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观察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2023-02-21钟丽敏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钟丽敏

【摘要】“三观”是对课前观察、课中观察、课后观察三个不同的教学观察视角的简称。本文立足“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改革要求以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改革要求,通过立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三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观察、课中观察、课后观察的实践策略,构建起“三观”策略的教学实践结构框架,研制出相关的课堂观察量表,指导教研团队有效开展课例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前观察 课中观察 课后观察 观察量表 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037-0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改革要求以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对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改革要求,教师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扎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笔者立项了南宁市青秀区属事业单位青年创新人才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三观教学的实践研究”,并在刘智名师工作坊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支专业化的课题研究团队(以下简称课题组),展开了扎实的实践研究。本文提出的“三观”,指的是课前观察、课中观察、课后观察三个不同的教学观察视角。在笔者看来,课堂教学应始于课前预学、初步止于课后作业反馈,并可不断循环。在经过了历时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之后,笔者带领课题组总结出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角度观察师生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构建起“三观”策略的教学实践结构框架(如图1),通过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课前观察、课中观察、课后观察的策略解读

(一)课前观察策略解读

《2022年版数学课标》提倡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设计与实施教学。

“三观”中的课前观察,就是在课前以问卷调查、访谈或前测的形式对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调研,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学习起点。前测是课前观察最重要、最科学的手段。课题组凭借自行研制出来的“前置作业单”对学生进行前测,并以“学情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相关研究結论。课题组研制的“前置作业单”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知识导航”,用来帮助学生复习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特点;二是“新知初探”,通过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预习,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独学状态下的认知水平;三是“我的疑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预习时遇到的困惑,了解学生未知或存疑的内容。教师结合之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对前测中的信息及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学情分析的结果,形成最后的“学情分析报告”,作为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依据,同时对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二)课中观察策略解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中观察其实就是课堂观察。崔允漷教授认为,课堂观察是审视教学、诊断教学、指导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改善学生的学习以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课堂观察,指的是观察者对课堂教学的运行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中收集信息和资料,并依据信息和资料做出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阅读相关专业文献,课题组对课堂观察的意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知道了可根据观察教师和被观察教师的需求确定课堂观察点,且所选定的课堂观察点必须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知道了怎样根据观察点自主开发课堂观察量表,如何分析观察结果;等等。为了使课中观察能够兼顾课前、课堂、课后,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及课堂教学改进,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实践,决定将课中观察划分为交流、观察、反馈三个阶段,从而进一步细化了课中观察的流程。

课中观察的交流阶段安排在授课之前。先由被观察教师进行说课,使观察教师对被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授课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接着观察教师根据被观察教师的说课,讨论确定整堂课的观察重点;最后观察教师进行分工,让每一个观察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观察点,掌握观察的要点和方法,确定有利的观察位置,从而有效发挥课堂观察中教师的团队合作作用。

课中观察的观察阶段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本阶段主要是利用《课堂观察量表》对被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观察。《2022年版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课题组确定了课中观察的主要维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在经历四轮讨论、实验、修订之后,最终研制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堂观察量表》(如表1),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一步细分为各4个维度,并为每个维度初步设计了1—3个观察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旨在引导观察教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每个观察维度的特性及被观察教师、学生的具体表现。此外,《课堂观察量表》中还设计了课堂现象描述、课堂反馈及建议等观察项目。课堂现象描述是对被观察对象相关课堂表现的真实记录;课堂反馈及建议则是观察教师围绕自己的观察维度对该课教学进行总结性评价,要求肯定优点、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帮助被观察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课堂观察量表》作为课题组进行课堂观察研究的重要载体,起到了方便教师收集和记录课堂教学信息及相关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的作用,为接下来的课后反馈即评课、议课提供了依据。

课中观察的反馈阶段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反馈阶段主要有三个任务:先由被观察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再由观察教师整理观察数据、信息,汇报观察结果;最后是集体讨论,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反馈阶段结束后,被观察教师根据观察教师的反馈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如有必要,可进行递进式循环观察。

(三)课后观察策略解读

作业是检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达成既定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后观察,主要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各类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书面作业,以及生活运用、生活体验等方面的课后实践作业,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反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通过调整教与学达成促进学、改进教的目的。

二、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观察的教学实践

为了检测“三观”策略的实践可行性,本文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为例,以执教该课的石老师和四(3)班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践研究。

(一)课前观察及基于课前观察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其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在探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方面的认知难点,课题组组建了一个课前观察组。课前观察组结合《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最新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本课的“前置作业单”(如表2),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自主预习。

根据学生“前置作业单”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前访谈,课前观察组在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下面的“学情分析报告”:四(3)班学生95%以上能够正确回答三角形按角分的分类,知道平角和直角的度数及二者之间的关系;90%能夠准确说出内角和的定义;95%以上能够猜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选择验证猜想的方法相对单一,90%的学生采用了测量的方法,仅有10%的学生想到了撕拼法和折拼法。基于“学情分析报告”,课前观察组确定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难点是“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发展直观想象和推理能力”,并据此提出了两点教学建议。建议一,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问题情境是让学生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建议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感知知识的形成及应用。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可以让学生思考180°是一个什么角,从“平角”的概念去诱导学生找到无须实际测量的验证方法。

根据课前观察组的分析报告和教学建议,执教本课的石老师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页图2)。

(二)课中观察及教学实施

1.交流阶段。正式授课前一天,石老师与课中观察组的教师们召开了课前会议。石老师就本课的学习主题、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困惑之处等进行说课,让课中观察组的教师对本课教学设计有个初步了解。经过进一步交流研讨,课中观察组决定将本次课中观察的观察重点确定为学生的会思考、会合作以及教师的善引导、善组织,并据此落实了课中观察组12人的任务分工及观察位置(如下页表3)以及后期的分组讨论安排。第一组,陆、黄两名教师负责整理学生的“会倾听”“会应用”课堂观察情况,陆老师负责汇报;第二组,毛、罗、王、方四名教师负责整理学生的“会思考”、教师的“善引导”课堂观察情况,毛老师负责汇报;第三组,庞、钟、黄三名教师负责整理学生的“会合作”、教师的“善组织”课堂观察情况,黄老师负责汇报;第四组,黎、黄两名教师负责整理教师的“善倾听”“善评价”课堂观察情况,黄老师负责汇报;第五组,周老师负责整理和汇报教师的“善评价(练习)”课堂观察情况。

2.观察阶段。授课当天,课中观察组带着任务和《课堂观察量表》的分量表走进课堂,分别观察和记录课堂教学不同方面的情况。记录的内容既包含一些统计数据,如每个课堂环节的执行时间、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率、针对各问题的学生举手应答百分率,又包含一些必要时候需要记录的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组织的具体教学活动、师生的具体课堂对话以及课堂反馈和建议等教学细节。石老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过程(略)。

3.反馈阶段。授课结束后,课中观察组的教师在相互交流了各自的观察情况后,分组报告了各组的观察结果。

第一组的陆老师针对学生的“会倾听”报告如下:我从学生的眼神、坐姿、表情以及辅助行为动作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上课的各个主要环节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但是,我不太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是否会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带着这个疑问,我分析了黄老师统计的学生“会应用”观察结果,发现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中,有95%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表达。通过对课堂练习正确率的统计,我们发现,本班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牛刀小试”题的正确率较低,只有37%,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全部练习。结合本课的练习设计,我发现,虽然石老师设计了不同梯度的课堂练习(如下页图3),且练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牛刀小试”题的设计还是过于抽象,加上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记忆模糊,该题型便显得颇有难度,建议教师在“前置作业单”中让学生先复习一下特殊三角形的特点,或者在课堂练习时多做些尝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辅助分析。

第二组的毛老师针对教师的“善引导”和学生的“会思考”报告如下:这节课,石老师提出的知识性问题有30个,平均有60%以上的学生举手请求回答。关键性问题有8个,如“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怎么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80°是一个什么样的角?”等。另外,石老师在课堂中有3次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进行补充,做得非常好。如小组汇报演示完撕拼法后,她问学生“对于撕拼法你们还有疑问吗?”,从而引出了学生的质疑“你们怎么知道拼出来的角是180°?”;在学生汇报完折拼法后,她问学生“在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建议“在折拼的时候要拼得严密些,三个内角的顶点一定要对齐,边也要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最后拼出来的是一个平角”;在完成练习“我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  )”时,教师问学生“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没有”,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底角还不知道是多少度”,于是教师提示学生底角的度数可由自己来定,表明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总之,教师能围绕“怎么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核心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疑惑,且敢于质疑,从而有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第三组的黄老师针对教师的“善组织”以及学生的“会合作”报告如下:我看到石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有合作、操作、游戏、观看视频等;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且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如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不同方法等。但因为合作要求特别是任务分工不够明确,个别小组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学生。

第四组的黄老师针对教师的“善倾听”“善评价”报告如下:我发现,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石老师未能利用好学生的课堂生成。例如,小组汇报完撕拼法后,有学生提出“撕拼法太难”时,教师原本可以追问学生“难在哪里?”,给学生说出想法的机会,说不定能启发学生归纳出用撕拼法验证时的注意事项,如撕之前可先把三个内角标注出来,避免撕完后不知道哪些角才是原来三角形的内角。另外,学生在看完帕斯卡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视频后没有反应,建议教师在此稍停片刻,引导学生对比帕斯卡的发现与自己的验证方法,从中发现不同之处,提升思维品质。

第五组的周老师针对教师的“善倾听”“善评价”进行了补充,认为石老师整体上看还是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的,且能灵活处理学生的课堂生成,评价语言还算丰富且有针对性。如:“你猜得又快又准,抓住了三角形的特征!”“你们的测量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容易出现误差,有更精确的方法吗?”“你们小组是用折的方法,既巧妙又精确,我们可以给它取名为……”“你真了不起,能学以致用,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课后观察

通过批改、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如图4)完成情况,教师们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的第三个角,但是综合运用知识、通过画图直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鼓励学生结合画图法进行数学分析。

通过全面分析本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课题组最终得出下面的研究结论和教学改进建议。首先,本课教学有三大亮点。亮点一,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培养学生的“三会”核心素养。亮点二,“前置作业单”的使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新知,还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准设计教学重难点。亮点三,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验证的过程,并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可以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其次,本课教学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其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新知解决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实际问题,可在“前置作业单”中增加复习这两类特殊三角形角的特点的要求。其二,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不要过分强调180°,这样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测量和计算上,可通过巧妙的引问如“看到180°这个度数,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帮助学生从测量求和顺利过渡到剪拼、撕拼上来。其三,因本课的新知探究时间过长,导致课堂练习环节时间不足,可适当减少教学重点的探究时间。通过课前观察可知,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课堂上便不再需要把测量、计算的验证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过度展开,而应把重点放在撕拼法和折拼法的探索上,实现重点与难点的整合;或者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前,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明确验证的几种方法,再分组分类进行验证,这样就能为课堂练习留下足够的时间。

三、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观察的教学思考

在基于“三观”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秉持优化教学的理念,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品质上做出了很多努力,今后的研究仍需在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课前观察与课后观察存在题目设计上的明显不足。在课前观察中,虽然我们采用了“前置作业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调查,但在题目的设计上,部分教师仍然过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检测,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从而导致题目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紧密,往往只能呈现为单一、零星的碎片化信息。这样的课前观察结果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另外,在课后观察中,对学生课后练习的设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题目设计水平有限,导致课堂反馈很难对后续教学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其次,课中观察虽有《课堂观察量表》支持,但教师仍然需要进行专业的观察技能培训。课题组所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针对每一个观察维度所设计的观察点都只能观察课堂上可视的直观现象和师生行为,如教师的语言、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对观察到的课堂数据或课堂现象进行分析,需要教师具备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地推论,推导出经得起理性思辨和实践检验的结论。为此,课题组必须对全体成员进行更加专业化的课堂观察培训。此外,课中观察需要大量教师投入其中,以保障课中观察的全面性;课中观察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合作发展共同体,以保障课中观察的可持续性。为了促进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化发展,我们的“三观”策略研究还需要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沈毅,崔运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程实施与学校革新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华丽芳.搭建学习支架,让思维进阶看得见: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实践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28):38-42.

[4]李国良.“精准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22(3):5-10.

[5]朱松妹.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数学听评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3):34-36.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目标思考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