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工匠精神,当好人们心脏的守护者

2023-05-10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3年5期
关键词:瓣膜心脏医生

吴永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这些头衔展示了吴永健教授作为国内顶尖心血管内科专家的非凡成就。从最初的医学学习到开始临床实践,再到带领学生探索新领域,吴永健把心脏介入创新这条路走得令人瞩目。今天,我们就回顾吴永健在创新路上孜孜以求的成长之路,听他解析心脏康复的现在与未来。

出身医学世家,从小坚定从医信念

吴永健出身于医学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也正是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吴永健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这份当医生的梦想和执着,甚至让他当年仅将医学院校作为唯一志愿,哪怕去不了医学院,去卫校当一名护士,也要坚定从医。于是,1983年,吴永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项志愿,全都选的医学专业。随后,吴永健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如愿进入山东大学医学院就读。

谈起自己5年的大学生涯,吴永健多次用“简单”和“快乐”来形容。他说,有人把大学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但自己的大学生活比较平淡,除了学习,似乎没有太多别的色彩。但这5年的学习时光,为吴永健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单纯就是最高的境界,什么都不用想,快乐学习!大学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终身受益。”吴永健说。

1988年,吴永健大学毕业。作为家里的长子,家人都希望他回山东临沂老家工作,但是吴永健却更愿意选择北京。在他的坚持下,家人最终同意了,他也如愿进入国内医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其附属阜外医院当上了一名住院医师。“此前,我从来没来过北京,就是很向往,就是想看看天安门广场,想看看中国最高的医学殿堂是什么样子。”吴永健说。进入阜外医院后,吴永健便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一线工作,2年后,他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在导师陈在嘉教授的建议下,吴永健选择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高不下的冠心病为研究方向。1994年,吴永健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永健在中德医学交流基金和DFG研究基金资助下,前往德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继续冠状动脉病理生理学研究和心血管临床技术训练。从1988年大学毕业到1998年回国,吴永健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心血管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储备,心脏病的理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这为他以后的手術开展和器械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8月,吴永健回到阜外医院,在心内科担任主治医师。之后,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临床医疗,一个接一个地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从早做到晚,我自己也不记得一天做过多少台手术了。”吴永健说 。其他医生不愿意接的手术,吴永健都愿意试试。他认为,作为医生,应该有责任与担当,不能放弃任何挽救生命的机会。每个有难度的手术,对他都是一次挑战。每经历一次挑战,他的医术也会有所进步。 在临床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吴永健开始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发力,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一次次勇闯心脏病介入治疗禁区,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技术),成为无数因患有心脏瓣膜疾病无法进行开胸手术的老年重症患者的福音。“攻心牛人”“心脏守护者”逐渐成了他行走的“口碑”。

当好心脏守护者,探索心脏介入新领域

在整个心血管病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学科发展的主线索,吴永健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新技术。瓣膜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过去被认为是“禁区”,因为要给心脏换瓣膜就必须通过外科开胸进行体外循环,仅仅通过导管换瓣,当时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吴永健凭借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基础知识的了解,在高润霖院士、胡盛寿院士的支持下,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TAVR技术。

从零到一的探索道路,总是艰难而又曲折。当时,即便在国外,能开展TAVR的专家和医院也是屈指可数。为了亲身观摩一台TAVR手术,吴永健曾在欧洲来来回回跑了半个月。吴永健前往法国特里尔某家医院途中,被医院临时通知一位患者手术失败,另一位患者放弃手术,观摩计划只能告一段落。他得知德国和希腊有两家医院也将开展TAVR手术,他立马掉头前往德国,结果被告知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发展成为心源性休克。吴永健又飞往希腊,结果医院因手术风险太高,取消了手术。最后,吴永健又辗转回到法国,四处请托下,才完整地观摩了一台TAVR手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2月,在高润霖院士指导下,杨跃进教授和吴永健教授成功开展2例TAVR手术。吴永健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开展不用开胸的TAVR的专家之一,把不可能变成了一种可能。吴永健表示:“我觉得中国现在需要工匠精神,就是干一件事情,我一定把它钻研到极致,一定能成功。”当时心脏瓣膜主要依赖进口,数量稀少且十分昂贵,中国患者瓣膜病变特点及瓣膜钙化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为此,吴永健积极投入国产主动脉瓣膜的研发中。吴永健坦言:“在整个心血管病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发展的主线。如果没有器械,你有再大的本事也很难发挥出来。”面对国人主动脉瓣膜重度钙化等挑战,吴永健和团队攻坚克难,进行技术改进增加径向支撑力,使得国产瓣膜可成功适合中国人群的病变。2012年9月,中国第一例国产经导管主动脉瓣膜(Venus-A Valve)在阜外医院被成功置入,随后吴永健又参与研发多款其他瓣膜(VitaFlow、TaurusOne、Silara 和SinoCrown),获专利30 余项。2012年,阜外医院构建全国首个TAVR临床心脏团队,吴永健率先建立全国领先的TAVR影像评估核心实验室。依托实验室,吴永健在国际上首次提出“CT多平面评估体系”,该理念影响了我国TAVR整体治疗策略。2017年9月,为推动TAVR技术在我国规范开展,吴永健首次以“中国结构周(China Structure Week)”的形式,打造国内首个“线上-线下联动”的TAVR培训平台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多次向全球进行手术直播和创新技术推广,极大地缩小了中国与欧美国家在TAVR的技术差距。

栉风沐雨,十年追梦。目前,吴永健团队已成功完成上千例TAVR手术,建立中国特色的TAVR康复适宜技术和模式,在国产瓣膜研发、手术模式探索、抗凝方案、新器械等方面有诸多进展和成果。多年来,吴永健积极推广TAVR技术在中国的规范开展和应用,已帮助全国100余家医院成功开展TAVR,牵头制定TAVR行业临床路径和指南共识。并先后赴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指导TAVR手术。

很长一段时间,做好手术,成了吴永健工作的全部重心。直到有一天,院长胡盛寿院士找到他,意味深长地问了他一句话:“你想当一名医生还是手术匠?”吴永健一下子惊醒了,他认真地回答道:“我想当医生。”医生和手术匠有什么区别吗?吴永健深知,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心血管病患者的所有问题,只追求如何做好手术的医生是不全面的。要当一名好医生,眼里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人;不能只关注手术的成功与否,还要关注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于是,吴永健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疾病管理上。

心脏康复的未来,疾病管理成为大方向

从医多年,吴永健对生命的理解也渐渐发生变化。“也许你认为医生每天都看到生命在消失,就麻木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吴永健说,“以前看的是病,而现在看的是病人;以前用医学技术看病,现在用心来看病人。”经历了多年的职业生涯,他已习惯了用心去体验患者,除了手术治病,吴永健更希望能帮助他们走出恐惧和顾虑,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他总是说,只懂得如何做手术的医生是不全面的,无法成为真正的心脏康复医生。心脏康复医生必须掌握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与介入相关的最新知识,同时也要懂得康复学、心理学、营养学甚至人文领域的知识。对患者的服务不仅仅是在医院的治疗,还要延伸到出院后,甚至终生。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对患者进行更加全面的疾病管理,让他们不但能康复,也能在愈后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吴永健认为,这也是未来心脏康复的重中之重。

改变认知偏差,树立康复理念

吴永健坦言,医生治病并不难,难在如何做到“Rehabilitation”(康复)——使患者重新恢复到以前的健康状态。患者的康复,也不仅仅是身体的康复,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康复。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心脏康复在心脏疾病的治疗当中具有重要地位。既往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方式更多的是强调手术、介入或药物,但很多心脏疾病在某些阶段是药物和手术无能为力的,而心脏康复可明显地改善心脏功能。可见,心脏康复是继手术、介入和药物治疗之后的心脏疾病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案。但在现实中,很多患者都忽略了术后康复的重要性,以为手术做完出院就可以了。这种医学认识的偏差,也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一大原因。所以,医生和患者都要有所改变:医生要全方位提升自我认知,患者及其家属则要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

欧洲将心脏康复从单纯康复概念引入治疗概念,这是心脏康复领域当中的一个重大改变。国内医生如果意识到心脏康复是一种治疗,可能会更加积极。具体来说,医生需要建立团队概念,应该让所有心脏科室的医生都学习心脏康复,或许心脏康复师的工作不需要医生做,但是要有此概念,知道哪些疾病要通过康复才能解决。目前,国内的一些医院也在筹备心脏康复队伍。从2012年至今,心脏康复的概念逐渐被中国医生接受,越来越多的医生对心脏康复产生兴趣。学习心脏康复的平台、各种学术活动也逐渐增多。各学会纷纷成立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这让越来越多的医生意识到康复理念的重要性,也对推动我国心脏康复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医生在心脏康复方面的投入更多了,患者和家属的观念也要顺势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患者做完手术或介入治疗以后就回家了,没有建立心脏康复的概念,也不配合,这是很大的问题。今后,心脏康复的开展也要贴近患者,贴近社会,加大科教宣传,让患者理解这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阶段。术后注重康复管理,身体才能更好地恢复,才有助于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

“互联网+”模式,助力疾病管理

在吴永健眼中,疾病管理是心脏康复的未来。“在分级医疗的大背景下,运用健康大数据、大健康的理念,进行疾病康复、管理和预防。出院后患者的管理,可采取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这是吴永健心中未来疾病管理的图景。吴永健说,疾病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刚刚萌芽,还处于零星与分散的状态,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一起努力,引导其规范化发展,其中,“互联网+”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模式。

当心脏康复和“互联网+”相遇,将有助于加快心脏康复的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吴永健带领团队构思出一个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管理系统,名为“PCI术后长期管理”,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最终形成了阜外医院的院后管理系统,为患者的术后康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吴永健表示,“互联网+”或人工智能(AI)将使心脏康复的模式发生改变,人工智能将成为患者的私人康复师,对患者进行管理、指导和评估。未来可建立康复治疗积分制,通过人工智能记录患者康复记录,并以此为依据,应用大数据关联保险制度,将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保障关联,推动每一个人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应对越发庞大的慢病人群,这种模式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问题。

行医多年,吴永健始终保持医者仁心,因为心怀热爱而勇往直前。虽然我国心脏介入治疗起步晚于国外,但如今在很多方面做到世界领先,这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像吳永健这样的医者砥砺前行,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心脏介入创新这条路将走得更加令人瞩目,也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福音。

(编辑    董    玲、王    幸)

猜你喜欢

瓣膜心脏医生
最美医生
心脏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烂”在心里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