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奇的雷士德工学院

2023-06-10乔争月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学院大楼研究院

乔争月

2022年初冬,雷士德工学院大楼历经8个月的修缮,作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亮相。研究院将联手北外滩集团,以“雷士德工学院”为载体,汇聚国际顶尖设计创新产学研用人才,开展设计创新的国际交流和公共普及。世界设计组织(WDO)前主席Srini Srinivasan将担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的首席运营官,助力发展北外滩的创新设计大产业,把更多的设计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百年前的上海,有一位名叫雷士德(Henry Lester)的英国富商,他不买房不买车,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1926年,他在去世前捐出几乎所有财产,建造了一座医院、一座医学院和一座工学院。如今,雷士德逝世将近百年,而他留下的遗产仍在闪耀着光芒。2022年初冬,雷士德工学院修缮更新后作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亮相,成为北外滩的新文化地标。

1934年2月13日,英文《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刊文预告工学院奠基仪式,称随着雷士德工学院(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及附属学校(Lester School)的建立,“年轻的中国正在打开新的视野”。

雷士德工学院及学校占地10000平方米,大楼中央是4层高的塔楼,跌落呈阶梯状的两翼高达三层。这座建筑融合了哥特式和装饰艺术派等建筑风格,造型独特,令人过目难忘。大楼远眺好像一艘轮船,从空中鸟瞰又宛若一架飞机。工学院形似飞机的建筑外观传說是因为1932年淞沪抗战,日军对上海的轰炸令国人意识到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工学院的主体建筑因此设计成面向东北方的战斗机,寓意要学好工科知识制造飞机。

负责大楼修缮设计的华建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宿新宝副院长研究图纸发现:“实际建成的主体建筑形体比设计图更加简洁—建筑的穹顶形态、女儿墙轮廓、立面线脚都做了简化。折线形的女儿墙形式与圆弧形状的穹顶,赋予建筑更加精练有力度的外观轮廓。”

1934年《字林西报》(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透露,为了使相关工场的位置相邻,建筑主体的长度至少要达到280英尺,但校舍基地面积有限。鲍斯威尔的设计克服了这一难题:将两翼按一定角度连接到中央单元。整幢大楼因此外形漂亮,缺点是占用了用于休闲场所的空间,操场无法再扩建。从建筑学角度分析,大楼采用两翼偏转形成一定角度,是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雷士德的遗嘱

雷士德工学院是根据富商雷士德的遗嘱而建立的三个主要慈善项目之一,另外两个项目是雷士德医院(今仁济医院西院)和雷士德医学院(修缮中,曾用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这三个历史建筑今日犹存,都是雷士德留给上海这座城市的遗产。

1840年2月26日,雷士德出生于英国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市。他曾在伦敦接受建筑师和土地勘测师的训练,1863年到上海后受雇于工部局负责公共租界土地测量的工作。工作完成后,雷士德回归建筑师的本行,创业后沿着黄浦江岸设计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洋行、码头和仓库。1913年,雷士德又与强生(George A. Johnson)和马立斯(Gordan Morriss)联合创办德和洋行,专营建筑设计、土木工程、测绘检验、房地产抵押放款等业务。德和洋行发展成为近代上海实力最强的建筑事务所之一,承接的项目包括外滩5号日清大楼、外滩17号字林西报大楼和南京路先施公司大楼等。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在上海共济医院病逝。他在去世前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之一。不过虽然拥有大量财富,雷士德的个人生活却与住华丽别墅的上海富豪们形成强烈反差。他终生未婚,生活简朴,穿别人的旧衣,喜欢步行和乘公交汽车,被认为是上海英侨社区最吝啬的人。雷士德在外滩的上海总会居住多年,却很少去总会酒吧消费,除了为会员提供免费蛋糕和葡萄酒的平安夜。

“吝啬”富豪雷士德的谜团在他去世后揭开。雷士德留下一份惊人的遗嘱,将几乎全部不动产和个人财产留在上海用以成立“雷士德基金会”,发展中国的医疗、教育和慈善事业。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也得到捐助,如上海聋哑学校、虹口华德路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穷苦小姊妹会、虹口黄包车夫会、南市穷苦精神病院等。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雷士德十分关心城市弱势群体,同时重视医学和教育事业,富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根据雷士德遗嘱,基金会将设立雷士德奖学金,面向在上海就学的所有国籍、无论宗教信仰的14岁以下的男女学生;建立一所或多所雷士德学院,用英语教授医学、外科、土木工程、建筑和其他有用的科学知识;建立一所“雷士德学校”,以容纳300名以上的中外学生。雷士德学院和学校将向所有国籍的学生开放,特别是中国学生。

报道提到,1927年在雷士德先生去世一年后,遗产总额估计有1400多万两白银。为建立雷士德学院和学校,雷士德基金会联系了香港大学征求专业意见。1927年9月,香港大学校长安排的厄尔博士(H. G. Earle)作为代表到上海调研,随后提交了一份报告。他提出创办两所机构的建议,一所用于医学研究,另一所用于技术教育,还建议技术教育学院应与雷士德学校紧密相连。他的建议得到采纳。

此后,雷士德基金会开展筹建工作。20世纪30年代,雷士德遗嘱中的三大医学教育项目先后建成,均由雷士德创办的德和洋行负责设计。

1931年,仁济医院位于山东路的新大楼首先落成,展开作为现代化医院的新一页。在《仁济医院九十五年1844—1938》(Ninety-Five Years A Shanghai Hospital 1844—1938)一书中,医院董事会秘书埃利斯顿(Eric S. Elliston)提到雷士德与这所面向华人的慈善医院有深厚的关系。早在1873年,雷士德曾负责仁济医院男子病房的设计工作,此后长期为医院提供数额不小的捐赠。雷士德在遗嘱中捐赠了100万两款项用于建造仁济医院新楼,此外还赠予医院四块地皮。

1932年,选址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的雷士德医学研究院落成。有意思的是,雷士德捐建的两家医学机构,仁济医院与雷士德医学研究院,不仅曾在一起办公—研究院一度设在医院新楼五楼,还开展良好的密切合作。研究院接办了医院的化验部,帮助其开展细菌学、血清学、临床化学、病理学、临床造影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院的医学专家对医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供研究院使用的医院五楼保留了一些病房,供专家研究临床疾病。合作有机结合了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两家医学机构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医疗技术人才,也为今天上海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1934年2月17日,雷士德工学院在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举行奠基仪式,教育部部长杨士琦和英国驻上海总领事John Brenan为工学院及学校安放了两块奠基石。8个月后,项目就竣工了。

雷士德工学院

根据1934年2月18日《大陆报》报道,工学院大楼的主体部分由一座塔楼、一个中央单元和两个大翼组成。

底层有五个大型车间,每个车间都配备了最先进的机器。这五个车间包括一个工程机械车间、一个木匠车间、一个木工机械车间、一个水管工车间和一个金属板车间。此外,在一楼还将有一个材料测试实验室,配备一台50吨的万能试验机、一台水泥试验机和其他机器,都是最新型的。

二楼的东翼是两个物理实验室、两个化学实验室和一个宽敞的演讲厅。这里将安装应用于工程的物理学和化学研究的所有必要仪器。在二楼的西翼,有一个用于电气安装、布线和电缆连接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学的车间和一个机械实验室。二楼的其余空间都是教室。

三楼都是教室和绘图室。大楼内还有一个宽敞的集会大厅,可容纳500人。

雷士德工学院和学校的首任校长是来自英国的李赉博(Bertram Lillie)先生。雷士德学校的目标是为准备进入建筑和相关行业的男孩提供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良好基础培训。在三年的课程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将教授通识教育科目。

而工学院学院将提供更高级、更多的理論培训,但也不会忽视车间实践。工学院的课程同样为期三年,完成后学生将有资格成为绘图员、工程文员、建筑承包商的助理等。1938年后,工学院改为四年制,1939年10月起,工学院工程系学生通过相应考试可获得伦敦大学校外学士。

雷士德工学院还开办夜校,每周上课两到三次,提供建筑、工程、管道工、机械工、木工、暖气和通风、电气安装和相关科目的教学。

1934年秋季,雷士德工学院和学校开学后,学生连年迅速增长。1937年5月12日的英文《大陆报》透露,1934年秋季日校学生人数为114人,到1936年增加到458人。夜校学生人数也从1934年的602人,增加到1936年的1210人。 当时有志于攻读土木工程的学生,多喜欢投考雷士德工学院。这所学校所教的课程注重实用,毕业后受到中外建筑业的青睐。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雷士德工学院历经沧桑与变迁。1939年,校长李赉博在上海不幸因车祸去世。1942年10月,学校被日本同文书院接管,1945年校舍又被日本海军征用,学校正式关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接管学院,改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学院迁至大连,1955年后大楼由上海海员医院使用,教学和实验空间改为了医疗病房。

1936年5月14日雷士德逝世10周年时,雷士德工学院举办了隆重的“创办者纪念日”(Founders Day)。师生们前往静安寺路公墓(现静安公园)雷士德墓前献上花圈。如今距雷士德逝世已近百年,但他留下的遗产仍幸运地保留至今。

2014年,雷士德捐建的仁济医院新楼历经修缮重新投入使用,昔日宽敞的大病房和水磨石楼梯犹存。仁济医院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1957年,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成为化工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幸运地延续了昔日功能。这里荟萃了一大批来自各大药厂的知名专家和科研人员,如雷兴翰、童村等,声名远播,成为中国医药工业系统中科研实力最强的研发机构之一。

由于战争,雷士德工学院及学校仅持续了10年左右的时间,却培养了数百名杰出的“雷士德男孩”。他们成长为各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原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占祥、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著名翻译家草婴等。2004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雷士德工学院校友会共同举办“雷士德工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特展”。约200件展品涵盖了雷士德本人和雷士德工学院的相关资料,还展示了“雷士德男孩”毕业后的成就。

1935年入学的陈占祥在传记中回忆了这所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学校。他提到,雷士德学校几乎所有用品都来自英国,从粉笔到所有教师。学校只招收科技专业的男生,并为来自贫困家庭的有才华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他特别提到,自己的老师米勒(H. Miller)是利物浦大学毕业的一名建筑师,“他教会了我建筑师的责任和终极力量……建筑师所做的不只是绘图和建造。” 1938年,在米勒的鼓励下,陈占祥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继续深造,开启了他传奇而曲折的建筑规划人生。

修缮与新生

历史仿佛轮回。2022年初冬,雷士德工学院大楼历经8个月的修缮,作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亮相。研究院将联手北外滩集团,以“雷士德工学院”为载体,汇聚国际顶尖设计创新产学研用人才,开展设计创新的国际交流和公共普及。世界设计组织(WDO)前主席Srini Srinivasan将担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的首席运营官,助力发展北外滩的创新设计大产业,把更多的设计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和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修缮工程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清洗和补配了外墙泰山砖和内墙釉面砖等历史材料,保留了阶梯教室、大礼堂等重点历史部位。

雷士德工学院大门的铜质门棂镶嵌着圆规、天平、化学烧杯等图案,与外墙主题图案呼应,富有工学院的特色。如今,大门的原件存放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这次修缮通过复刻,1:1还原了这扇工学院大门。二楼阶梯教室的上下提拉活动黑板和三楼绘图室的采光天窗都是历史原物,都得到保留。

在为《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一书撰写的前言里,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写道:“在数以万计的近代寓沪外侨中,来自英国的雷士德特立独行,品德高尚,闪射出夺目的光彩……雷士德以其毕生的辛劳,全部的积蓄,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善字,也是一个大写的‘爱字,对弱势群体的善与爱,对儿童的善与爱,对上海的善与爱。”

在上海这座城市,孤身一人的雷士德深居简出,度过了63年漫漫人生岁月。在那份写满“善”与“爱”的遗嘱中,他还写下一段话:“在将近60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家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自从很久以前我选择中国作为定居地以来,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如今,雷士德设立于1926年的“亨利·雷士德”信托基金仍在运作,赴英深造的中国学者如果研究用于造福中国人民,就可以申请雷士德奖学金。基金会的网站是英文的,但首页写着中文“上海”两个字,并附有一段声明。

“亨利·雷士德信托由曾在上海度过大半人生岁月的亨利·雷士德命名,他于1926年去世。他在上海赚到了财富,所以在他身后,将他的财富用于造福上海人民是最正确、最恰当的。这项善举持续到了今日,用于教育奖学金。”

上海曾经给雷士德带来巨大的机遇和财富,他最终把获得的财富又赠予这座城市最需要帮助的人,仿佛形成了一个爱与能量的完美闭环。

如今,雷士德工学院重新恢复文化教育功能,既有利于这座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也是历史文脉的传承。2022年12月17日,“雷士德设计之夜”灯光秀举行,在古典乐声中,大楼被精心设计的灯光映射得光彩夺目。上海北外滩的夜色中,这座传奇的工学院大楼好像闪耀着教育的光芒和雷士德精神大爱的光芒。

猜你喜欢

工学院大楼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未来已来8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LCT ONE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