition). ICOM. https://icom.museum/en/resources/standards-guidelines/museum-definition/

【8】尹凯.《生态博物馆:思想、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

【9】中国新闻网. 《住建部: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931925072674469&wfr=spider&for=pc. 2022-09-14

【10】搜狐网:《“来上海看美展”,沪美术馆发展年度报告(2021)发布》. http://society.sohu.com/a/575195951_121124743. 2022-08-06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美术馆博物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再论“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博物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创新方向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