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丝路精神”对海外高校留学生思想建设新启示*

2023-01-08万雪黎

智库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丝路跨文化留学生

万雪黎

(成都师范学院)

当今国际世界联系密切,国际间的教育交流活动逐渐增加,学生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中国也逐渐成为国外留学生的青睐之处。留学事业蓬勃发展,既利于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又可促进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留学生不仅需要前往海外学习先进知识技能,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还需要面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形象,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教育工作走向国际社会,不仅可以丰富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学习方式,还增加了海外高校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冲击留学生的价值观念。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精神”的时代思想机遇

(一)为“开放包容”拓宽传播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即视野开放,兼收并蓄,这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彩纷呈、百家争鸣。“一带一路”规划贯彻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弘扬“丝路精神”,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国家自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兼容并蓄的胸怀,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环境[1]。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文化和民族的融合,赋予了“丝路精神”更深的内涵。

(二)为“和平合作”拓宽交流渠道

和平协作是“丝路精神”的根源,能够使“丝路精神”不断完备。“丝路精神”契合广大民众对和平、对协作的诉求,提供牢固的理论支撑,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弘扬“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2]。“丝路精神”就是致力于把“中国梦”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所追求美好生活的梦连接在一起,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全面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实现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成果,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因此,“丝路精神”遵循了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准则。

(三)为“互学互鉴”提供发展机遇

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亮点。互学互鉴要求各国遵循公正平等原则,汲取各国优秀经验,从而实现各国共同获益[3]。“一带一路”倡议利于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统一,重启古丝绸之路的动人故事,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文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沿线各国的文明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在今天“一带一路”实践过程中,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更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互学互鉴、共商共建的共享理念,致力于构建和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四)为“互利互赢”提供交流对象

“一带一路”考量中国自身利益和沿线各国人民需求,本着赢或者多赢的原则,我国大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我国极力倡导并积极参与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促进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契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供解决当今国际难题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丝路精神”的目标纲领[4]。

我们不仅追求自身发展,同时注重与他国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各国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分享机遇。

二、“丝路精神”对高校留学生思想建设的成效与困境

(一)海外高校留学生思想建设现状

当今教育工作逐渐面向国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密切,而留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较大威胁,学生学习环境陌生,学习成效不佳。若中国留学生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则班级孤立的现象会时常发生,甚至心理防线全面崩塌,逐渐丧失生活的自信与激情。留学生置身于陌生的生活环境之中,面临着语言文化与生活习惯骤变的外在冲击,部分留学生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抵御诱惑以及判断是非的素养较差,极易被西方的部分不良思想观念所同化。我国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利用网络解决留学生在文化选择上的困扰,突破针对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形式和固有内容。我们要推动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进日常生活的细微维度中,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为留学生群体解决跨文化心理问题提供有效指导,推动中国留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丝路精神”教育的开展能够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更好地解决国外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守住教育阵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主动权。

(二)海外高校留学生思想建设困境

海外高校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困难。其一,动摇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坚守。如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情况: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已无法满足当代实践需求,逐渐远离理论化、政治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缺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引。其二,个人利益与主流价值存在矛盾。其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缺乏认同感。由于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入侵,留学生主流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一些学生沉浸于享受娱乐,追求时尚,盲目追求自由与快乐,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进度缓慢,只注重将青春消耗在娱乐享受之中,不断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逐渐远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精神”教育的外在影响

(一)高校留学生对于两种优秀精神关注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契合留学生塑造价值理念的需求,能够帮助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政治目标,引导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并不能达到相同的结果。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留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持留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留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留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具体考量留学生的发展需求,引导留学生群体塑造科学的思想观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少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定位“丝路精神”和“一带一路”精神,并对其具备较完善的认知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结合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二)“丝路精神”教育传播的途径脱离时代

“丝路精神”内容丰富,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这需要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丝路精神”进行总结加工并灵活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让留学生易于接受。但是现实实际情况却是“丝路精神”难以有效传播、开展,究其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保守。教育主体分工不明确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稳定性,致使留学生群体无法获得长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国家有关机关会给予公费留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而自费留学生群体需要接受中介机构或民间学术组织提供的跨文化知识教学,或者自主寻求帮助。片面地关注留学生群体出国前的这一阶段,而出国留学期间与归国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难度较大。中国驻海外大使馆和留学生团体组织会在留学生在外留学期间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但终究无法解决留学生面临的多重跨文化环境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各主体领会分权均衡的实用价值,推动留学生群体在面临跨文化学习环境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留学生家庭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肩负着塑造学生思想观念的教导使命。然而,部分家长只关注为学生教育工作提供经济支持,保障学生的生活条件以及学习开支,而未能看见思想教育对学生思想构建的纠正和指导价值,致使留学生群体在面临跨文化学习环境时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家庭成员要分工明确,留意海外子女的思想状况,及时提供意见指导和思想援助。

(三)“丝路精神”思想内核的见解流于表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契合留学生群体的需求,可帮助留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海外高校留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果和教学质量。要完善海外高校留学生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利用科学的、灵活的教学手段,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目的。首先,因在培训过程中向留学生强调“丝路精神”重要作用,引导海外留学高校生体会“丝路精神”内涵。同时,要引导学生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勇于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冲击,逐渐接受跨文化教学环境。最后,密切联系“丝路精神”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国家的人才基础,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考虑海外环境的多元性、留学生的个性,还要创新教学内容,结合留学生学习中的新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发展。

四、“丝路精神”对高校留学生思想建设的原则与结合

(一)坚持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海外多元价值理念冲击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思想体系,动摇其本国价值理念写,对国内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信任危机,如,丧失信念目标、排斥中华文明、价值观混乱等问题,甚至会动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此坚持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推进“丝路精神”教育可增强留学生的爱国赤诚与家国情怀,提升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随着国别和历史阶段的转变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但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撑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驱动因素。爱国主义能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感的同磁共振,为中国海外留学生提供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位,使中华民族文化这一阵地能从容应对国外不良思想的冲击。将实现个人价值融进祖国复兴的奋斗历程之中,推动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

学习“丝路精神”可增强海外留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丝路精神”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爱国主义继承了历史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将留学生群体和组合有机统一,促使他们在国家利益受损时能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自尊为利益。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利用“丝路精神”,吸引海外留学生学习“丝路精神”内涵,推动“丝路精神”融入海外留学生的价值体系,帮助留学生树立远大的家国之志,指导留学生解决跨文化生活的问题。

(二)坚持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结合

海外留学生面临陌生的跨文化环境,容易产生心理排斥,焦虑情绪和孤独感伴随于适应过程中,从而影响留学生的人际交往,阻碍其扩展人际交往圈层。留学生遭受多元文化冲击,本国文化与国外文化产生冲突,留学生易迷失于价值理念构建中。这种心理迷失主要表现在两大层面:学习层面与人际交往层面。前者主要表现为留学生置身于陌生的教育背景中会产生较强烈的学习焦虑情绪;后者主要表现在留学生置身于陌生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中会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情绪与孤独心理。通过对中国海外留学生进行有效的“丝路精神”教育,能够拓宽中国海外留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在跨文化生活与交际中更加得心应手。

结合多维度教学手段,如,在出国前,给予留学生思想培训,教授相应课堂知识,协助留学生接纳“丝路精神”思想教育。“丝路精神”教育行前准备工作是指在留学生出国前这一阶段中,培养留学生的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使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包容并接纳国外的文化习俗和行为习惯。留学生行前准备培训的重点聚焦在多个纬度之上:引导留学生形成包容大度的文化接纳态度,让留学生群体在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坚守中华文化阵地;向留学生介绍留学目的地的教育制度,减少留学生在外学习的迷茫心理;给予留学生心理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促进留学生在外学习中保持身心健康;扩展“丝路精神”的教学广度,让留学生群体对目的国的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的认知不仅仅停留于表层上,帮助留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应对跨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

(三)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留学可以帮助海外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能,开拓国际视野。留学事业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要推动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落实,引导留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部分留学生被西方的文化教育和政治立场所同化,对国内生活方式产生较强的排斥心理,进而选择投身于海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中。国家应该提升人才引进的优待力度,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留学生个体,减缓人才流失的趋势,增强国家人才储备。跨文化适应理论指出,留学生适应跨文化环境需要较长时间,难度较大,且留学生群体回国后还需要再次适应本国文化。“丝路精神”教育可推动留学生群体回国后能迅速回忆国内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帮助留学生及早投身社会建设。

五、结论

自古以来,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以平等交易,诚信往来基础,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共同繁荣。“丝路精神”重新构建平等包容的交往原则,需要我们考量中国核心文化内涵以及阻碍文化交流的因素,及时排除阻碍文化交流的障碍,推动地区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体现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古开今的重要作用,助推丝路精神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丝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一致的,而丝路精神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和具体运用,开展“丝路精神”教育可帮助海外留学生应对价值观冲击,坚定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凝聚民族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将丝路精神融入海外留学生教学,要挖掘丝路精神的深层内涵,提升教学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匹配度,并注重评估教学成效,及时反馈。

猜你喜欢

丝路跨文化留学生
丝路•山海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丝路新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