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己体验,让“法”走进儿童内心

2021-12-02邓红燕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宪法叶子案例

◎邓红燕

法治专册重在普及宪法常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从而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1]。显然,如何搭建“法”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法治生活体验中感悟“法”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朱熹竭力提倡教育之道在于“切己体察”,即教育必须让学生“事事都用你自己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2]。这启示教学要通过多种策略,唤醒、丰富、提升学生的法治生活经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切己体验,促进其展开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一、以故事叙说唤醒沉睡经验,引发法治生活“回顾”

小学生对诸多事物的已有经验,有的处于活跃状态,有的则处于沉睡状态。其中,“沉睡状态的经验自是学习活动首先要唤醒的对象,即将学生处在意识之外的经验唤醒,使其在意识之内,成为学习活动加工、整理的对象。”[3]对于法律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学生通常置身其中而不自知,从而成为沉睡的经验。因此,教学必须实现“唤醒”,引发学生对法治生活有意识的“回顾”,而讲故事无疑是深受儿童欢迎的方式。

以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为例,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宪法是根本法,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初步培养宪法意识。生活中,宪法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六年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不多,对宪法的感知更有限。因此,宪法与自身生活的联系就是学生处于沉睡状态的生活经验,有待唤醒。于是,教师借助“学习强国”“法纪”专栏的“宪法微电影”之李正清与宪法的故事,让孩子走近宪法。

故事梗概:从李正清出生起,宪法就一直默默守护着他,在不同的年龄段,他的生活都和宪法密切相关。到了入学年龄,他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人后有选举权;成家后婚姻和家庭受宪法保护;父母退休后的生活在宪法的保护下也有保障。宪法简直就是一部公民的保护法。看完视频故事,教师和学生一起具体回顾,李叔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和宪法有哪些关联。

这一微电影故事主线清晰、节奏明快,用普通人李正清的生活经历生动展现了每一个人与宪法的关系。学生深受启发,自然联想到自身的生活。教师趁势请学生分享“宪法与我们的生活”调查成果,讲述“我身边的人与宪法的故事”。学生自然有话可说,如“我妈妈在工厂上班,宪法规定她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节假日也有休息的权利,如果节假日加班会有三倍加班工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国家要给他们发养老保险金,每个月有两千多元,这是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保障。”……

故事的铺陈与联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宪法就在自己身边,真切感受到宪法对自身生活的意义,由此唤醒了学生对宪法与自身生活的回顾与思考。学生自然感知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受宪法保护的,宪法就像空气一样守护着我们。

二、以自主调查深化经验理解,激活法治“问题”探究

有价值的体验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身探究。“学习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脑袋里,而应是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4]“法治教育专册教学必须从教转向学,基于学生的法治生活‘问题’展开教学。”[5]六年级学生已有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意识,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思考其与法律的关系,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不断深化对法治生活经验的理解,从而获得有意义的体验。

例如,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内容主要关涉义务教育法等未成年人相关法律。其中,2021年6月开始施行的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是基于目前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沉迷、校园欺凌等而作出的改进,本身就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于是,教师以此设置课前调查,引导学生通过采访家人朋友、社区工作人员,以及搜集社会新闻事件、学习法治专栏节目等途径,了解相关社会问题。

学生通过调查和结果梳理,发现了不少问题,如: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问题、时有发生的校园欺凌现象等。那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哪些变化?它有没有解决自己关注的这些现实问题呢?由此,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他们联系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焦点,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例如,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小组从“家庭保护”相关条例,“规定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找到了解决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的解决办法,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细致入微。关注沉迷网络问题的小组发现,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感慨限定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时间这一规定太好了,再加上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电子身份认证,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身边真实问题的探究激发了学生对法律与生活关系的深入思考,他们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走进生活,尝试从法律条文中寻求解决办法。这一过程必将深化学生对法治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深切感受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

三、以真实案例丰富经验反思,提高法治生活能力

适宜的法治案例能够架起“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触摸并感受法律的温度,引发对法治生活的探究兴趣。我们在法治专册教学中,可借助真实的法治案例引领学生通过案例剖析,“经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展开理性思考与反思,从而学会用法治思维看待和思考生活问题,提高法治生活能力。

例如,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作为法治专册的“收官”,重在引导学生将视野从未成年人扩展至一般公民,强化尊法守法的意识,并学会用好法律、维护权利。教学应重视法律的实际应用,着力培育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法治生活能力。教材涉及校园欺凌、性侵害等敏感问题,由于此类问题比较隐蔽,学生往往认识不足,更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未成年人被侵害的真实案例。事件梗概:一天,六年级小叶子趴在教室桌面午睡,管食堂的刘义祥老师来叫她帮忙数饭票。刘老师将她带到了食堂隔壁的一间办公室,刚一走进屋,他就将房门关上了。小叶子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出于对老师的敬畏便没出声。之后,刘老师给她一叠饭票让她数,她才数了几张,一只巨大的手从旁边伸过来在她身上一阵乱摸,小叶子因为害怕,仍然选择默不作声。见小叶子不反抗,刘义祥便朝小叶子猛扑上去,就这样小叶子遭到了强暴。就此案例,教师和学生一起展开思考和讨论:这件对小叶子造成巨大伤害的事件可以避免吗?

同是未成年人,小叶子的经历让学生深受触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发现,这一案例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果小叶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果断采取有效行动,是可以避免案件发生的。第一个时间点是刘义祥叫小叶子去帮忙,小叶子如果有防范意识,多想一想,他为什么叫我?他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可以找个理由拒绝去帮忙,或者叫上其他同学一起去。第二个时间点是刘义祥一关门,小叶子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马上想办法离开。第三个时间点是刘义祥在她身上乱摸,这是很明显的性侵行为了,小叶子应该想办法呼救、脱身。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教材活动园提供的案例“机智自救的梁小惠”,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总结自救的方法。借助案例分析和反思,学生了解了性侵害发生的过程,提升了如何避免遭受侵害的认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并掌握正确的维权观念和手段,提高法治生活能力。

四、以现场连线深化经验体悟,强化法治意识养成

故事叙说、自主调查、法治案例剖析等方式,重在沟通“法”与学生生活,以儿童视角强化法治生活理解和体悟。在学生获得切己体验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彰显“法”的神圣和权威,从而实现“法理”和“教理”的平衡,助力法治意识的强化。

为此,我们尝试在教学的总结环节,通过将法律权威人士请进课堂或视频连线等方式,让师生与其进行现场互动。借助专业人士严谨的法律知识和语言,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法理”。例如,在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我们发现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是:未成年人的犯罪主要有哪些行为,怎样才能避免犯罪,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出自怎样的家庭等。对此,教师现场连线学校法治辅导员和本市未成年人检察处检察官,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比如,对于“未成年人应该怎样避免犯罪”这一问题,检察官讲述了发生在我市的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包括盗窃、打架斗殴、故意伤人等。通过呈现判决结果和进行事实与法律分析指出,这些案例中的涉事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从逃学旷课开始,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导致后来犯罪行为的发生;进而指出,如果切实杜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提到的包括“逃学旷课”在内的九种不良行为,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下降。未成年人从小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就能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检察官的“说理”有理有据,语言专业精确,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法治生活视野,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严肃的“法理”,加深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原因等的认识和理解,深刻体悟到法律的约束是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和关爱。

猜你喜欢

宪法叶子案例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