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1-09◇吴

大观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色彩美术

◇吴 乐

人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如红色给人热情、炽热的感觉,粉色给人温柔的感觉,绿色象征生命,彰显着生机……色彩的渲染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同,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运用色彩,对色彩心理进行深入研究,以高质量的美术课堂促进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提升。

一、高校美术色彩教学现状

(一)部分高校美术色彩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高校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时候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缺乏创新性。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基础美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还有部分教师对色彩心理的应用缺乏重视,没有在实践教学中将色彩心理内容融入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这样很难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力,自然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部分教师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色彩心理和色彩规律的运用能力不强,美术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不够重视色彩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色彩感知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只重视绘画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色彩基础知识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色彩基础认识,可以了解色彩的属性,在绘画过程中灵活应用色彩,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但是,如果教师忽视了色彩基础知识教学,那么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会不够客观全面,难以对色彩进行灵活运用,创作的作品也会因为色彩运用不合理而缺少张力,同时不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色彩基础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美术作品的色彩运用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不重视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

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力、创造力、艺术感知力等,这些能力对于美术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运用适合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美术思维的影响,无法形成自身的美术风格,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美术创造力的提升。此外,陈旧的知识结构和美术概念,也会影响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学习色彩心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会影响人的情绪感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通过不同的色彩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如衣服的不同颜色、房屋装修的不同色彩等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面对不同的颜色,人们会产生冷暖、动静、轻重、进退、胀缩、快慢等不同的心理反应。好的色彩搭配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牢牢抓住人的眼球,使人们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重视色彩心理的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色彩心理,合理运用色彩进行美术创作,可以使美术作品给人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方方面面都会对美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学习色彩心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学生毕业之后可能进入不同的行业,有的可能从事设计工作,有的可能从事编辑制作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充分掌握色彩心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二)色彩心理影响美术作品的表现力

在进行美术创作或者完成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学生必须充分把握色彩的规律,运用色彩心理给作品注入灵魂,使作品更具生命力。色彩是一种十分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初学者只有掌握色彩心理及其运用方法,才能提高美术作品的质量,增强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需要了解色相、饱和度、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既要不突兀又要能彰显主题。中国传统美术对色彩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无论是色彩饱和度还是色彩明度都要求恰到好处,并且追求意境美,注重通过色彩营造独特意境[1]。现代美术更注重色彩上的反差和明暗对比,以此来彰显画面美感。无论是哪一种美术形式,都离不开色彩搭配,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色彩心理来凸显美术作品的韵味,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三)融入色彩心理知识能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美术语言之一,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必须高度重视色彩心理的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和色彩心理,提升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增强作品色彩运用的合理性。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是让学生通过素描临摹的方式来掌握美术技巧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只会一味地对原有事物进行复制,却不懂得创新。在现今高校美术教学中,要加强色彩心理知识教学,通过色彩搭配分析创作者的内心想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美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具灵动性和艺术性,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美术教师要重视色彩心理教学

教师作为美术课堂的实施者和引领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要想提升色彩心理教学成果,首先,教师需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色彩心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色彩心理知识水平。教师在开展基础素描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运用色彩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以色彩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给学生以更多的创作灵感,使学生从枯燥的素描学习中走出来,在巧妙的色彩搭配中找到学习美术的动力,感受不同美术作品传递出的精神力量,从而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其次,教师要树立色彩心理教学意识,明白色彩心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美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意义,在美术课堂上找到色彩心理教学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模式,以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合理运用色彩创作出形神兼备的美术作品。

最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文化和色彩美学,领会不同美术作品的魅力[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学生明白不同色彩传递出的情感、情绪,并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美术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二)提升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科学的构图,还要有合适的色彩搭配,而且构图和色彩搭配之间需要建立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这也是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的重要内容。在刚刚接触色彩的时候,学生很难掌握色彩的运用规律,这会使学生在创作的时候无从下笔。对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先把握色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色彩思维,让学生能根据作品结构运用色彩,从而使学生创作出的作品看起来更和谐、更美观,避免学生作品出现脏、黑、乱等问题[3]。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明暗关系处理、画面结构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色彩意识,使学生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和色彩心理知识的运用,提升绘画作品的层次感和表现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色彩之间的关系,如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关系,并在绘画中合理运用各种冷暖色调,结合不同色调的属性,使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同时,在色彩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搭配和碰撞之后产生的效果,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让一幅作品看起来更加和谐。要想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需要了解色彩心理,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色彩心理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将画面色彩搭配得更加协调。

(三)利用美术鉴赏课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美术鉴赏课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在课堂上设置绘画欣赏环节,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颜色的对比,分析各种颜色搭配带来的心理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对色彩心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在平时也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与色彩心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检验并运用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艺术欣赏是创设艺术环境、进行美学陶冶、培养学生审美思维的主要途径。古典美术作品,特别是部分色调运用较复杂的绘画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画家运用了色彩心理相关的知识,把握了色彩和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直白或者隐晦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从而给作品注入了全新的思想和灵魂,同时也给欣赏者带来了愉快的审美体验。在高校色彩心理教学,教师可以介绍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指导学生从色彩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为学生展示《日出·印象》《红屋顶》《草地上的午餐》等经典画作[4],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画家如何用色彩传达情感,分析其中光影、色彩以及人物动态之间的关系,感受画面意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搭配。

(四)开展美术课外活动,使学生掌握色彩心理应用技巧

教师应该积极开设美术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不同色彩带来的变化。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色彩心理引导,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色彩的魅力。美术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自然的,因此,大学美术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校园内部,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去大自然中进行写生、观察、感受,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静一动,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搭配。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回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在大自然中对色彩的感悟,运用色彩心理知识进行创作[5]。以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开展色彩心理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绘画中掌握色彩搭配,并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增强作品美感,传达情感,为作品注入灵魂。如何向学生传授色彩心理知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心理知识进行美术创作,是现阶段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不同渠道、不同教学模式、不同环境场所让学生去感受色彩、体会色彩,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四、结语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色彩心理知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明白不同色彩传递出的不同情绪和思想,从而在之后的创作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赋予作品更多内涵和情感,给作品注入灵魂,从而使创作的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分析高校美术色彩教学现状,探讨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提出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促进美术教学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对色彩具有较强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美术人才。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色彩美术
美术篇
神奇的色彩(上)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