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损伤与预防策略
——以福建省为例

2022-05-05林金标

体育科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足球运动韧带足球

林金标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足球运动集速度、力量、对抗与观赏性为一体,具有广泛的人群基础,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为实现中国足球的振兴,扩大足球人口,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完善足球梯队建设。同时,为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拼搏进取、团队协作的精神,2009年,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正式启动,校园足球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全国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

随着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现代足球比赛的速度、强度对球员技战术、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运动过程出现损伤情况也越来越频繁。足球运动是各类运动创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1],在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过程中,青少年缺乏运动损伤意识,技术动作相对不规范,不仅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还阻碍他们的足球技战术学习,进而影响训练效果。

本研究旨在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在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足球运动的同时,对青少年在足球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损伤的类型、造成损伤的原因做出分析,并探讨科学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的方法,及损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这对增强青少年足球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顺利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损伤情况

1.1 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的类型

从表1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足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类型有擦伤、拉伤、扭伤、挫伤、脱位、骨折等,以擦伤、拉伤、扭伤最为常见,强大的外力冲撞等还会造成骨折、休克、开放性损伤、内脏损伤等类型的运动伤害。统计可知,发生率最高的是皮肤擦伤,擦伤为皮肤外伤,多为轻度受伤,对学习生活、训练竞技的影响不大,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足球运动损伤是关节扭伤、挫伤、拉伤、脱位及骨折,这类损伤一般短期难以康复,严重的影响日常学习生活与训练。另外,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心智尚未成熟,足球运动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也需要引起广大教练员与家长的重视。

表1 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的类型

1.2 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的部位

从表2可以看出,踝关节、膝关节部位损伤比例最大,踝、膝关节是人体载荷最重的关节部位,足球运动过程中,跑动、跳跃、传球、射门等各种动作都运用到踝、膝关节。青少年处于身体生长的发育期,各骨骼增长以长度发育为主,四肢肌肉会以纵向发育为主,肌肉力量相对较为薄弱。青少年该生理期关节周边肌肉力量不足,在运动中又暴露出关键稳定性差的弱点,使得踝、膝关节成为青少年进行足球运动时最易产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人体韧带损伤排在首位的部位是踝关节韧带,踝关节几乎承受身体的全部重量,在急停、突然变相、落地缓冲时更要承受更大的力量,踝关节主要由韧带和肌腱固定,没有强有力的肌肉作为支撑,因此极易出现扭伤、挫伤。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数量较外侧副韧带多,因此踝关节的损伤以外侧韧带的损伤为主,如果不及时或不彻底的治疗,将造成踝关节反复扭伤,最终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表2 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的部位

1.2.1 踝、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膝关节韧带、关节囊韧带及半月板主要结构。侧副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滑膜炎、膝关节积水等是膝关节损伤主要形式。侧副韧带主要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在激烈的足球运动对抗中,运动员不断改变体位,做小腿外旋、外展、内转、内旋等技术动作幅度超出韧带所能承受范围时,便可能导致侧副韧带的损伤。当双方争球对脚、踢空,及被正面、侧面、背后使用过分力量铲球时,这容易造成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半月板主要发挥有缓冲震动、维持关节稳定等作用,当半月板受到过度的挤压,例如射门时突然发力伸小腿时,容易发生损伤。

1.2.2 小腿、大腿及腹股沟损伤

统计结果来看,下肢损伤比例达到32 %。青少年时期的肌肉水分含量较高,蛋白质与无机盐含量较低,肌肉收缩力量相对较差,在足球运动中小腿、大腿和腹股沟肌肉承担着巨大的运动负荷,特别是运动过程中的急停急起中用于肌肉的突发、高强度力量,使得肌肉不断收缩与拉伸,极易造成这一部位的肌肉运动损伤。在激烈的足球运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处于神经兴奋状态,常常无法察觉肌肉疲劳,而这样的疲劳状态更容易产生肌肉拉伤。当腿部肌肉力量不能满足运动过程的消耗时,或者运动之前没能进行充分热身时,腿、大腿及腹股沟的肌肉韧带便易拉伤、扭伤,尤其是在足球比赛中要维持长时间跑动与冲刺的股四头肌,是最易产生损伤的肌肉部位。

1.2.3 前臂损伤

前臂损伤在足球运动中主要以前臂尺骨、桡骨损伤居多。在足球运动对抗中,如发生争抢、碰撞、摔倒,人体前臂本能上做出保护性动作,产生强大冲击力,当前臂下侧尺骨直接受力支撑时,甚至导致尺骨骨折的危险。足球运动是一项全天候运动,比赛场地大,时间长,争夺激烈,猛烈的身体接触和凶狠的冲撞带来了较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除上述较为常见的受外力作用导致的损伤外,如果保护不当,这种对抗性冲撞还容易造成躯干肋骨骨折,关节脱臼、开放性创伤等部位损伤。

1.2.4 腰部损伤

腰部作为人体的中躯干部和下肢之间的“枢纽”,在日常生活及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足球运动是长时间大运动量类型运动,对抗性强,容易受到外力撞击,进而造成腰部损伤,主要是急性腰损伤、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当在足球运动中在肌肉力量不足、技术动作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腰部屈伸或扭转发力时容易突发急性腰损伤;当腰背部肌肉力量不足或者训练负荷安排不合理,局部负荷过大,会逐渐形成腰肌劳损,肌肉、筋膜等组织病变等原因也可能造成腰肌劳损。

2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

2.1 造成足球运动损伤的主观内因

2.1.1 教练员训练科学化程度欠缺,技术动作缺乏合理性

基层足球教练员相对匮乏,执教能力和水平欠缺,科学化训练程度不高,相关的运动生理和运动训练科学知识不够,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特征知识认知存在差距。教练员训练指导不到位,当运动员出现技术动作不正确时不能及时指导改正,不但不利运动员掌握足球技术,影响其身体运动技能,而且加大其伤病风险。我国足球运动员伤病统计表明青少年受伤比例最高,青少年不服输、争强好胜的个性心理特征,运用动作合理性缺乏,力量不足都是受伤的原因。[2]足球运动技术水平高低与足球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成正比关系,运动技术水平越高相对运动损伤发生率越低,反之亦然。足球项目技术动作复杂难以掌握,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不长,主要通过体育课学习足球运动技术动作,且体育课时间有限,极少通过专业足球训练课进行专业化学习,足球技术大多比较粗糙,加上课外活动往往自发形成,对足球技术概念认识模糊,更多是做表象模仿,在激烈的足球运动时,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解剖学和运动力学原理,极易产生运动损伤。

2.1.2 专项能力素质差

相比于其他运动项目,足球项目呈现出技术动作多、控球技巧性强的特点。很多技术动作需要在高强度、高速度的身体对抗下急停变向,甚至需要在身体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完成。人处在如此复杂多变的运动状态下,对足球专项能力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缺乏专项身体素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会表现出灵活性、柔韧性差,动作僵硬、不协调,无法控制身体平衡,尤其是在运球变向和传球动作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极易出现运动损伤。因此,良好的专项能力素质是青少年学习掌握足球技术的必要条件,对于防止或减少足球运动损伤发生有着特殊的意义。

2.1.3 准备活动不科学

训练和比赛前的热身准备活动是为了提高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肌肉、韧带等得以充分伸长,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保证运动效果并有效预防和减小运动损伤风险[3]。准备活动的不充分,动作不规范,活动内容单调,会造成身体各部分功能没有被动员起来,甚至还处于相对安静时的状态,肌肉温度不能达到训练或比赛的水平,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张性也不够,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的几率大。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过猛或速度过快,不仅在正式运动训练或比赛前就使身心产生疲劳,更容易在准备阶段就产生运动损伤。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大的部位以及间歇时间,都要与准备活动相结合,否则都会大大降低准备活动的效果。青少年在足球教学课表现兴奋,对准备活动重视不够,随意性强,过早投入教学比赛,极易造成损伤。

2.1.4 身体状态不佳

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常常在身体状体不佳情况下进行剧烈的足球对抗运动,也带来严重的运动损伤隐患。青少年在足球运动训练或比赛中,表现出受伤治疗不彻底不及时,出现重复损伤,造成习惯性损伤。青少年在空腹、缺乏睡眠情况下行耗能大的高负荷足球运动,常常出现头晕四肢乏力的现象,体能上达不到运动本身所需要的能量需求,产生运动损伤。

2.1.5 心理与思想意识因素

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足球运动过程中,容易情绪紧张,使得在运动中视野变窄,不易发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情况。青少年由于争强好胜的个性特征,一方面会把防守的成功率高危险性强的粗野动作当作自己的防守技术,另一方面为争取控球权创造进攻或进球机会,身体对抗侵犯对方,造成运动损伤。青少年对参与足球活动目的,除了求胜欲望外,对于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精神等认识较为模糊,满怀激情投入足球运动,遇到挫折容易引起心理波动,甚至情绪失控。

2.1.6 缺乏基本知识、技能和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青少年运动中表现出求胜心理强、盲目性大、犯规多的特点,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青少年在足球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容易忽视周围危险因素,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4]青少年缺乏运动损伤理论和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指导,不懂得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导致损伤发生。其外,教练员对运动项目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进行防范性的讲解示范,在队员训练中技术动作出现错误时没有及时纠正,导致比赛过程由于错误的技术动作出现时不能自我保护,产生运动损伤。

2.2 造成足球运动损伤的客观外因

2.2.1 犯规动作

犯规动作是足球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犯规次数越多,队员受伤几率越大。当比赛出现平局或单方面比分落后情况下,青少年学生心理波动大,容易产生急躁心理,犯规动作多。战术对抗和教学比赛是引起损伤的主要环节,主要是队员判断失误、急躁情绪、时机把握不好、急于求成所致。

2.2.2 激烈比赛对抗

足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都是在高强度的对抗中完成的,激烈对抗产生运动损伤几率大。例如:高速拼抢、急停、铲球,都易导致大腿与小腿的肌肉拉伤和断裂;快速变向使小腿突然扭转、内收或外展,容易引起膝关节、踝关节的韧带及骨损伤等。

2.2.3 场地因素

足球运动场地因素也是足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活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足球场地建设未能满足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场地普遍较差,场地凹凸不平、无草皮硬地、面积过小、杂石杂草加多等现象普遍存在。欠佳的足球场地条件,使青少年在在奔跑中完成技术动作或铲球时容易摔跤和扭脚,各种擦伤与扭伤极易发生。

2.2.4 气候因素

气温、风速、光线强弱、季节等因素也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青少年的运动状态受季节的影响较为明显: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日照时间长的气候条件下,学生容易发生中暑症状,进而容易引发运动损伤;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冬季,肌肉具有粘滞性特点,准备活动不充分就开始进行剧烈运动,也是青少年开展足球运动中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5]

3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3.1 科学合理地进行足球教学安排及教育手段的实施

根据足球运动特征规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及教育手段的实施是减少损伤的必要环节。学生有计划地加强专项身体训练,系统学习足球竞赛规则和足球理论知识,加强足球基础技术训练,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从而减少由于技术动作和犯规动作造成的损伤,对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全面提高专项身体素质,从单一式训练向综合式训练过渡,将身体素质训练与技术、战术、心理等内容有机结合,同步训练。教学中,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科学系统地进行有效训练,逐步提高训练量和强度,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足球基本功教学,加强足球基本功的学习,不盲目地进行教学比赛或以比赛代替教学。[6]

3.2 重视FIFA11+热身活动练习,以适应足球运动高强度对抗

研究表明,与常规训练前的热身活动相比,FIFA11+准备活动练习在改善足球运动员神经肌肉功能方面更具显著的优势,提高下肢发力生物力学特征和动态平衡能力,从而减少与运动损伤相关的功能性缺陷,对降低足球运动员损伤风险具有显著效果。[7]每次足球运动比赛或训练开始前,都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达到训练负荷的要求,以减少与避免运动过程中的损伤。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是准备活动的两种形式。一般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在全面身体准备提高自身的体能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热身准备,并对易损伤部位、身体薄弱部位,采取各种辅助手段进行针对性练习,可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应急能力。通过充分热身,青少年在运动过程得到科学的适应保护和帮助,能提高自信,并放松心情,发挥出正确的技术技能,防止运动损伤。特别是专项准备活动,充分活动身体的肌肉和关节是防止运动损伤的基础保障,准备活动结束与训练比赛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在1~4 min为宜。[8]

3.3 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

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是减少足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普及体育运动损伤知识和常见的正确预防知识,加强运动中预防损伤的观念,减少运动损伤给生理和心理带来的伤害。同时,通过广泛互动交流,增强运动损伤预防的意识,在教学和比赛中,要进行注意力、反应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的训练,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并提升自我保护技能。可以采用情景训练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培养其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熟练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和康复知识。

3.4 重视足球基本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重视并加强青少年足球基本知识的教育,特别是足球竞赛规则的宣讲与推广。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或比赛时,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防护意识,加强安全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禁训练中嬉戏逗闹,加强防范意识,培养青少年运动互相保护、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应加强比赛道德教育,教导青少年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队友,杜绝伤害性动作,防止足球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3.5 完善校园足球开展的各项硬件设施

建议学校从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需要出发,完善校园足球开展的各项硬件设施,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足球运动环境,特别是足球运动场,并加强对足球场地等硬件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在足球运动开展前,要仔细检查和清除运动场上的安全隐患。

3.6 避免气候因素引起的足球运动损伤

一般情况下,雷雨天气应避免进行室外足球教学与比赛。如果在雨天必须要开展校园足球比赛的情况下,学生在足球装备、场地、跑动、急停、对抗等方面都要有对策预防,避免鲁莽地、使用过分力量的动作与对手争抢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运动损伤。

3.7 加强与重视足球运动的医务监督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对足球课上和课后,校园足球比赛时和比赛后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并对学生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有身体状况不合适者,应注意调整休息,切勿在生病或过度疲劳状态下进行剧烈的足球运动活动。

4 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在发生足球运动损伤后,给予正确及时的损伤处理非常重要,足球运动过程中应该常备一般的损伤处理设备,如喷雾剂、碘酒、药用棉、碘酒等,具备处理简单损伤的能力。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一般遵循制动、冷敷、加压、抬高的原则。

制动原则。制动对于筋骨余肌肉损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就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静止状态。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也可以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内,如果过早的活动患部,可能会加重伤情,拖长恢复时间。

冷敷原则。冷敷在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中是效果最为明显的,它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也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减少流向患部的血流量,便于更快、更好的恢复。

加压原则。加压包扎适用于大多数急性损伤的情况,经常使用毛巾、海绵橡胶垫等来进行。它可以减轻患部周围的浮肿,促进渗入到组织内部体液的吸收。

抬高原则。抬高是把肢体提高到比心脏高的位置,起到减轻出血的目的。抬高可以减轻通向患部的血液以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回流,患部的肿胀和淤血也会因此得到相应的减轻。

5 结束语

足球运动需踝关节、膝关节等身体部位不断进行伸屈、内收、外展和旋转动作,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教练员训练科学化程度欠缺,技术动作缺乏合理性,专项素质能力差,不科学的准备活动,身体状态不佳是运动损伤的原因。增强足球基本知识、技能和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能有效改善足球运动损伤。科学合理地进行足球教学安排及教育手段的实施,重视FIFA11+热身活动练习,以适应足球运动高强度对抗,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重视足球基本知识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完善校园足球开展的各项硬件设施,避免气候因素引起的足球运动损伤,加强与重视足球运动的医务监督,是预防足球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一般遵循制动、冷敷、加压、抬高的原则。做好运动损伤的防范工作,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和比赛质量,才能使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足球运动韧带足球
高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激发幼儿足球运动兴趣的策略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铁岭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