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改革探析

2022-11-26段小薇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课程

段小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一、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在当前大变革的时代下,“互联网+”为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既冲击着大学课堂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1]。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大学生。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的教学已无法适于当今的社会环境。新时代下,如何发挥课堂教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间关系的学科,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分支[2-3],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学科的兴起与分化以及发展与实践阶段,早期城市环境与生态学的思想伴随着城市问题的产生而产生[3]。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诸如城市交通拥挤、土地紧缺、空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凸显,如何建设健康、和谐的城市,为日益集聚的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专家须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凸显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落实生态城市理念,是城市规划师、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责任,而作为培养城市规划师、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过程的重要一环[4],怎样培养好学生的生态素养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亟须探究适合当前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二、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5]。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利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有效防止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污染,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虽取得一些成就,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存在科研强而教学薄弱现象

目前从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的教师是新进年轻博士,在本学科的某一领域经过了长期、系统的科研训练,对科研工作驾轻就熟。然而,几乎没有从事过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教育教学的专门训练,缺乏教师职业的系统培训。存在科研能力强,而教学技能薄弱现象,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教学内容多而杂,系统性不强

目前国内各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相关教材种类多,诸如《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等,且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出版的教材内容差别较大,并且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等诸多方面,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内容设计系统性欠缺。

(三)教学内容联系现实情况和学科前沿不够

由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程涵盖理论知识多,目前教师讲课主要是从理论到理论,没能很好地把新形势下时代变化信息、现实案例等有效引入课堂中。例如,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加重,也逐渐凸显一些问题:相应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讲授内容不够新颖,上课引用教材中的案例比较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且理论和实践脱轨等。同时,没能把与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相关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技术、新观点等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很容易显得艰涩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1.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没有充分运用网络课程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多渠道授课,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线上教学工具运用不够,没有将线上教学环节与线下教学环节有效融合起来。学生不能多方面地获取学习资源和资料,不利于学生全面、有效以及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得每堂课的教学环节不够合理,在时间安排上要么前紧后松要么前松后紧;在内容安排上重难点讲解不够突出,对案例的分析不够深入,课堂讨论、总结、归纳比较形式化和表面化等。

(五)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的运用水平不高

当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而且依赖过度,对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利用水平低,亟须提高互联网、智能手机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程度。此外,教师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也存在图片清晰度不高、视频内容过于陈旧、文字多而信息量少等问题。

(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低、主体性欠缺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主体性欠缺、学生参与度低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愿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讲和思考,导致师生互动不足等。

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进行《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思考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学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并最终为将来从事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管理、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生态素养,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三、教学改革方向

随着当今社会对高校培养新型人才需求的持续提高,当前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当前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鉴于此,提出以下改革方向:

(一)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教师在从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应把科研和教学统一到学生培养活动中。新时代下科教融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6]。科研成果反映了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把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相关的前沿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课堂教学中的授课内容,同时,将科研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理清教学内容,设计系统的教案

由于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教材较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2000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作者:沈清基);2.201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作者:沈清基);3.2014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态学》(作者:杨小波、吴庆书等);4.2016年12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环境与生态学》(作者:郑博福、刘成林)等,考虑到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性以及实用性,结合出版时间,最后选择郑博福和刘成林主编的《城市环境与生态学》作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程的选用教材,其他三本作为参考教材,并结合课程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大纲计划对整个学期的课程授课进行比较系统科学的设计,以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三)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联系现实和学科前沿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现实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适时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并尝试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热点讨论等形式,把现实社会变化、科学发展新成就以及专业学术新观点等尽可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城市物质和城市能源的时候,引入宁夏灵武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让城市矿产点石成金和甘肃平凉的变废为宝循环经济助推生态城市建设两个案例,在讲城市水文时,将2019年7月10日《焦点访谈》“黑臭水体从何而来”这一热点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思索现实问题,使教师的“教”更加有效地变成学生的“学”。

(四)重视教学设计,提升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运用水平

采用混合式的课堂教学,利用学校在线课堂平台,结合学习通以及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在每次课的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合理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环节,重视讲授内容的导入和新旧内容的衔接,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均要合理,重点、难点突出,案例引入和分析恰当到位,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到位等。

(五)管控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把教书和育人、教学与管理等有机结合。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把控好课堂,及时地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各种不良现象和消极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对课堂上出现的迟到、睡觉、说话、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敢管敢抓,通过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思想育人、提升教学智慧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展望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想要实现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课程教学目标,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作为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相关理论及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紧跟新时代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技能,结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程特点和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践,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素养,为将来从事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城市规划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环境清洁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