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2023-02-21张进清袁威黄炜丹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困境

张进清 袁威 黄炜丹

【摘要】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学校发展内生力不足、办学脱离实际、过度依赖外部支持等发展困境。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树立内生发展理念增强学校发展内生意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校建设、立足乡土和民族文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援外援融合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走一条适合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民族地区 乡村小规模学校 内生发展 困境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009-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旋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主要分布在边远乡村地区,具有学生少、班级少和教师少等基本特征。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为民族地区乡村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受城镇化、教育布局调整和人口政策等影响,一些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着生源快速萎缩、办学缺乏活力、办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困境,探寻适宜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新路径,以期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困境

(一)自主缺失: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内生力不足

学校发展内生力缺失是学校薄弱的重要原因。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内生力是产生于小规模学校内部并促使学校发展的力量,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中极易被忽视。实际上,薄弱学校之弱势不仅在于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教学质量不佳,更在于实践主体的缺位、自我认可意识的缺乏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

目前,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缺乏主动寻求内生发展理念。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式发展首先应该是自主性发展,但乡村小规模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家长都普遍缺乏自主内生发展的意识。二是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主体单一。多元主体参与学校办学,在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共同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能够实现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不少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中,除了校长和少数的学校管理人员,大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及乡村社区组织都没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利益相关主体的办学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三是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主体能力不足。校长和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主体。目前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和教师普遍缺乏自主发展能力。从校长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管理水平较低,有的仅满足于学校不出安全事故。从教师方面来看,受编制政策影响,往往一位教师需要兼顾多学科教学任务,由于精力不足,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很难产生主动参与学校发展的意识。再加上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参加的培训大都是学科教学培训,培训内容很少涉及学校如何发展,这导致校长及教师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不强。四是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实行的是乡镇中心校垂直管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模式。乡镇中心校负责管理所属范围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使得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自主发展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乡村小规模学校包括在校生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其中教学点占比很高。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乡村小规模学校有6 271所,其中小学教学点5 610个,占广西乡村小规模學校总数的89.5%。乡村小规模学校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没有人事和财务控制等办学自主权。

(二)被动剥离:乡村小规模学校脱离办学实际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的繁荣给乡村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教育方面表现为乡村学校生源减少、教师流失及农村学校撤并或自然消亡等。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国家及时提出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城乡一体化打破了城市和乡村相对封闭的状态,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但它同时给农村教育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受城市文化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不管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设计,乃至教育方法的运用上,都越来越脱离农村实际。很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往往被动接受城市优质学校的灌输,不顾自身的现实基础,甚至抛弃自身的“小校”“农校”等特色,完全按照城市学校的发展模式办学。调查表明,仅有少数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园文化、特色课程方面有些成效,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办学存在“去本土化”和“同质化”现象。民族地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属性,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和现实条件,一味地仿效城市学校,就容易失去乡村学校原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优势。因此,照搬城市学校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取得一些办学效果,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外力依附:乡村小规模学校过度依赖外部支持

当前,不少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逐渐脱离本土实际、丧失民族特色,这固然与“城市取向”教育模式冲击不无关系,属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动进行,但深层原因是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对外部支持的过度依赖。有研究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就很容易走向恶性循环,导致弱者更弱。因此,民族地区采用了对口帮扶、学区化管理、捆绑发展等办学模式,大力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帮扶学校和受援学校(即乡村小规模学校)未能正确处理好受援学校内生发展的问题,容易出现提供支援和帮扶的城市学校或优质教育机构为了体现帮扶效率,提供过度的资源支持或干预的现象,而不少被帮扶的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往往安于现状,习惯性地依赖支援学校输血式帮扶,久而久之便对外部支持产生了过度依赖,走不出“等、靠、要”的怪圈,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丧失自主提升的动力和能力。有研究表明,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长期处于被支援的状态,教育管理部门和优势学校过于偏重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外部资源的投入,忽视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对外界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变得相对低下。因此,无论是提供帮扶的一方还是接受帮扶的一方,虽然都乐于用最简单的外援发展方式取得短平快的效果,但这种“外生驱动”方式不利于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内生发展理念,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内生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主观地认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发展水平低下,使得人们对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期望值不高。城镇学校由于规模较大且资源集中,逐渐成为“优质学校”的代表;而乡村小规模学校被视为“小而弱”,在整个学校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理念具有城市依附性。这种长期存在的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成为限制乡村小规模学校主动发展和内生发展的思维桎梏。因此,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主动寻求内生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正确的内生发展理念,才能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立足自身发展需要,尽早停止照搬照抄城市学校发展样态的做法,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输血式帮扶的被动发展,积极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模式,借助“小而优”达标学校和示范学校创建载体,加快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转型发展,实现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到“小而美、小而优”的转变。

(二)多元主体参与办学,激发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活力

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等。多元主体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明确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独特意义,尤其是在保障偏远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规模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但正是这种“小”使得其发展更具灵活性。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只寄希望于对口帮扶等发展形式,而应该从长远出发重视其内生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学校的内生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给予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鼓励、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依托本地资源创新发展思路,而非照搬照抄对口帮扶学校的发展模式。

第二,学校校长要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首先要增强主体意识和内生发展意识,主动作为,摒弃等待外援、依靠外援的思想,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内生发展中,要深入一线,广开言路,尽可能多地倾听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办学活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作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重要力量的教师,不应该做“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做学校发展的“当家人”。教师是否能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应该善于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适时向学校领导反映相关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把自己融入学校的发展中。

(三)立足乡土和民族文化,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

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必须立足乡土和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乡土文化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有利资源。拥有丰富乡土资源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应灵活开展社区化、生活化、乡土化的教育。例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乡村是一个天然的劳动场域,依托乡村场地开展劳动教育是当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乡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更方便学生接触自然、体验劳动,是乡村小规模学校重要的劳动课程资源。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拥有的独特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灿烂、独具特色的文化。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办才能独具特色?将学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融入学校发展便是一条可行路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主要载体有舞蹈、歌谣、民间工艺品等。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常常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由于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缺乏而导致音、体、美课程不能开齐开足。而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民族文化课程,不仅可以傳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还能解决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从而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发展。

(四)重视内援外援融合,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内生型”的均衡发展方式并不排斥外援,但它是以外援为辅助,以内部发掘和内生发展为主导。强调内生发展的重要性,不是否定外援的作用,更不是主张放弃外援。外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燃眉之急,缓解了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从长远来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若想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必须做到外援内化,即将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转化,从而推动其内生发展。

新时代有新的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群众追求高质量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的新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持续从外生发展方面给予乡村小规模学校特殊政策和丰富资源支持的同时,还应注重引导乡村小规模学校以内生发展为出发点,用好民族乡村资源,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构建校际协作、家校协作、高校援助和社会资助等多元主体协作互助发展机制,营造乡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引导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勇担教育使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飞.从“外源型”均衡走向“内生型”均衡:论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发展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4):29-32.

[2]姚永强,范先佐.内生发展:薄弱学校改造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3(4):37-40.

[3]黄静,陈国华.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73-79.

[4]黄传慧,鲍传友,叶铖垒.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学区治理困境与突破:一个案例的研究[J].教育学报,2019,15(3):104-112.

[5]宋莹莹.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6]杨卫安,邬志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向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15(10):239-246.

[7]尹浩宇,赵丹.依附理论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28-33.

[8]姚永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9]尹浩宇,赵丹.依附理论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及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28-33.

[10]陈国华,袁桂林.学校联盟: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6):54-57.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