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视域下湖湘名人故居的价值管窥

2021-12-04魏颖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王船山魏源湖湘

魏颖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 文化旅游与湖湘名人故居的开发

文化旅游简称文旅,指通过旅游体验各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追寻文化名人遗踪,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地方产业、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课题,其着眼点是经济,而文化则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31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不断攀升。深入挖掘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文化旅游一方面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振兴,影响当地群众和观光游客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

所谓文化自觉,按费孝通的解释,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403。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要求实事求是地认识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共同体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3]3。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通过旅游感知文化、品味文化,不仅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湖南是湘军的故乡,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产生过一大批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到曾国藩、左宗棠创立湘军、推崇洋务运动;从谭嗣同、唐才常献身维新变法,到黄兴、宋教仁在辛亥革命中引领风骚;从蔡锷高举护国讨袁的义旗到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走出湖南,奏响缔造新中国的凯歌……这些湖湘名人的故居蕴含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红色文化的基因,不仅是湖湘文化的实物坐标,而且是乡镇经济、文化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兴起,出现了文化旅游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镇名人故居,使名人故居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文化资本,从而增强地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当下乡村振兴的重点。

以毛泽东的故乡韶山为例,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建设了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园、滴水洞景区、韶峰景区,促进了交通运输、文化创意、乡村民宿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目前,毛主席像章、毛主席雕塑、毛主席画册、毛主席图书等文创产品,毛公酒、毛记麻花等地方特产,“梦回韶山”等文旅项目已发展为特色文化产业,成为韶山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譬如,距离毛泽东故居20分钟车程的银田镇银田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种植灵芝苗木、办研学基地、开农家乐、发展田园旅游经济,使曾经贫困的村民安居乐业,奔上了小康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韶山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高速公路和高铁四通八达,全国首个“国内—长沙—韶山”党史红色旅游线路“空铁联运”服务产品正式上线。当地政府部门将进一步依托毛泽东故居,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国际组织进行深度合作,凝聚海外传播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海外校友会、海外商会、学术交流会等平台作用,促进经贸文化一体化,积极推进湖湘文化“出海”。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旅游不单单需要创造物质文明,也同样需要创造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构成地域经济社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仍以韶山为例,在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优良传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地域精神风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韶山人民,并成为引领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内生创造力,使得来自五湖四海,去韶山学习、旅游、考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韶山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文明新风尚,这又进一步带动了韶山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充分开发湖湘名人故居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从而使文化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内生力量,带动地方经济、生态、交通运输各方面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富足与强大,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湖湘名人故居的精神价值

湖南人杰地灵,特别在近现代涌现了许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文化先贤、革命先烈、伟人前辈的故居在湖南星罗棋布,且主要分布在乡村、乡镇。这些名人遗迹往往以故宅、楹联、照片、器物等物质形式流传下来,许多故居附近还建造有纪念馆、文化园、风景区,对名人的精神、事迹进行更为具体的呈现和更为翔实的介绍,使得故居与湖湘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思想精神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故居成为湖湘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湖湘文化形成了以忧患意识和事功化人生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精神内涵”[4]275。从具体的表现来看,湖湘名人故居所承载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

考察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王船山(1619—1692)晚年隐居的湘西草堂(位于衡阳县曲兰镇),可以感受王船山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学术追求。王船山4岁发蒙,伴大哥王介之读书,7岁读完十三经,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清军入关阻断了王船山的科举之路,他从一位饱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转变为反清复明的斗士。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船山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失败后继续追寻南明朝廷,投奔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之职。后因弹劾王化澄等弄权乱国,王船山身陷囹圄,获救后,投奔桂林瞿式耜继续抗清。桂林陷没,瞿式耜殉难,为避清廷缉害,王船山过上了流亡生活。他辗转湘西、湘南,变姓名易衣冠为瑶人,借居于瑶人村寨、荒山古刹和山洞之中。永历政权灭亡后,反清复明的事业已非常渺茫,王船山选择在穷乡僻壤衡阳县石船山归隐,并在此修建了三间茅屋,名曰“湘西草堂”。今天的湘西草堂,仍保留了原初的建筑格局,其中堂挂有王船山的画像,画像两旁有一副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此联原为1669年冬王船山由败叶庐迁往观生居自题的堂联,表达了王船山希望通过重建与再造中华民族经典,将中国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使命感,以及作为一代遗民,在社稷倾覆之际的悲愤心理。王船山在湘西草堂默默耕耘了17年,直至逝世。

江山的改朝易代,虽然给王船山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摧残,但也使他走出书斋,广泛接触社会现实,以及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为他晚年在湘西草堂潜心治学,关注并思考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夯实了基础。王船山不仅以铮铮铁骨的民族气节光耀千古,更以其学术思想遗泽后世。他一生著作约100余种,400多卷,近千万字,学术研究遍及经、史、子、集各个领域。一直到今天,王船山依然是中国学术史上著作最多的学者之一。随着“船山学”研究的深入,船山思想正逐步走向世界。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船山学”研究者,“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越来越被世界文明之林所接受和认同。王船山晚年隐居的湘西草堂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中外游客,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旅游胜地。

(二)经世致用的担当精神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初年,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睁眼看世界”的最优秀代表之一魏源(1794—1857)的故居。魏源故居的两栋正房和左厢房均为平房,右厢房则为两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在右厢房的二楼,魏源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由于刻苦读书,魏源常常足不出户。魏源书斋中一块木牌上的文字记载了“狗不识主”的典故:魏源7岁入家塾读书,其勤奋刻苦远超一般弟子。他喜欢把自己关在书斋中闭门苦读,以至于偶一外出,竟引起家犬群嗥。

在魏源故居,悬挂有多副魏源亲自撰写的对联,诸如“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尽交天下士,长读古人书”“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等,还有清代文学家龚自珍为魏源题写的一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这些对联传达了魏源忧国忧民的胸襟抱负,以及为了运筹时政、经理世事而读书的思想。根据故居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可以获悉魏源生活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心如焚,产生了强烈的经世济民的思想,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纲领性命题“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代表作为《海国图志》,其主体部分是介绍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和人文状况。虽然魏源没有机会走出国门,但到过当时尚在侵略者手中的香港和澳门。在香港和澳门,魏源看到了与内地不同的人文习俗和政治经济情况,为他编纂《海国图志》增加了感性认识。魏源经世,主要靠其著述影响当时及后代的经世者。此外,在为官期间,魏源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的实事,诸如“改建书院,储卷籍,置义冢,设义学,整饬育婴堂、恤嫠会,传种牛痘,兴水利,培地脉”[5]96。无论是治学,还是勤政,魏源都展现了经世致用的担当精神,以及一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

(三)心忧天下的使命意识

在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保存有晚清民族英雄左宗棠(1812—1885)早年的故宅柳庄。根据柳庄景区的介绍,1843年,左宗棠用主持教学所得的积蓄在湘阴柳家冲置田70亩、山地80亩,并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占地4亩多、有48间房屋的砖木结构庭院。由于左宗棠挚爱柳树的不折品格,其在住宅周边栽种了许多柳树,并将此庭院起名为“柳庄”。

朴存阁为左宗棠在柳庄的居室,进门有一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说的是一种身处逆境而不挫其志的自强不息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说的是胸有丘壑、借鉴古人,且能博古通今、经世致用。此联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格局,可以说是左宗棠一生修身励志的座右铭——他早年科举并非一帆风顺,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后,便绝意科举,开始广收博取,将自己的兴趣放在农田、水利、地理等务实学问方面,经过多年刻苦自学,年逾不惑方踏上仕途,41岁出山任事,50岁担任浙江巡抚,54岁筹办福州船政局、创办马尾造船厂,68岁抬棺出征,71岁自请赴福建督师、抗击法寇……凭借过人的天资禀赋,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以及“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积累,又遭逢崛起的机遇,左宗棠不仅在晚清时期成就了千秋功业,也成为身处逆境百折不挠,凭借真才实学立身扬名的典范。柳庄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柳庄越来越成为人们来湖南观光旅游的必选之地。

(四)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伟大的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1877—1968)先生的故居位于长沙县五美乡(今江背镇)特立村观音塘。参观故居时,可以了解徐特立教育救国、孜孜不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徐特立出生于五美乡荷叶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岁开始从事教育行业,在五美乡小塘湾开设蒙馆,20岁制订和执行“十年破产读书”计划,28岁创办梨江高小和五美初小。此外,徐特立还创办了私立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担任过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的校长,在周南、长郡、明德、修业等学校都授过课,被称为长沙教育界的“长沙王”。

在徐特立故居,至今仍保留左右两间教室,简单朴素的课桌、板凳、讲台、黑板,还原了100多年前徐特立在家乡捐居办学的场景——1915年,徐特立用自己在长沙教书所得的部分薪金对自家老屋加以改建,将其作为五美高级小学校舍,另外还扩建了两间教室。徐特立故居还以文字介绍和图片的形式呈现了不少关于徐特立的感人事迹:1927年5月,反动军阀何键在湖南策动了“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镇压工农运动,在投机分子相继投敌的情况下,徐特立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徐特立以57岁高龄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党和红军队伍中年龄最长,以超人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的楷模;1936年,59岁的徐特立在陕北保安推行新文字,领导广大群众扫除文盲;徐特立60岁生日时,毛泽东在祝寿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至今,在徐特立故居的门楣上还悬挂有一块红色的匾额“坚强的老战士”,这是毛泽东为徐特立七十寿辰的题词,概括了徐特立立志教育救国,并为这个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另外,宁乡有刘少奇故居,浏阳有谭嗣同故居,湘阴有郭嵩焘故居,邵阳有蔡锷故居,娄底有曾国藩故居和蔡和森、蔡畅故居,怀化有向警予故居……这些湖湘名人故居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其共性表现为作为湖湘名人思想精神的物质载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文历史知识教育的基地;同时,由于湖湘名人各自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使得其故居所传达的价值观又各有所侧重。深度挖掘并生动展现湖湘名人故居的精神价值,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效途径。

三 湖湘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名人故居复原了革命先驱、文化精英当年生活的场景,陈列了反映名人生平思想的文物、历史图片,不仅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让游客受到崇高精神的感召,而且是乡镇经济赖以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能为当地的文化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振兴既要把名人故居作为“一种促进乡村发展活力释放的资源要素,建立起文化与地理环境、经济产业、制度政策之间的衔接,又要回归‘人是目的’而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原点”[6]。将名人故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商贸服务、交通电信等相关事(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带动城乡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是当下许多乡镇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接下来笔者主要以宁乡花明楼镇为例,阐释其发挥刘少奇故居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点带面,带动花明楼镇包括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贸易等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乡镇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欣欣向荣。

(一)名人故居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宁乡花明楼镇是刘少奇同志的故乡,先后获得了“中国文明镇”“中国环境优美乡镇”“湖南省最具发展潜力乡镇”等荣誉称号。随着国家红色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花明楼镇着力打造花明楼景区,提炼花明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花明楼景区以刘少奇故居与刘少奇纪念馆为主体,建设有刘少奇故里门楼广场、刘少奇铜像广场、刘少奇文物馆、炭子冲民俗文化村、花明园、花明楼、刘少奇坐过的飞机、万德鼎、九龙柱、修养亭、怀念亭、一叶湖等景观。

刘少奇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系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由正屋、偏厦、外坪、内院等组成,屋顶大部分为小青瓦,小部分为茅草,墙面是和了糠壳的黄泥墙,屋前有池塘,屋后为山峦。故居的房屋大大小小共计二十一间半,其中包括刘少奇的卧室、书房,刘少奇父母、兄长的卧室,还有堂屋、酒房、农具室、烤火房、碓房、厨房、饭堂、牛栏屋、猪栏屋等,再现了20世纪初江南农家民宅的典型风貌,以及刘少奇在这里读书、生活、召开小型会议的场景。1961年,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回乡调查农村情况,在故居住了一个星期,走访了当地的许多农民及农村基层干部,看到不少农民住房拥挤,决定将旧居房屋及锅灶桌凳全部分给农民。“文化大革命”时期,故居横遭破坏,文物失散。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故居按照原样进行了修复,在正门悬挂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的匾额,在故居里陈列刘少奇家用过的木屐、油伞、斗笠、农具等实物器具,以及相关历史图片数百张。

刘少奇故居附近建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完整地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刘少奇纪念馆,其以刘少奇生平为主线,采用生平加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刘少奇光辉而伟大的一生。故居附近还修建了修养亭,修养亭得名于刘少奇的光辉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其内陈列有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手迹,历代名家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认识,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评价,以供游客参观、学习、瞻仰。

(二)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有机交融

刘少奇故居及纪念馆目前是全国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革命纪念地和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名人故居文化软实力的优势,花明楼景区在刘少奇故居附近建立了富有湖南典型农家特征的炭子冲民俗文化村和彰显湖湘文化底蕴的花明楼,使人文风情和当地环境有机结合,促进了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相互交融、融汇共进。

炭子冲民俗文化村以反映湖南农村生产、生活习俗为主题,营造一种典型的20世纪初湖南农村生产、生活场景,有织布房、农具房、煮酒房,陈列有极富地方特色的织布机、农具和各式生活用品。民俗文化村还有现做现卖的刘家老酒、刘家米糕、萝卜糖、砂仁糕、冰姜、刀豆花、紫苏梅,游客在参观农耕时代小型作坊的同时也能购买和品尝各式各样的宁乡土特产。

花明楼则以湖湘文化陈列为主题。第一层陈列有《花明楼记》,张挂有诸多名家撰写的楹联,以及配有古诗与山水图的“宁乡十景”(玉潭环秀、大沩凌云、香山钟韵、飞凤朝阳、汤泉沸玉、石柱书声、天马翔空、狮顾岚光、楼台晓色、灵峰夜月)的景观介绍;第二层陈列有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复制品;第三、四层为湖湘文化名人陈列,有对屈原、贾谊、周敦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等人的简介,与岳麓书院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构成了互文回响;第五层是青年刘少奇的雕塑。

通过策划展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大力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花明楼风景区为观光者提供了一个集旅游观光、参观学习、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交往空间,让游客在浓郁的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氛围中体验伟人成长的人文环境,与伟人对话,从而获得心灵升华。

(三)文化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融汇共进

虽然以刘少奇故居及纪念馆为中心的花明楼景区在红色文化旅游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作为单一的旅游景点,难以形成集约型品牌,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依托刘少奇故居,围绕花明楼景区,相关部门正在开发、建设芙蓉寨、双狮岭文化园、楚文化遗址大夫堂、道林古镇等景区项目,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和品牌,努力创建文化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另外,花明楼镇的居民不仅可以依靠餐饮、农副产品、文创手工等各种项目创收,而且在耳濡目染红色文化的同时也与来自各地的游客交流、接触,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文化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刘少奇故居距离韶山毛泽东故居仅37千米,距离乌石彭德怀故居也不过55千米,这三位伟人的故居构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伟人故里红三角”,便于建立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市场互动、互利共赢的共同体: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主打产品,注重讲好伟人故事,诠释伟人精神,对参观游览者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精神陶冶;以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作为补充产品,在传播革命优良传统的同时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强花明楼镇、乌石镇、韶山的整体财力,这反过来又有利于实现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湖南,除了在宁乡依托刘少奇故居建立花明楼景区之外,还在汨罗依托屈子祠建立了屈子文化园,在永州依托柳子庙建立了零陵古城,在韶山依托毛泽东故居建立了韶山风景区,在乌石依托彭德怀故居建立了乌石峰村三十六坊……这些依托名人故居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互惠互利,由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

综上所述,名人故居不仅是名人思想、精神的物质载体,而且是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资源。湖湘杰出历史人物所表现的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经世致用的担当精神、心忧天下的使命意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并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生性精神动力。深度挖掘湖湘名人故居资源,将故居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并依托故居规划有着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乡镇形象,使名人故居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红色文化与湖湘文化、生态文化有机交融,文化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融汇共进,不失为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王船山魏源湖湘
我是湖湘儿女
王船山待友
王船山诗歌中生死观的研究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船山对朱子、阳明“格物致知”二元对立模式之批判性圆融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船山《春秋》解经学探微
漫画
源可寻而濯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