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2022-10-19洪盈盈薛开禄李浅峰于力争薛超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活动度踝关节偏瘫

洪盈盈 薛开禄 李浅峰 于力争 薛超

脑卒中临床发病率较高,常见于中老年人,危害大,预后较差,患者病情稳定后常发生不同程度偏瘫,引起感知觉异常、肌力减退,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有研究指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肢体活动能力下降,并且出现周围神经电生理学与形态学方面改变[2]。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可以促进患者肌力增加,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轻偏瘫症状。但是单纯肢体康复锻炼操作过程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因为患者依从性差,并缺乏锻炼意识、锻炼方式不当等。低频脉冲电刺激是一种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案,属于物理疗法,通过对患者进行电流刺激诱导神经功能改善,恢复部分肢体功能[3]。本研究对2021年3月-2022年1月收治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分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治指南》脑卒中诊断标准[4];(2)年龄 <90岁;(3)病情稳定,意识清楚;(4)偏瘫患者。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3)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30~84岁,平均(65.64±2.34)岁;病程 5~30 d,平均(22.54±1.02)d;偏瘫位置:左侧25例,右侧18例;脑梗死28例,脑出血15例。试验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30~84岁,平均(65.58±2.41)岁;病程 5~30 d,平均(22.63±1.03)d;偏瘫位置:左侧25例,右侧18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肢体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手部抓握动作,转动、主动屈伸、背伸腕关节、踝关节,屈曲膝关节、肘关节。协助患者坐位,无支撑状态下独立坐姿,保持姿势。搀扶患者站立并缓慢行走。锻炼2次/d,持续1 h/次,连续锻炼1个月。试验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采用丹麦丹迪全功能肌电诱发电位仪,将电极固定在患者前臂尺侧伸腕肌肌腹、小腿踝背伸肌肌腹上,将电刺激频率设置为 25~150 Hz,脉宽设置为 300 μs,强度设置为 0~60 mA,刺激 5 s后间断 5 s。治疗1 次 /d,20~30 min/次。治疗 6 d/周,连续治疗 4 周。肢体康复锻炼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身体平衡、肢体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身体平衡、肢体功能。身体平衡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身体平衡能力。评价项目14项,采用0~4分5级评分法,满分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肢体功能应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估量表(FMA),对患者上肢(0~66分)和下肢(0~34分)反射活动、伸展等功能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2)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腕、踝关节活动度。检测患者腕关节、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指导患者前屈肩部,最大限度弯曲肘关节。进行腕关节背伸动作。指导患者坐位,最大限度屈膝、屈髋。应用量角器测量腕、踝关节主动背伸时的活动度,正常范围分别为 0°~60°与 0°~30°。(3)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应用表面肌电图仪对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指标进行检查,对神经干远端、近端进行刺激,获得肌肉动作电位。之后对不同潜伏期进行检测。计算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刺激手指、脚趾末端,记录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计算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MCV=远端与近端距离/远端与近端潜伏期差。SCV=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间距/潜伏期。(4)正中神经形态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形态学指标,应用ALOKA SSD-4000彩超仪(配备高频线阵探头,频率5~10 MHz)对患者偏瘫部位腕横纹正中神经进行扫查,检测得出横截面积(CSA)、宽度(W)及厚度(T)。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身体平衡、肢体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上肢FMA、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BS、上肢FMA、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身体平衡、肢体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身体平衡、肢体功能比较[分,(±s)]

组别 时间 BBS评分 上肢FMA评分 下肢FMA评分试验组(n=43) 治疗前 18.64±3.45 20.45±2.45 10.15±1.05治疗后 35.18±4.05 32.36±2.87 21.34±1.21 t值 21.539 21.867 48.392 P值 0.000 0.000 0.000对照组(n=43) 治疗前 18.66±3.45 20.44±2.44 10.16±1.04治疗后 30.28±3.27 28.64±2.67 16.39±1.08 t值 16.936 15.707 28.788 P值 0.000 0.000 0.000两组治疗后比较t值 6.522 6.575 21.145两组治疗后比较P值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腕、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腕、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s)]

组别 时间 腕关节 踝关节试验组(n=43) 治疗前 23.45±0.45 18.37±0.12治疗后 39.15±1.02 25.57±0.48 t值 92.346 95.425 P值 0.000 0.000对照组(n=43) 治疗前 23.44±0.51 18.36±0.13治疗后 36.34±0.67 22.57±0.34 t值 100.462 75.842 P值 0.000 0.000两组治疗后比较t值 15.099 33.444两组治疗后比较P值 0.000 0.000

2.3 两组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胫神经SCV、M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腓总神经、胫神经SCV、MCV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指标比较[m/s,(±s)]

表3 两组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指标比较[m/s,(±s)]

组别 时间 腓总神经 胫神经SCV MCV SCV MCV试验组(n=43) 治疗前 35.45±2.15 46.45±3.24 41.51±2.21 50.35±2.35治疗后 41.25±3.05 53.34±4.15 48.64±4.05 57.15±5.15 t值 10.768 9.067 10.707 8.32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n=43) 治疗前 35.44±2.14 46.44±3.23 41.52±2.22 50.36±2.34治疗后 38.34±1.35 50.28±3.78 45.34±3.06 54.05±5.34 t值 7.941 5.351 7.001 4.38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两组治疗后比较t值 6.045 3.777 4.504 2.895两组治疗后比较P值 0.000 0.000 0.000 0.005

2.4 两组正中神经形态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正中神经CSA、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W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正中神经形态学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正中神经形态学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 CSA(cm2) W(cm) T(cm)试验组(n=43) 治疗前 0.08±0.01 0.52±0.06 0.25±0.04治疗后 0.12±0.02 0.61±0.08 0.24±0.03 t值 12.394 6.235 1.386 P值 0.000 0.000 0.169对照组(n=43) 治疗前 0.08±0.01 0.52±0.05 0.25±0.05治疗后 0.11±0.03 0.55±0.07 0.24±0.04 t值 6.573 2.416 1.082 P值 0.000 0.018 0.282两组治疗后比较t值 1.922 3.911 0.000两组治疗后比较P值 0.058 0.000 1.000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肢体运动障碍是典型表现,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危害较大[5]。对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意义深刻,有助于减轻偏瘫,改善预后[6]。另外,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神经损伤,引起周围神经电生理学改变,以及形态学改变,干扰运动神经元激活,引发跨突触退行性变,肢体活动能力下降[7]。为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偏瘫的诱发因素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可通过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使对侧脑半球代偿进行改善,并使得离子通道得以恢复,同时可以增加肌力,提高运动能力[8]。单纯进行肢体康复锻炼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见效慢,且部分患者由于对病情认识不足,或者失去治疗信心,依从性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9]。本研究试验组在肢体康复锻炼基础上增加了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试验组BBS、上肢FMA、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腕、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低频脉冲电刺激可以通过刺激肢体肌肉形成反复收缩,恢复锥体束传导通路,兴奋大脑皮质层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0]。另外通过脉冲电刺激对于神经功能重组有一定辅助作用,可对脑细胞进行激活,使得脑电活动增加[11]。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有效刺激,可促使其节律性收缩,预防肌肉萎缩,并提高肌力,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同时有助于神经组织再生,增强偏瘫肢体恢复力。将低频脉冲电刺激与肢体康复锻炼联合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有促进作用,通过不同治疗机制加速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改善血液循环、神经组织再生,实现康复目标[12]。

治疗后,试验组腓总神经、胫神经SCV、MCV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损伤,可继发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损伤与神经萎缩及局部神经压迫等具有密切联系,可对MCV、SCV造成严重影响。对患者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可以对因为神经损伤引起的肢体偏瘫进行治疗,通过对肌肉进行电刺激促使肌肉反复收缩,增强肌力。同时可以对肢体周围神经干进行刺激,通过脊髓反射通路将感觉刺激信息传递至脊髓中枢,实现神经功能重组,对大脑皮质起到兴奋作用,改善MCV、SCV。治疗后,两组CSA、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W大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患者偏瘫部位腕横纹正中神经CSA、W、T出现异常改变,是反映偏瘫程度的指标。对患者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综合干预后,患者肢体偏瘫程度有所减轻,偏瘫部位腕横纹正中神经CSA、W、T得以恢复。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偏瘫部位,使得神经信息向大脑反馈,重建神经功能,改善CSA、W、T。康复锻炼可以辅助低频脉冲电刺激,提高神经功能重建效果,加快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起到重要影响,可以改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正中神经形态学指标及神经功能,具有很高干预价值,应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活动度踝关节偏瘫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崴脚可不是小事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推拿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活动度与镇痛效果分析
足部按摩(二十二)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