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论析

2021-12-04陈爱香舒俊

长沙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立德师德伦理

陈爱香,舒俊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旨在充分聚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要求教师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师德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前提与保证,更是对新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具备高标师德的回应。2018年,教育部相继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目前,我国高校39岁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约占高校教师总数的50.68%[3],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但其自身道德发展的未完成性和德育认知与实践的欠缺,使其师德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标师德尚有差距,制约了立德树人的效果。为此,研究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时代价值、科学内容和实践路径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立德树人为视域探析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持续向高标师德迈进,最大限度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忠诚接班人。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我们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培养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师德培养是立德树人的前提与基础。德育为先决定了立德必先立师德,树人要师者先为人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师德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推动学生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保证。另一方面,师德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师德培养能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知识和能力,引领他们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识到立德树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德育实践中为学生把方向、立榜样、觅方法,竭力培养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大德的时代新人,因此,立德树人离不开师德培养。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有利于推动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

高校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旨在聚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大合力,即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现实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却存在狭隘的“本位主义”思想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轻视德育工作,只教书,不育人,没有在学科、课程、教学等资源中充分挖掘德育的意识与能量。高校在全员育人方面虽然已达成共识,但缺乏实际、有力、系统的措施和办法以及全员育人的氛围[4]。高校要实现全员合力育人,就必须加强各岗位教师(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各部门的教师等)的师德培养,促使其拥有过硬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德育意识、高超的德育能力,并确保其在德育目标上彼此认同、在德育行动上步调一致,从而推动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是化解立德树人困境的抓手

在当前教育生态转变、师生关系转型、学情复杂多变、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最敏感、思想文化交流最激烈、社会思潮交汇最活跃、多元文化交锋最集中的地方,学术争鸣探索与意识形态斗争容易互渗,普通社会问题与复杂政治问题容易交织,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渗透和影响,给高校立德树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背景下,部分青年教师易被失实的非主流舆论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主权意识淡薄,爱国情感减弱,工作与生活中倾向于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缺乏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5],如对课堂教学之外应如何育好人、服务人的问题思考不多、投入不够。可见,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困境是双重的,要求高标化、环境复杂化、过程阻力多与高校青年教师的德育意识薄弱形成了反差。高校只有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育人能力,才能有效化解高校立德树人的困境。

二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科学内容

师德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师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求高校青年教师担当起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等社会角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1],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依据新时代师德取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内容主要包括过硬的政治素养、良好的专业伦理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一)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过硬的政治素养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旨在服务于当前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之才[6]。过硬的政治素养正是教师落实立大德之才的根本保证。一个具备过硬政治素养的教师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奉为自己的忠诚信仰,时刻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信心;能够冷静地辨别各种错误思潮,自觉与党中央的政治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对党忠诚,并在教学活动中时刻维护国家形象;始终坚持国家、民族和人民至上的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过硬的政治素养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理想和行动方向,更是师德的核心与风向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把为他人做奉献视为自己最高心愿的教师,才是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芒。”[7]176因此,过硬的政治素养是高校青年教师崇高师德的应有之义,确保了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应有的高度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良好的专业伦理素养

专业伦理素养是对传统师德范畴的拓展与价值超越,包含专业伦理精神、专业伦理知识和专业伦理能力。专业伦理精神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构伦理关系和处理伦理事务,落实以德立身;专业伦理知识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和获得伦理智慧,推动教师深层思考如何开展教育,落实以德立学;专业伦理能力有助于教师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冲突时,能够在自身伦理精神的指引下,综合运用专业伦理知识,不断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落实以德施教[8]。由此可见,良好的专业伦理素养推动师德建设向专业领域延伸,是“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2]的具体措施。具有良好专业伦理素养的教师才会拥有强烈的教学责任意识,吸收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成果,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在创新中教学,在教学中创新,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因此,专业伦理素养应成为师德培养的科学内容。

(三)提升高校青年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道德学习的最鲜活教材与参考。“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切——观点、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爱好等等的形成,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汇合。社会上各种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真理和观点,都会在教师身上反映出来。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将通过教师的个人世界反映在学生身上,并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7]176立德树人视域下将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重要内容,旨在促使高校青年教师运用自身的道德品质开展德育。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导和服务学生时,要让其切实感受到一种情感、温度以及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进而激发其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高尚的人格魅力要求高校青年教师把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用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触动学生心灵,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9]。

三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实践路径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但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师德培养不是以最低道德要求指向师德,而是要求青年教师具备新时代高标师德要求的素养,引领学生成长为具备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之大德的时代新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一是青年教师以道德作为教育最高使命的意识与责任待加强。在学历、论文、职称不断上升为高校衡量人才和考评的关键因素的背景下,很多青年教师未认识到所有课程与岗位都承担着培养具备社会主义大德之才的重任。二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边缘化突出[10],高校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德育的现象。为此,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应以此问题为导向,探索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落实理论学习常态化,提升师德高度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1]153高校青年教师崇高的师德亦离不开常规理论学习的渗透。理论学习常态化,既需要明确高校青年教师应掌握哪些理论学习内容以提高师德素养,又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学习有效融入高校青年教师各级各类教育学习培训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与方式方法。一方面,就理论学习内容而言,高校青年教师除了学习最新的高校师德规范与要求,以守住师德底线外,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透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以及加强专业伦理教育,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重视学生作为专业人才而产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职业伦理意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常态化除了将理论学习融入青年教师各类学习培训外,最佳方式是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定期开展党史、国情、形势与政策知识宣讲、集体备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不断由底线向顶点迈进。

(二)促进培养机制健全化,突显师德地位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要构建师德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的制度机制,突出顶层设计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引导教育与考核评价相结合。首先,高校要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专门机构,配备专业的德育工作人员,明确师德培养的主体及其职责,确保师德培养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如制定合理的师德奖惩措施,构建师德培养的资源平台,打造道德激励、分享与展示的视窗等。其次,高校要重视综合考核,客观评价师德。师德考核要结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实况,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群体青年教师(如青年辅导员、专业课青年教师和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考核标准,加大师德考核的比重,扩大师德考核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覆盖面,将师德评价主体拓展为学校、学院、学生和同辈,从教学、科研、学生辅导等方面开拓师德评价视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交流、课堂听课、日常表现等丰富的师德评价形式,客观评价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再次,高校要规范青年教师在课堂内外的德行,如关注学情、尊重学生、敬畏课堂、榜样示范等;同时,要畅通师德监管渠道,严查不良师德事件,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形成正确的师德风向。

(三)推动环境氛围优质化,扩大师德影响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2]172-173优良的校园环境可以引导高校青年教师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一要加强校史、校训的宣传与教育。校训是高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校史是高校自身建校过程中独有的优良传统文化,如西安交大弘扬与传承“西迁精神”,将校史、校训宣传教育融入青年教师培训与教育、学校重大节日中,让校史、校训所涵盖的师德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师德培养的内在动力。二要强化榜样示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高的师德亦需要榜样的引领与示范。高校要倡导青年教师向卫兴华、高铭暄、钟扬等时代楷模学习,更要发现和宣传校内一线教师中的先进代表和典型,真正让教书育人典型立起来、亮起来、学起来。三要优化人际氛围,促进优良德行的养成。人的本质属性为社会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于培育高校青年教师崇高的德行。为优化高校人际氛围,高校应坚持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重视青年教师人文关怀,主动关照新进青年教师,了解青年教师的诉求与困难,倡导各个岗位要以热情友善的态度开展工作与服务,让青年教师感受德行力量,激发他们加强自我德行修养。

(四)引导教师涵养高尚品格,促进师德养成

高校青年教师是师德培养的主体。为提升师德水平,高校青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以德立身。高校青年教师要自主、自觉学习师德理论,了解新时代提出的最高道德水准、最低的道德规范以及最新的道德要求等,特别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吸取师德精髓以涵养自身德行素养,践行立德树人重任。第二,注重以德育德。高校青年教师要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做师德表率,明确自己作为校园的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引领学生向上向善的示范榜样,因此,要将人性的求真、向善、崇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在实践中育有大德之才。第三,注重师德实践反思。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一步就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评价和自我改造[13]31。高校青年教师开展师德反思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反思的内容应涵盖教学、科研与日常生活等领域,既重视群体生活中的德行,又反思个体独处时对道德规范与要求的遵守。唯有如此,高校青年教师才能持续养成与时俱进的崇高师德。

猜你喜欢

立德师德伦理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致良知与师德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