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金融学课程群体系构建初探

2023-02-04李云红张玲玲

大学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课程群金融学课程思政

李云红 张玲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的重要保障。文章以课程思政教育为背景,探讨金融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路:首先介绍课程群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方法,即以金融学课程为基础,按模块拓展至对应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有机整体;随后对课程群思政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进行阐述,着重强调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散思维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018-0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树立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在承担立德树人职责中“培养什么人”与“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有效途径。

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血液,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金融相关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由于金融涵盖的范围很广,只有在本科教育阶段将主要的知识脉络介绍清楚,在金融学课程群建设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但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停留在某一门课程内部,呈现碎片化、大拼盘现象,缺乏学科系统性的思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本文以金融学为中心,从课程群的视角,探讨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达到课程思政如盐入水的效果。

一、金融学课程群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金融学课程群重点围绕金融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逻辑和框架来构建。金融学可分为货币与货币制度、汇率、利率、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需与金融监管几大模块,该课程的教学对这几个模块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各部分内容的思政元素,更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应用在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内部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课程知识相互渗透,整体性较强。由对应模块的专业课教师针对每一专项和延伸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通过将课程群的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融合、整体优化,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统一协调。表1为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的具体思路,体现了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的相关知识是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了解并掌握货币的内涵、发展历程和职能,对理解诸多金融问题至关重要,因此,货币是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述的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宋朝的交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在介绍货币发展历程时,可结合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以及货币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人类创造货币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易和价值储藏;虽然货币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但在获取和使用过程中若不采用正当的手段,再多的金钱也只是一堆废纸。对此,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二)汇率

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种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是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的产物,学生需要在了解汇率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汇率的作用、汇率对经济发展和国际投融资的影响。国际金融学课和国际财务管理课是对这一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国际金融学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学科,本质上是开放经济的货币宏观经济学,主要关心在一个资金广泛流动和灵活多变的汇率制度环境下,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条件和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包括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两个方面;其目标是阐述国际金融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的基本规律[1]。国际财务管理是从微观的企业财务角度出发,对国际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包括国际投融资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国际纳税管理等[2],部分与国际金融学重复的内容可以通过课时分配来协调处理。课程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理论和政策的比较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同理心,对别国的经济体制予以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在授课中结合经济和政治热点案例,开阔学生的宏观视野,培养大局意识,增强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利率

利率作为货币的时间价值,是信用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决定金融资产与价格的主要因素,在资金融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课程群以金融学课程为先导,简要介绍利率的概念、计算、作用等,并通过投资学、资产评估和个人理财等课程进一步拓展这一内容的应用。投资学从各经济主体投资的视角出发,探讨投资的要素和本质、投资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逻辑关系、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体制、投资的经典理论、金融资产配置和管理、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和管理、投资业绩评估等[3]。资产评估主要介绍资产评估、财务、税收、审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不动产、动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资产损失或者其他经济权益进行评定、估算,包括对房屋、股票、债券、专利权、商标权、企业价值等资产的评估,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对拥有不同内在禀赋的资产进行评定分析的能力[4]。个人理财是以个人和家庭为主体,分析个人在家庭的不同阶段进行现金、税收、投资、教育、养老等理财规划的内容,更加微观和具体。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自身和家庭的良好财务规划入手,努力做好家庭的各项安排,从而为国家减少负担的思想,而这也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爱国行为;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和价值观,懂得贯穿投资过程的理念不应该是投机主义,而是要有风险意识,因为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此外,从事资产评估工作还需要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谨慎从业的职业操守。

(四)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相关知识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学这门课程来教授,以帮助学生熟悉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掌握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并在分析中国金融市场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其涉及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熟悉我国现阶段金融的特点和功能,不崇洋媚外;同时还可以根据我国各监管机构对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理解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文化包容。

(五)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是资金融通的媒介,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多个层面,每个领域的机构在运行机制和规范方面差异巨大,课程讲授一般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因此,可选择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这两门课程来讲解相关知识。中央银行学主要介绍中央银行(央行)的产生、发展、性质、职能等基础理论,央行的业务运作,央行作为最高的金融监管部门在制定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金融、维护金融稳定时的理论与操作,对外金融关系的运作等宏观层面的体系内容。商业银行经营学则是从微观的角度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理论,以及利率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技术与技能。这两门课程在其他金融类课程中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因而课时可适当减少。在讲解银行业务时,通过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中外银行监管和营运模式的比较分析,辩证看待中外银行业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此外,在分析银行在金融领域的职能时,可通过案例介绍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冠疫情期间或者“三农”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货币供需与金融监管

货币供需与金融监管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是货币供求问题决定了金融的稳定性;二是其具体规模是由实際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经济繁荣,则人们对货币的有效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中央银行会根据社会对货币的需求情况来调控货币的供给,货币供需不只是货币层面的问题,还跟资本市场、投融资市场、实体经济、对外融资与经济等方面关系紧密,这也是金融理论综合实际应用问题。因此,金融监管尤为重要,一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监管操作和引导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二是可以指导参与主体主动规避资金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间接为金融稳定做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金融监管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中进行讲授。金融监管学中关于银行类监管的内容在中央银行学中有所涉及,因此,可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将其内容的侧重点放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协调上。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包括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防范和控制等内容,目的是使个人和组织获取收益最大化[5]。通过对该内容体系的介绍,将课程中涵盖的法治、诚信、担当等精神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整个课程群集合了金融学、投资学、个人理财、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内部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课程知识相互渗透。在对应的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应按照本课程的特点,找到相应的课程思政侧重点,再将该课程零散的知识点按专题进行系统整合,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渗透进每一专题的专业知识教学中,使课程思政与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二、金融学课程群思政教学方法改革

(一)拓展教学方式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金融学教育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现状,可将第一课堂(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第三课堂(网络课堂)相结合,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在第一课堂中,采用案例导入、问题导向、翻转课堂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分组讨论、线上头脑风暴、分享学习感悟和收获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辩证思考的理念。在第二课堂中,邀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进入课堂授课,从行业从业人员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金融方针和政策,系统介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第三课堂则通过“互联网+”培养学生开放和融合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类正规比赛,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战略需要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在金融实践中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坚持中国特色。“互联网+”平台能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国际金融新形势,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国内外当前的金融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在横向比较中了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金融发展政策是建立在其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之上的;在纵向比较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战略取得的卓越成就。

(二)比较研究

学习和借鉴国外金融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并从本土化改革、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推进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群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调研分析

通过座谈、咨询、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同行、专家等不同群体对本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想法,保证课题研究获得客观、实际的成果。

三、金融学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改革

传统教育中,部分课程的教学考核仍以考试为主,教师是考核评价的唯一主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在单一课程层面难以体现学生在进行整个金融课程群的学习后能否将正确的价值观外化于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电子档案袋学习成果评估法能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电子档案袋学习成果评估法要求学生在每个专题学习结束后将思政感悟写下,提交到蓝墨云班课,再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存档。在学生完成专业实习后,企业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感悟和实习表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并在电子档案袋中进行存档。电子档案袋学习成果评估法不只关注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横向比较,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的进程。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业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内容和金融理论知识有机融合(见表2)。

四、结语

本文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学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课程群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协同效应下的金融学课程群,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让思政元素有效渗透到专业知识中,以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兼具扎实专业基础和较高政治觉悟的高素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晓立.国际金融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 杰夫·马杜拉.国际财务管理[M].张俊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 兹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科斯.投资学精要[M].11版.张婷婷,钟俊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4] 苏志平.商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 刘强,韩曙平.“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2,12(8):2910-291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课程群金融学课程思政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关于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