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OPPPS改进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
——以“平面构成”课程为例

2023-01-31沈懿旻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平面构成后测混合

沈懿旻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与信息分院,浙江 嘉兴 314031)

一、BOPPPS教学模型基本原理与改进

(一)BOPPPS模型[1]

BOPPPS模型是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实践性,并且值得推广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框架和工具,由加拿大的教师教学技能工作坊(Instructional Skill Workshop〔ISW〕)提出,是在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创建并推行的教学方法模型。BOPPPS教学模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主体,需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同时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及时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式。

BOPPPS教学模型是根据认知理论提出的基于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型,多用于案例式的微课教学设计中,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运用提供了一种简洁、清晰、高效的设计思路。BOPPPS是一个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并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和及时反馈交流的闭环教学模式,模型将教学过程分解为6个环节,即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及总结(summary),并将教学内容切割为10~15分钟的小单元。

(二)BOPPPS改进模型

BOPPPS改进模型维持教学过程的6个环节的框架及其功能,将有效教学的关键——“参与式学习”细分,融入前测(P)和后测(P),作为教学效果的循环双重反馈。原模型中的“后测”在“参与式学习”之后开展且只开展一次,这意味着“后测”的结果没有被用于“参与式学习”。改进后,“参与式学习”的反馈不仅包含“前测”的结果,还包含“后测”的反馈,是双向的。改进后的BOPPPS模型强调反馈的双重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绩效,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改进教学。改进后的BOPPPS模型将“前测”“后测”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反馈到教学过程的“参与式学习”中,适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同时,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调整教学过程,通过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把互联网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真实教学环境与网络在线虚拟环境的混合、课堂交流与网络交流的混合,以及网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混合。

混合式教学包括教学空间的混合、教学时间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和教学评价的混合。教学空间的混合可以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时间的混合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的高效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可以是“讲授+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评价的混合可以是“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混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荷,让学生自由学习,促成学生高阶学习的发生是混合式教学的价值诉求。

三、BOPPPS改进模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BOPPPS改进模型针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特点与优势,依据“起承转合”的脉络,按照六个环节的脉络分配与整合(见图1),循环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合理、高效地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1 BOPPPS改进模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路径

“平面构成”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中的前置位置,是学生入学后要面对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其后续课程有“平面设计基础”“图形设计基础”“字体与标志设计”“版式设计”“招贴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笔者对基于BOPPPS改进模型构建“平面构成”案例式教学的课堂有效性进行了实践,并观察了其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二)混合式教学形态设计

混合式学习要把传统线下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线上信息化学习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时引导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三)BOPPPS改进模型的教学过程设计[3]

1.课前环节。教师提出项目案例主题方向,发布学习目标和任务、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的网络视频、短视频、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平台、PPT录屏等各类学习资源,结合学习资源,教师在课程平台发布“前测”练习,并观察学生课前环节的完成情况,了解评测结果,针对讲授内容再次备课,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过程,补充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设计。

2.课堂环节。高效利用课堂时间,结合信息化工具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提问、抢答、辩论等多元化的交互活动,适时开展不定时随堂测试(即“后测i”),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与“参与式教学i”形成循环,针对重点和难点反复讲授与实践,适时反馈课中实践和课后作业(即“后测i”)的结果,指出共性问题,分享优秀作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梳理知识点[4]。

3.课后环节。课后以复习、巩固和拓展为主,可开展扩展知识点的学习、案例知识点的回顾、综合实践练习与作业互评、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

(四)基于BOPPPS改进模型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平面构成”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共36学时,2学分,开设课程7次,近两年来有约300名学生学习了此课程。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开课3期。在线课程开放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接受度和课堂参与度不高,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扎实,对实践案例的整体把控和设计元素的融入不尽理想。因此,课程基于BOPPPS改进模型,从项目化和专题化的要求出发,将知识点融入浙江地域性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图案、“一带一路”沿线品牌设计、文创衍生产品图案设计等案例项目的讲解中,以专题案例的形式贯穿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设计观、创作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以《项目四:客从何处来——敦煌艺术中的平面构成之“发射构成”》授课(2课时80分钟)为例,探索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BOPPPS改进模型的教学方式。

课前环节分为“导言B”“学习目标O”“前测P”三个部分。在“导言B”中,教师要求学生寻找与敦煌有关的简短介绍或短视频(抖音),了解敦煌的历史;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敦煌图案,并打印在A4纸上。学生在抖音、B站、学习强国、百度图库等信息平台上完成活动,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与“分享”,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本项目及项目案例的认知程度与感受,便于教师随时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在“学习目标O”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完成教学视频的预习,对发射构成的概念与表现形式,以及发射构成在平面构成设计实践中的应用,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前测P”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完成“简述敦煌文化在敦煌图案中有哪些代表性作品。这些图案能够应用到哪些场景中?”的简述问答作业,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课堂环节分为四轮的“参与式学习P”和“后测P”,以视频图片、归纳分析、实践绘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地剖析知识点。在“参与式学习P1”中,教师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代入感,游历敦煌莫高窟,观看壁画,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后测P1”中,教师回顾壁画中的图案,启发学生对“藻井”图案的关注,学生通过讨论认识藻井图案,并收集典型的案例,同时利用课前的工作任务,寻找并积累典型的中国图案元素。在“参与式学习P2”中,教师通过“藻井”图案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基本型的组合规律,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图片的特点,寻找典型的中国元素,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后测P2”中,教师要求学生绘制基本型的草图,学生操作实践,并在实践绘制中锻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参与式学习P3”中,教师总结出常用的三种发射构成方式,学生在听讲中回味总结,锻炼专注力。在“后测P3”中,教师抽A、B两个小组,由小组推选一位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最优秀的构成形式草稿,并讲解寻找构成方式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参与式学习P4”中,教师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构成方式的草稿,尤其是同一张“敦煌藻井”图案会出现不同的构成方式。学生再次讨论并分享,在讨论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后测P4”中,教师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组织全班学生投票,确定学生对构成方式的理解和应用掌握的程度。

在“总结S”中,教师在课堂上总结本次课的上课情况,对预习及时、回答问题踊跃、答案质量高、绘制草图速度快的学生予以表扬。重新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布置实践任务,为下节课的绘制实践打下基础。学生接受任务,并在课后绘制作业,在实践绘制中学生相互鼓励,营造团结一心、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践绘制任务,并按要求装裱,按时上交,养成惜时、守时的好习惯。同时,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布置拓展知识点等工作任务,寻找相应的文创衍生产品,形成分层教学的课后作业,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BOPPPS模型,可将“前测”环节灵活安排在课内或课外,保证“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形成闭环,同时“参与式学习”和“后测”多次循环,从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应用环境等角度进行深入讲解,并且开展不同形式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笔者对本校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基于BOPPPS改进模型构建的“平面构成”混合式有效课堂教学,进入后续项目化课程教学后,选取60名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及问卷调查,并与进行传统教学的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

对实施基于BOPPPS改进模型“平面构成”混合式有效课堂教学的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显示,认为对学习帮助较大的学生约占80%,学生认为此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设计团队的沟通能力、激发设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设计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设计类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技能的掌握。

通过对实施基于BOPPPS改进模型“平面构成”混合式有效课堂教学的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学生与实施传统教学法的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的比较可知:两组学生均进行了设计团队沟通能力、设计思维方式、设计基础知识、设计操作能力、软件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思想政治融入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由相同教师采用相同的考核方法在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延续性考核,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考核成绩均优于2020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考核成绩。

通过本研究,可在“平面构成”课程团队中形成长期有效的说课教学机制,制定线上案例式教学课堂评价表,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线上线下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探索理论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真正打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三有”课堂。

猜你喜欢

平面构成后测混合
混合宅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油水混合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面构成教学研究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