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2023-02-04贺锦灿颜戊利白研张润坤周之荣

大学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贺锦灿 颜戊利 白研 张润坤 周之荣

[摘 要]在新时代“三全育人”大背景下,育人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立体的“面”。如何充分融合各方面各要素并使之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作用,是值得高校及教师思考的问题,这既存在挑战又具有机遇。文章以广东药科大学卫生化学课程为例,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模式,并有机结合“课内、校内、校外”三个课堂,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该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实践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卫生化学课;课程思政;“一二三课堂联动”;预防医学专业;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106-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自此,基于“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卫生化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卫生检验能力。卫生化学是研究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可为制订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控制和预防疾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卫生化学被认为是预防医学研究的“方法学科”“眼睛学科”[2]。随着预防医学的不断发展,有关环境恶化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分子水平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已成为预防医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这些都需要卫生化学技术的支持,卫生化学在现代预防医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3]。

广东药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卫生化学课程开设于1987年,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最早设置的七门主干课程之一,2006年入选广东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21年成为广东药科大学线下一流课程,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近年来,教研室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卫生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通过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基于“一二三课堂联动”的卫生化学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卫生化学课程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和科研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课程教学团队共有人员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3名,形成了學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务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多数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在多次教学评价中获得优秀评价。

通过不断优化、完善,卫生化学课程秉持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人才培养理念,遵循“一中心、二主体、三维度、四融合”的课程特色。“一中心”是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二主体”是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维度”的第一维度为理论课堂知识维度,围绕培养目标的达成,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第二维度为校内技能竞赛和创新型实验能力维度,以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第三维度为校外实习实践素质维度,以实践创新助推课程教学,重在提高综合素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四融合”是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学科融合。由此,本课程形成了“一二三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模式(见图1)。

二、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知识传递和价值塑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且教学内容陈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学团队对此进行了相应改革:(1)针对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强调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根据卫生化学课程特点,围绕“国计民生—公共卫生安全—检测技术”这条基线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同时,通过每一种卫生检测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科学实验过程需要实事求是、态度严谨,从而培养新时代人才。(2)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将每章节思维导图制作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促使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梳理知识体系、抓住学习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归纳总结能力。(3)采用PBL教学法、线上线下结合法、科教融合法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先进性,与预防医学、卫生检验等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堂,同时紧扣时代需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适当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

(二)挖掘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塑和剖析,深入挖掘卫生化学各章的思政元素,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盐入水”般融入思政内容(见图2),达到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等环节,本教学团队深入挖掘与专业知识契合的思政元素,在这些教学模块中分别融入生态文明观、健康中国理念、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守正创新、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守护健康”的专业情怀。

(三)课程思政具体设计

以卫生化学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例,本课程思政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设计思路和实施方式如下:

1. 设计思路

本章通过“镉大米”事件引出专业知识,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的科学研究基本逻辑作为专业教学主线,以“诚信守法、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内涵为思政主线,将专业教学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显线,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隐线,按照“双线并行,显隐结合”的模式实施教学。将“思政之盐”融入“专业之水”,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 课程思政切入点及实施方式

本章节的课程思政是由一个案例开始,再回到这个案例本身结束课程(见图3)。

三、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5],卫生化学课程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课外科研训练为抓手,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平台。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一)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2013年以来,围绕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这一目标,我校先后开展了卫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7]、安全知识竞赛[8]、仪器分析学习汇报会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非常注重与省级比赛接轨。教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竞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2016年以来,通过校内技能竞赛的选拔和培育,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广东省预防医学技能竞赛、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等省级比赛,累计获奖24项,成绩斐然。

(二)以科研训练为抓手,搭建创新育人平台

课程建设从科研的育人属性到教学的学术性,建构可持续的教学和科研协同创新机制[9]。卫生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等课堂外科技实践活动,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通科研之门,进而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2013年以来,本教学团队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累计立项1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1项、校级1项;指导申报并获批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顶资金)3项。

四、第三课堂的课程思政实践

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会助力前两个课堂实现更好发展[10]。第三课堂以校外实践实训为主,涉及企业实习、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重在对家国情怀、专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创业就业两手抓,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拓展,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了更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的创业志愿也越來越强烈,我校每年都有多项创业项目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立项,如“指端微循环一体化智能检测系统创业计划书”“济行健康”“代谢病E站”等。学生在这些创业项目中加深了对大学生创业的客观认识,切实感受到创业的辛苦与喜悦,更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次机遇与挑战中开拓了创业新思路。此外,我校通过校企融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实训时间段进行顶岗实习,采用“理论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循环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第一、第二课堂中积累的知识在第三课堂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校外实习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培养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我们经常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知识。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许多学生滞留在家无法返校,我们借此举办了“广东药科大学学生家乡卫生化学调查技能竞赛”,旨在使学生通过“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从而获得生动的实践体验。学生们积极参赛,提高了对人类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研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切身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2020—2022年,学生积极响应援助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战疫”突击队,奔赴广州市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数据处理等防控工作,为我省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不断增强。

五、结语

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卫生化学课程通过融合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构建“一二三课堂联动”课程思政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协同育人空间。当前,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注重卫生,流行性疾病的防控、政府相应政策的出台等都需要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满足我国对应用型、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高校及教师要适时更新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转变观念,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谱“华章”,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进而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亮.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例[J]. 高教学刊. 2023,9(8):160-163 .

[2] 高霞,张鹏波,杨中智. 信息化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卫生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大学,2022(26):115-118.

[3] 刘迪茹,刘晔玮,李响利,等. 基于系统思维的卫生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3,25(1):43-47.

[4] 贺锦灿,周之荣,颜戊利,等. 虚拟仿真“第二课堂”在卫生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广东化工,2021,48(21):211-212.

[5] 王良,曾斌,车晓毅.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10):192-195.

[6] 刘建铅,虞紫英,卢燕琴.“产赛教”融合视域下课程群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23,35(1):139-144.

[7] 颜戊利,毋福海,周之荣,等. 广东药学院卫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成绩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4):675-676.

[8] 颜戊利,毋福海,周之荣,等.知识竞赛在广东药科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88-90.

[9] 黄本生,范舟,罗霞,等. 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1(2):184-186.

[10] 罗强. 高校人才培养“三个课堂”模式及其价值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10):10-1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