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规律研究

2021-12-03

关键词:特色理论制度

丁 义 浩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1]。作为制度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集中体现为对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自觉认同、充分肯定和坚决拥护。深化对制度自信的认识和研究,要立足于“四个自信”整体逻辑,充分把握道路自信为根本、理论自信为引领、制度自信为保障、文化自信为支撑的辩证统一关系,回归到制度本身,从关涉制度自信的基础前提、价值主线、动力支撑、关键环节以及核心保障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而为增强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进一步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更好转化提供重要理论指引。

一、基础前提: 在制度理论和制度实践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是在遵循“制度理论—制度实践—制度理论”的规律性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和借鉴世界优秀制度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充分考量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并且因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制度实践上展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用性。在制度实践中,这一理论体系是确保总体目标实现的理论支撑,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丰富和逐渐完善,才能逐渐成熟并日趋定型,进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坚定的制度自信底色和精神力量充分激发制度实践的内生动力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1. 基于制度实践探索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创新

社会制度的确立既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原因,同时也受到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底气很大程度是源于制度理论的创新,这一创新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实现“中国之治”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探索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务实管用、富有创造性的制度理论成果,才能够推动中国这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快速进步和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在政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逐渐形成了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在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党依法治国及依法执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保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发展先进文化,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始终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摆在社会发展的首位,提出社会主义要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提出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推进社会治理与改善保障民生相结合,搭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繁荣。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构建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进行保护和治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总之,只有面向制度实践,深入分析制度理论创新的演进发展脉络和科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把握制度自信内在规律的理论基础。

2. 基于制度理论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探索

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持续创新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制度新境界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指引,体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的深刻警醒以及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不断提升和总结”[3]。这种制度的实践探索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虽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来,但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进行的制度建设历程依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实践,构成制度自信的根本来源。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持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迎来了空前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就是对以往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打破了“计划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等于资本主义”的认知误区[4]。邓小平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对于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而言,要想成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有益成果。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有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建设构想。邓小平则更为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必须作为市场经济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这一理论提出开始逐渐走向新的发展征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练中逐渐熟悉并掌握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日渐完善、更趋定型,逐渐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方方面面的各项制度体系。为此,我们需要在基于理论的制度实践和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制度自信“螺旋式”发展,“使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跃迁到更高的逻辑层次,并在更高的逻辑层次上促成制度理论与制度实践相统一”[6],从而全面把握制度自信的本质内涵和实践逻辑。

二、价值主线:在把人民中心作为制度制定、执行和评价重要标准中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底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坚定制度自信价值定位的主基调。历史和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的,也是在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中不断走向完善和进步的。“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有自己的坚守和定力,自觉选择站在人民的一边,始终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7]正是基于党和国家对制度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制度体系的科学设计,并被广大的制度执行者和全体人民的肯定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逐渐确立下来。为此,需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在一以贯之地把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的程度作为评判制度制定、执行以及评价的重要标准中坚定制度自信。

1.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环节是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8]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它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所以从政党属性和政党追求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必然遵循。与此同时,从现实生活来看,一个制度的好坏都是从治理效能和人民的拥护程度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一项制度从设计到落实,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效用,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对制度优势的信心和认同。

2. 把人民对制度的认同贯彻到制度执行全过程

从制度执行环节来看,制度执行者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落实落细。“制度执行力是执行主体将制度落实于国家治理实践的能力和效力展现,它体现了制度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要求,是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桥梁与动力。”[9]一项制度从设计到落地必然要经过制度执行者的认知和评价,数量众多的制度执行者才是真正了解地方治理和基层治理现状的代言人,倘若一项不能够被执行者所理解、接受和认可的制度被强制确定下来,只能够造成制度执行与制度设想的偏差。所以,一项制度的确立不仅仅是从制度设计到制度落实与评价反馈的过程,而且必然要经历制度执行者对制度从理解运用到支持拥护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就是对这一规律的切实遵循,我们党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始终将政策公开和政策解读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一环,只有保证让制度执行者充分理解和认识到一项制度的根本目的和执行收益,才能够让制度执行者更有理由、更有信心将制度不折不扣地贯彻和执行下去,才能最终将制度执行的优势转化为坚定制度自信的强大力量。

3. 把人民拥护作为制度评价的重要检验手段

从制度参与和制度评价层面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一项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是起着参与、监督和评价等多方面作用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10]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和支持程度是评判制度自信的重要标准,一项好的制度必须最大程度地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在国家运转和社会治理过程中产生最大效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设计环节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使得各项制度安排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在制度评价环节同样也将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拥不拥护、认不认可作为评价制度的重要标准,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了以群众参与和群众评价为标准的制度评价体系。正是在制度设计、制度落实和制度评价全过程中将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线贯穿始终,我们的制度才能够在历史的洗礼和人民的检验下更趋成熟、更趋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利益。

三、动力支撑: 在制度建设的科学理论总结和实践检验深化中提升制度自信

制度从理论设想走向制度安排必然要经历实践的一步步检验和论证,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论证和肯定的制度设计才能被逐渐确立为一项长期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制度实践中保证制度的科学性的,这种实践确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在制度实践中不断总结制度建设的经验并提炼出关于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是通过制度建设理论的确立不断推进制度实践的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关于制度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种在制度建设中不断进行科学理论总结并通过实践检验和深化确保制度科学性的过程,为增强制度认同、提升制度自信准备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1. 在制度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提炼理论

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是依托实践而不断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筑基过程,这一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筑牢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使得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能够平稳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渐稳固,实践中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愈发凸显,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标志,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经验认识更加深刻,这也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更深入的实践与探索,逐渐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要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1]。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审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新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抓住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93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并且通过“依规治党”这一制度安排,实现了党内法规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明确定位,“突出党内法治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党内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三条法治战线关联”[13]。

2. 在制度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深化实践

实践的成长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它的确立并不表示它已经定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壮大的,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且能够从制度建设层面为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要从根本上化解长期以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增强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作为着眼点,从制度层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在建设中不发生根本性失误和颠覆性扭转。

坚持制度自信要认识到制度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我们在这一实践基础上成功地总结出来一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体系。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半程,必须“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4]。所以,在实践中检验制度建设理论、深化制度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内在规律的应有之义。

四、关键环节: 在实现制度目标感性认知和制度观念理性认同中强化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内在规律既体现在制度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体现在它的形成过程当中,一方面立足于通过宣传解读实现对制度目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立足于卓有成效的制度绩效强化对制度观念与优势的认同,从而为在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的融会贯通中坚定制度自信提供有利条件。从这一层面来理解,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既是基于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基于意识形态领域认同的必然产物,它遵循了人类认识深化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牢牢地扎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域。

1. 基于宣传的制度目标理解

一项政策举措和制度设计的落实仅仅从总体目标上作出解读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只有把制度设计的现实目标和制度安排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并向制度执行者和制度参与者作出理论阐释和目标解读,才能推动制度安排在社会意识层面的广泛接受和理解。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政策的宣传和制度的解读。毛泽东指出:“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个运动,每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15]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安排,只有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可,才能转变为变革现存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才能在制度执行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注重制度目标的公开,注重对制度安排及落实举措的解读。通过主动向人民群众进行制度解读和制度宣传,让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目标深入人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形成社会共识,从而让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制度执行的支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就在于它遵循了制度从形成到落实的内在规律,坚持将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制度解读和制度理解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推进对制度目标的充分理解,从感性层面加深对制度结构体系和价值内容的认知,为实现制度自信提供良好的转化基础。

2. 基于实践的制度观念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16]。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日渐面临“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17]。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最大限度解放思想,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汇聚全社会的力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制度观念认同而形成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和理解更加深刻的基础上,只有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关键问题上才能取得制度建设的新飞跃。这种变革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推动制度变革显然是愈发困难的。只有通过制度目标认同和制度观念共识才能够激发人们推动改革、执行制度的原动力,而通过目标理解形成制度观念上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完善的重要规律和有效手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建设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12]93。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打好持久战,做到前后呼应、衔接配套,凝聚最大程度上的共识。

五、核心保障: 在促进制度执行效果的最优化呈现中实现制度自信

从制度执行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形成的内在规律,可以发现将制度执行效果摆在首位是它的重要特点。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基础作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潜在的矛盾和风险依旧突出,要想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就必须要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18],必须重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准施策、纵深推进,实现制度执行的组织协调、保障协调,促进制度执行效果的最优化呈现,进而为制度自信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1.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制度执行的组织协调

评判制度是否可行、运行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其能不能取得实绩,能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让百姓满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是以“高位推动”为基本特点的,通过顶层设计对制度执行各方面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最高程度发挥制度本身的优势,保证制度效能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2]93通过“高位推动”,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制度目标和制度安排、制度执行和制度效果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有助于实现建设举措自上而下全方面覆盖实施、全链条紧密衔接、全方位贯彻落实。

改革越是深入推进,越要注重全方位协同。遵循“高位推动”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加强宏观性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目标管理中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加强制度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19]正是立足于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推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在实践中实现自上而下的贯彻和协调,朝着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发力,从而实现制度理论和制度体系的深化发展,实现制度执行效果的最优化呈现,使制度自信成为人们的坚定信念。

2. 立足外部建设促进制度执行的保障协调

制度安排和制度举措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制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依赖于制度执行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作为制度执行的有力保障。首先是立足于党的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前提条件,通过不断增强执政主体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实现制度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严格执政主体的制度执行行为。其次是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以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攻坚战,要想取得这场制度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必须培育良好的制度文化,重视制度的设计安排和执行的真正效果,将制度建设的强大合力有效凝聚并成功释放。

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成熟,以及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政策上的灵活性与包容性;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和成熟,是党对于法治建设的认知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保障,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法治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也成为推动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来源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有赖于党和国家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条件,我们的制度建设实践深刻体现了我们对于外部环境建设的重视,故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具体实践中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充分展现出制度的显著优势,凸显出制度自信的深层力量。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制度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