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探索

2022-11-24彭玉琨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院专业

彭玉琨,高 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该次会议研究审核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同时,重点强调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地组织开设幼儿健康保健、保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应用性课程,不断提高幼儿师范生的专业综合教育能力。2017年教育部决定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推进高校教师师范教育质量、专业化能力的发展,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本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准备招生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在本科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方面也已经做了一些新的改革调整,强化了实践性课程,着重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学前师范教育己经成为了培养幼儿园教育相关专业人员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了部分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发现在实践课程目标下不能够很好地达成毕业要求,未从社会需求考虑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仅是从教学的角度去考虑人才培养,过分注重了教学成果、教学方法,而忽略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实践课程缺乏指导性、规范性、系统性流程

实践类课程虽然开出,但是缺乏系统的流程和规范,虽然实践课程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但教学计划并没有清晰的指出本课程的学习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哪些点;在实践环节中教师虽然参与,但是指导未体现在实践报告中,实践手册都能够按照标准完成,看似规范系统,实质上却不是专业认证中所提到的指标点;在实践课程中学习,只是重复学习原有的知识,甚至内容完全与老师在理论课堂中所讲的内容基本相同,并没有体现出实际的操作性,此时的实践课程更倾向于集中性指导,而对于真的体验式实践缺少了整体的规划。

(三)实践课程内容上不够具体,架构不够完善

职业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一直都对学生的专业学术素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无论是理论性的课程,还是学术性的课程都已经验证了实践性的课程需要远远高于理论和学术性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提出这个模式是有别于中职学前教育的一个培养模式,在实践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在实践课堂上缺少了实践环节。从师范专业认证角度来说,对师范类高校实践课程规划动手能力较少,也就是实践课程的教师、环境、学生参与等比较弱,更多地提供的是一些课堂以外延伸性的活动。工作的前两年对学生主要评价就是学习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假如用人单位在学习实践能力的评价前两年不高,那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认可度就低,被聘用的概率也低,这样就使得我们无法真正做到专业认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5年的规划,成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目标就会失去意义。

(四)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缺少学前教育服务经历、经验不足

实践课程之所以理论高于实践,其实与指导教师息息相关。专业师范认证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到了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由于当下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缺少一线的工作经验,不能有效地把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入到课堂情境中,同时企业教师由于理论深度不够,又不能被聘用于高校或做兼职教师,也就是说一线教师进入高校教课有入职门槛,这样就把企业的优秀教师挡在了门外,而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够进行企业实践,这样就造成了实践课指导教师缺乏服务经历,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师范技能。

二、专业认证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重新定位实践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

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不但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制定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生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关于修订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加快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意在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强调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由此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目标中突出了应用性、师范性、专业性。

(二)构建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高的实践类课程体系

根据毕业要求制定了支撑度高的实践类课程体系,例如,在理论课中渗透实践课程模块,在方向课程模块中渗透实践课程,加入了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块、第2课堂模块和产业学院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都设置了具体的指导思想、操作流程、考核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实训手册,形成达成度报告,建立了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

(三)建立具体的实践类课程实施细则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有效地保障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体系得到系统化、全方位落实,学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性课程的管理办法、实训室的管理办法、产业学院的管理办法,同时全院督导小组共同制定了配套的课程评价制度,督导考核制度。

(四)以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构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保障机制

1.产业学院开发优秀案例,组织一线教学经验交流。与产业学院建立合作,搜集产业学院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案例、实训案例,形成系列的资源,将资源包放在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每学期有固定联席会议、教研会议,组织交流学习为下一学期的课程做好实践案例整理和研讨。

2.教师深入一线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基于实践的专业教学成果。教师假期进入一线实践,实践整体时间不得少于半年。鼓励教师在产业学院兼职,提供教师和管理岗位等轮岗。经过一线的实践,老师在课程中可以做到理实一体化的融合;教师把课题带入实践中,增加实践的专业教学成果。

3.学校与产业学院深度协同发展机制,岗位互换,共同发展。2019年工博产业学院成立,双方将共同完成本校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技能类教师等多维度提高师资质量;共同打造学前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基地,丰富实践教学内涵,形成学校——基地——产业园三维一体链条式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共同申报及完成本学科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及重大合作项目,关注学前教育前沿研究动态,领航学前教育学科领域方向。

三、实践类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和未来发展

(一)改革成效

2020年学前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在教科研成果较其他专业教师数量多、质量高,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人数多。首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次报名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71%。首届专业学生就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社科类省级二等奖,参加全校文史组讲课比赛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初选。

(二)未来发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完成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能力研修数字化实验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功能,全面提升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的聚集能力和辐射水平,形成教师能力培养的数字化高地。深化院校园合作机制,不断完善课程导师、科研导师、职业发展导师三导师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2.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优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形成院校园深度参与的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以院校园为建设主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学院专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部分专业介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