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下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的优化

2023-02-04陈然阎子峰王学彩王备战赵艳玲

大学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素养提升双一流建设

陈然 阎子峰 王学彩 王备战 赵艳玲

[摘 要]“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一流师资队伍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如何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成为国家高度关注和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期为国内高校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水平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优化举措;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001-05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其核心建设任务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并强调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1]。

作为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保障机制,将“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作为建设方案的重要内容,明确实施导师素养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培养绩效优异、生态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导师队伍水平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2]。然而,根据研究生教育生态学理论,笔者发现当前部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生态系统出现了生态危机,其突出表现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主体结构失调,严重影响了导师的生态成长[3],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一支生态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以保障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分析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举措,以期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并为高校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素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取优化举措前,学校共有研究生导师113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9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667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739人(采用2018年3月的导师数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导师类别有交叉),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偏小。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位层次、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学位层次仍需提升

采取优化举措前,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5.9%,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为11.9%,具有学士学位的比例为2.2%(见图1)。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如美国一流大学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导师比例一般都在90%以上[4],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距离一流大学仍有差距。

研究生导师质量决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而衡量导师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导师的学位层次。部分导师由于学位层次偏低,在知识水平、创新素质上有所欠缺,不利于培养高级创新人才,这会影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总体质量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5]。

(二)研究生導师队伍职称结构相对单一

采取优化举措前,学校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绝大部分是正高级职称(98.9%)(见图2),职称类别较为单一;优化前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虽然职称类别较全,但导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仍以高级职称(正高级和副高级)为主(91.3%),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导师占比不及10%(见图3)。

近年来,部分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过于关注导师的职称水平,甚至在一些培养单位,只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才可以担任研究生导师,导致研究生导师队伍仅从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中选拔,这不利于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可能会影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出现老龄化困局

采取优化举措前,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老龄化问题,40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不足5%,50岁以下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仅为33.6%,50岁以上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比高达66.4%,其中60岁以上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比近10%(见图4)。理论上讲,近5年内达到退休年龄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占比近三成,但学校却没有足够的年轻博士研究生导师可以及时补充,这可能会造成学校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直接影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采取优化举措前,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年轻化不够,40岁及以下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仅为30.4%(见图5),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年轻导师数量偏少,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活力不足。根据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导师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高校31~40岁年龄段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比例为39.17%[6],高于学校该年龄段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比例。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的具体举措

鉴于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生态结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旨在改善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生态结构,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行评聘分离,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与上岗制度

学校在2019年重新修订出台《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评定与招生资格审定办法》、实施一院一策《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与招生资格审定办法》,遴选条件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按照理工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分类界定导师资格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条件要求,以适应各学科之间的差异和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求。开辟3条绿色通道,分别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导师资格直接认定、校外高层次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提名认定、优秀人才博士研究生导师破格推荐;选拔托举优秀青年教师加入研究生导师队伍,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优化;强化研究生导师岗位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将最终考核结果与研究生导师上岗、研究生导师招生名额分配等政策挂钩[6]。

(二)调整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遴选机制

实践表明,导师遴选是导师队伍建设的入门关,提高遴选标准、严格选聘程序、实施导师分类遴选等是把控导师质量源头管理的关键手段[7]。学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骨干人才、后备人才、紧缺专业骨干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在研究生导师选拔上奉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秉承“论实力、不论年纪”的选拔标准,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力度,力争构建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学校通过开辟“光华学者”高级人才博士研究生导师认定绿色通道等积极举措,实现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目标;在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过程中,强调“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三大基本素质要求,坚决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指导年龄规定,有效扭转“五唯”导向。

(三)审核年度招生资格,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动态调整机制

学校建立了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机制,同时在研究生导师退出机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尝试,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是为培养研究生而设置的教学岗位,坚持“按需设岗”,鼓励“择优上岗”;强调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以“育德和育才”为着力点,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每年根据国家招生计划、学科办学条件、教师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情况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一院一策对2000多个研究生导师岗位的上岗资格进行分类审核,筛除部分不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不具科研活力和因年龄、经费等问题不再适于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旨在消除研究生导师队伍一直存在的“虚胖”和“能上不能下”问题。

三、优化后研究生导师队伍生态结构的情况

采取优化举措后,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扩增明显。优化后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为16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59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961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214人(采用2021年6月的导师数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类型有交叉)。优化后博士研究生导师规模较优化前增加169人,增幅达88.9%;优化后硕士研究生导师规模较优化前增加324人,增幅达34.1%。同时,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生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优化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学位层次明显提升、职称结构更加完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一)研究生導师队伍学位层次优化情况

采取优化举措后,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为90.2%(见图6),较优化前增加近5个百分点,仅有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的导师占比较优化前均有下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学历水平达到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学位层次的提升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总体质量,可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研究生提供智力支持。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职称结构优化情况

学校打破一般只能在教授中遴选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副教授中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桎梏,实行“论实力、不论职称”的选拔方式,优化后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副高职称导师的占比由优化前的1.1%上升为16.5%(见图7);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正高职称导师的占比由优化前的48.9%下降为40.4%,中级职称导师的占比由优化前的8.7%上升为18.5%(见图8)。优化政策有效促进了更多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加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队伍更具活力,队伍结构更为多元。

(三)研究生导师队伍年龄结构优化情况

通过学校的“引育并举”政策,一大批卓越的中青年研究生导师脱颖而出。50岁以下中青年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占比达到56.3%,而优化前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的占比仅为33.6%,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为“70后”,特别是“90后”博士研究生导师脱颖而出,增强了学校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活力与朝气;50岁以上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占比由优化前的66.4%降低为43.7%,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见图9)。

采取优化举措后不论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还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之前都有明显改观。优化后35岁以下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达15.8%,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达16.8%,该年龄段比例较优化前增加了一倍多;优化后50岁以上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为23.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为22.9%,均未超过25%,而优化前该年龄段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为30.9%;优化后40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为39.5%(见图10),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年轻化趋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新形势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生态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生态圈,提升指导水平,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双一流”建设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对营造和谐的导学关系、激励研究生导师的创新精神、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一步,学校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评价生态体系,聚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指标,持续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生态结构,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的长效监督生态机制,以全面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能力和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齐晓颖,刘海峰.“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研究生导师队伍优化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8(23):150-153.

[2] 刘煜,陈学庆,董君,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问题[J].教育现代化,2020,7(47):69-72.

[3] 龙梦晴,吴蓓,刘亚琴.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9):17-18.

[4]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53-56.

[5]  鄢洪平.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21-24.

[6]  李海生.我国研究生院高校导师队伍现状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14-19.

[7]  尹丹,黄俊平,瞿毅臻.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的改革、成效和思考:基于北京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5):16-2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素养提升双一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浅谈兴趣引领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高校舞蹈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