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2022-10-19吴苏旻林丹椿沈重庆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根型针刀微调

吴苏旻 林丹椿 沈重庆

近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日益年轻化,导致患者生活品质下降。推拿、针灸等传统疗法针对该病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针刀等治疗手段也可取得确切效果,针刀可通过机械刺激增强局部器官及组织活动能力,促进淋巴循环,加快病变组织新陈代谢,促进病变组织吸收,同时还能够对瘢痕、粘连及挛缩等进行直接松解,有助于促进患者颈椎动态学平衡恢复[1]。脊柱微调手法具有定位准确及可控性强等特点,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等。当前,临床上关于超微针刀及脊柱微调联合治疗的报道较少,本次研究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2021年6-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接受脊柱微调联合超微针刀治疗所取得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文献[2]《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诊断标准并经CT、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阳性;临床症状表现为颈椎活动度受限、颈项部肌肉痉挛或僵硬、麻木等。排除标准:重度骨质疏松;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合并肾脏、肝脏、心脑血管疾病或者造血功能不全;入组本次试验前1个月应用激素类药物或者镇痛类药物;具有手术指征;拒绝服从研究人员安排。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8~75岁,平均(46.23±5.0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13±0.27)年。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5~74岁,平均(47.02±5.01)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17±0.29)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知晓本次试验方案及研究目的并在研究同意书上签字,试验和研究方案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时调节患者体位为俯卧位,叮嘱患者保持颈肩部完全放松,采用按揉、弹拨及一指禅推等方式充分松解颈肩部肌肉和软组织,患者双侧肩部交替进行各项操作,每侧3~5 min。然后应用脊柱微调手法进行治疗,患者取坐位,操作者站立于患者身后,以一手拇指将关节紊乱颈椎棘突抵住,另一手手掌将患者下颌部托住,颈椎得到片刻牵引后使患者颈椎向健侧微屈,幅度为5°~10°,在保持双手充分协调的情况下将颈椎侧屈角度突然加大(3°~5°),操作者以拇指向上向内侧对患侧棘突实施推顶操作,即可获得调整效果,操作过程中无须追求关节弹响声。完成后以按揉法、一指禅法等对患者颈肩部肌肉进行放松。操作时间为 15 min/次,治疗频率为 1 次 /2 d。10 d 为 1 个疗程,总计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超微针刀治疗,脊柱微调手法与对照组一致,超微针刀治疗手法如下:以颈5、6、7棘突旁条索状硬结或者触及压痛点部位为治疗点,使超微针刀(生产厂家:苏州东仁鸿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5 mm×40 mm)与棘突外缘紧贴,使刀口线平行于正中线,于皮面将针刀长轴垂直刺入,直至条索状结节部位或者压痛点,深度为1.0~1.5 cm,轻切2~3刀,将超微针刀拿出并通过消毒棉球稍压针孔,完成操作,治疗频率为1次/2 d,每个疗程持续10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临床治愈为颈肩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显效为颈肩部疼痛等症状显著减轻,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颈部活动度获得显著改善;有效为颈肩部疼痛等症状减轻,颈部活动度获得改善;无效为未达上述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2]。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颈椎功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包括左右旋、左右屈、前屈及后伸活动度、曲度。(3)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疼痛与颈椎功能障碍情况,疼痛评估方法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总评分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度越强烈。颈椎功能障碍情况评估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总分50分,评分与功能障碍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右旋、左右屈、前屈及后伸活动度、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右旋、左右屈、前屈及后伸活动度、曲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s)

组别 左旋(°) 右旋(°) 左屈(°) 右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8) 55.35±7.38 68.15±6.76 57.35±7.54 69.73±7.20 31.05±3.06 39.84±4.42 31.25±3.02 40.71±4.23观察组(n=38) 55.29±7.32 73.78±7.20 57.33±7.50 74.50±8.72 31.27±3.12 43.25±4.54 31.17±3.06 44.69±3.82 t值 0.036 3.514 0.012 2.600 0.310 3.318 0.115 4.305 P值 0.972 0.001 0.991 0.011 0.757 0.001 0.909 0.000

表2(续)

2.3 两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比较[分,(±s)]

表3 两组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比较[分,(±s)]

组别 VAS评分N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8) 6.67±1.21 2.68±0.89 39.89±3.65 12.18±1.45观察组(n=38) 6.72±1.18 1.94±0.86 39.81±3.62 7.72±1.37 t值 0.182 3.686 0.096 13.782 P值 0.856 0.000 0.924 0.000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引发原因为双侧或单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者受压等,属于多发性临床综合征[3]。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学中被归入“项痹”“颈肩痛”范畴,中医在颈椎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及效果明显等特点[4]。

脊柱微调手法通过节段微调手法代替解剖复位手法,能够保证定位的准确性,同时还具有安全性高及可控性强等特点[5]。脊柱微调手法在进行颈椎病治疗时将着力点集中于脊椎上下关节突及棘突、横突等部位,治疗作用点更加精确,可通过对病灶部位椎体关节及附件进行小幅度被动运动的方式使神经根受到的压迫得到消除,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对正常关节造成的干扰,避免正常组织受损。此种治疗方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优势还表现在能够直接对病变关节发挥作用,有效纠正颈椎矢状面移位或失稳等现象,促进颈椎曲度及生理弧度恢复,可重新分配病变节段前后脊柱应力分布,推动颈椎静力平衡的建立,使异常颈椎序列得到调整,不会对其他正常节段的稳定性造成影响[6]。近年来,脊椎微调手法由于效果确切,在腰椎、颈椎等脊柱疾病及骨关节、肌肉、软组织等各种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均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针刀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及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7]。超微针刀为针刀的一种类型,以小针刀为基础发展而来,可对粘连组织进行松解,以轻切为主要刀法,具有刺入、分割及分离的功效,不但能够刺激穴位,还能够对深浅筋节、筋膜、浅在肌肉附着点与皮神经卡压部位进行松解,从而取得放松肌腱与肌肉的效果,可促进人体局部结构恢复正常[8]。除此之外,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消除或者减少局部炎性渗出,从而可有效改善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反应,显著减轻炎症物质刺激[9-10]。超微针刀集刀与针于一体,具有疗程短、疗效好、创伤小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应用价值较高[11-12]。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右旋、左右屈、前屈及后伸活动度、曲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VAS、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针刀疗法自生物力学规律出发,将西医刀与中医针相结合,两种疗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但能够对患者局部穴位产生刺激作用,还有助于促进经络气血疏通,除此之外,还可使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病变韧带及筋膜等进行切割、松解及剥离等,有助于促进颈椎病病理结构改善,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超微针刀联合治疗效果较单一治疗更加明显,联合应用两种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已经取得的研究结果,即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应用脊柱微调手法和针刀疗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一致[6,13-14]。

综上所述,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脊椎微调手法联合超微针刀能够使颈椎曲度与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有助于缓解疼痛及功能障碍,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根型针刀微调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效果探究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乐海乐器“微调轴”研发成功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我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应往何处去?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