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体系中班会课的重构与新思①

2021-12-02甘靖源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思班会课思政

◎甘靖源

大思政课体系,是指课程体系中各主体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联结起来所形成的合力体系,[1]它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为哲学基础。[2]班会课是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大思政课体系中班会课“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更加明晰,班主任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更加凸显。在大思政课体系背景下,我们需重新审视班会课,充分发挥班会课思政育人的优势,使之与其它思政要素有机统整、同向而行,促进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班会课的性质重定

对班会课性质的表述一般分为三种:管理学视角下它是“会”,课程论视角下它是“课”,德育论视角下它是“活动”。[3]大思政课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呼唤着大思政观,大思政观在本质属性上体现为格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实践意识[4]。三种意识下对班会课性质的重新解读,会产生不同的体悟。

1.格局意识下对“会”的重构:凸显班会课的思辨性

大思政课体系的格局意识指对局势和态势要有理解和把握,“格局”在认知观上来说是指研究事物,“格物”方能“致知”,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我们所处之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理解和把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向性。两个大局下我们所处的社会形势异常复杂,学生需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紧跟时代步伐,学会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班会课作为“会”所蕴含的功能包括“进行广泛的思想、信息交流”“商议事情、研究问题”。学生可以在“会”上谈论问题、发表看法、畅所欲言,学会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掌握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看问题,最后价值观得以澄清,辩证思维以及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未来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能帮助他们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具有战略性的思维去面对挑战。

2.整体意识下对“课”的重构:凸显班会课的系统性

大思政课体系的整体意识指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分解并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及各环节,使得该体系中各要素同频共振,最终实现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整体意识下的班会课需要从“课”走向“课程”,以此成为一系统,该系统涵括班会课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具体来说,班主任不能割裂地看待每一节班会课,而需要从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是整个小、初、高学段来把握班会课;[5]不仅要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还要对后续行动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反馈系统以审视效果;[6]不能孤立地看待班会课,而需要整合其它学科,特别需要注意呼应政治课这门学科。

3.实践意识下对“活动”的重构:凸显班会课的活动性

大思政课体系的实践意识指思政教育除了要加强理论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和道德思维水准以外,还要加强实践养成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行得以统一。[7]在大思政课体系中,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及高中的思想政治课,都属于学校思政理论课的范畴,它们是学科课程;主题班会则是活动课程中的思政课。[8]前者重在理论教育,后者重在实践教育。[9]班主任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依托班会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班会课这种思政教育生活化、经常化、体验化的特点,[10]把道德情感、政治认同最后上升为品德践行能力。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体系中,班会课性质被界定为“具有思辨性质的活动课程”,具有思辨性、系统性和活动性,这些性质决定了班会课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二、班会课的作用重塑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历史节点,思政工作处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期,大思政课体系中的班会课,需要更积极发挥其平台教育功能,发挥其塑造学生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实践成长的作用。[11]

1.班会课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持久存在的稳定模式

班会课兼具班级管理、思政教育、活动组织等功能。大思政课体系中,班会课作为思政教育重要载体这一功能成为其最实质性的、最内核的定位,而且这种定位会持久、稳固地存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要求切实保证班会课的时间,班会课至此有了专门时段,成为日常思政教育最稳定的平台;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班主任要“组织、指导开展班会”,班会课成为班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会课始终贯穿中小学整个阶段,是学生接触最多,参与范围最广的活动课程,以班会课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最易于接受、最可行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部分学校对班会课不够重视,认识模糊、计划零散、内容随意,有些学校随意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认为班会课可有可无。[12]大思政课体系中,学校要革除这些情况,加大力度投入到班会课建设中,坚固其思政教育的功能。

2.班会课是思政工作者实施育人工作的有力抓手

班会课主题性突出、活动设置灵活,在促进学生发展上有独特优势,大思政体系中要继续深入思考“怎么抓”和“谁来抓”。班主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得班会课建设走上“系列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道路,学生通过参与班会课活动,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大思政体系要求全员育人,班主任要积极联动政治课科任老师、家长、社区志愿者,把他们邀请到班会课中,扩充班会课思政工作者的队伍,与他们进行有益互动,形成思政共同体,一起发力,发挥各主体优势,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3.班会课是中小学学生学习成长实践的有效空间

班会课是中小学开展集体性政治学习与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大思政课体系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要被更深入地挖掘。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资源的受益者,而且是信息与资源的供给者、班会的设计者、自我能力的评估者。班会课的设计要始终坚持班主任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力得以发挥,并更积极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思政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三、班会课的要义重建

大思政课体系中,班会课内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聚焦,班主任设计和实施班会课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核心要义,以保证该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课的育人优势,主动把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与思政教育串联,让班会课成为中小学生价值塑造的主阵地。例如在一次彩排活动后,学生们立刻离开了,并没有把场地中的椅子搬走。为此,班主任组织了一节“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主题班会,告知学生学以致用,做有大局意识、公共意识的人。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生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准教育契机,让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真正铸魂育人。

2.以学生生活为本源

班会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但并非一切含有思政要素的内容都能成为班会课主题,班会课必须立足学生现实问题和现实需求,否则容易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或遭遇“泛政治化”的风险。比如对一些带有争议性的事件该不该进入主题班会应视情况而论,如果该问题引发了学生思想困惑或行为问题,则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引导,否则就不必引入班会课中。思政教育之所以能作用于学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促动学生。当该主题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经历过的活动,或者是即使未曾经历但能引发学生内心矛盾运动的事件时,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进去。[13]

3.以活动体验为载体

“活动性”是班会课的基色调[14]。较之思政理论教育,实践养成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班会课利用一系列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活化思政教育,体现了班会课的活动意蕴。这里的活动包括课堂中的活动体验与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前者指班主任设置相关主题,在课堂中开展思政活动性教学,以促动学生的敏感点,如班会课上唱《感恩的心》进行感恩教育;后者指班主任拾掇生活中一次次相关的实践活动,并将它们以某个思政教育主题为主线串连起来,如通过“我给父母做顿饭”“我给父母写封信”等活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情,促进学生“真实成长”。思政教育只有“生动”与“身动”,方能“思动”与“心动”。[15]

4.以课程整合为路向

大思政课体系要求充分把课程的育人合力释放出来。因此可以把政治课与主题班会课整合起来,[16]打造“思政班会课”。比如在初三学年的班干改选活动中,学生们都不愿意参选科代表这一职务,原因是该岗位工作太多,影响中考备考。班主任以“价值和价值观”为主题,采用价值澄清法、道德两难法引导学生在复杂事件中做出正确选择。该主题的选择依托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材《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一框内容。这样的班会设计彰显了学理力量,做到学理阐释与现实观照相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思政班会课与活动型思政课外在形式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前者在内容选择上多源于学生问题,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它是班会课;而后者虽然也要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但它是以政治学科内容为序列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归根到底是思政课。[17]

5.以各学段侧重点为切入口

大思政课体系要求推进小、初、高班会课一体化建设。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教育总目标,把握每个学段的侧重点:小学注重情感教育,情感上实现感知认同;初中打牢思想基础,增进思想认同;高中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形成高度政治认同。[18]比如关于“中国人中国梦”这一主题班会课,小学生班会课组织中,首先可以以脍炙人口的歌曲《少年中国说》导入,老师给学生讲述“聂海胜的航天梦、姚明的体育梦、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等故事,最后让学生说出并画出自己的“个人梦”;高中班会课组织则可以让学生厘清“过去的他们”—“现在身边的他们”—“现在的我们”—“中国梦·我的梦”脉络,引导学生响应时代号召,把青春梦想、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系,真正体会“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在的,也是未来的”这一论断的内涵。[19]

四、班会课的类型重探

大思政课体系所蕴藏的理念是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思政要素,达到育人目的。在这种理念下对班会课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节课”概念,而是将其延展为更广的教育场域,从而衍生出微型班会课、智慧班会课和单元式班会课等丰富的班会课类型。

1.善用微型班会课,碎片时间显实效

微型班会课开展时间短,班主任充分利用晨间谈话、大课间等碎片化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或开展活动,它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教育的及时性、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等优点。[20]比如,恰逢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在那一周里,班主任利用五个微时间推进“节约粮食”活动,具体包括微时间讲述了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微时间欣赏科普微视频《粮食储存》、微时间到饭堂践行“光盘行动”、微时间举办“节约粮食”签名活动、微时间进行“节约行动”自反思。可见,微型班会课需要精心设计,它不是随意的“训话课”,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把若干个微型班会交织成认知网,化零为整,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让教育的种子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滋长。

2.善用智慧班会课,“互联网+”显魅力

智慧班会课指借助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班会课深度融合,使得主流价值观的传递由单一的课堂传播扩展为课堂和网络空间的双维传播。[21]当代中小学学生生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新冠疫情更是在客观上促进了网络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面对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学生往往不能精准识别,需要班主任指引,而且这种指引需要用学生熟悉且喜欢的方式进行。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网络出现“新冠病毒是人为制造”等谣言,班主任利用“云班会”澄清事实,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中甄别真信息,班主任还推送了互动式科普动画视频。这样的智慧班会课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话语体系,建立了新的价值引导范式,教育方式方法更符合学生诉求。智慧班会课的优点还在于能更好地“精准”施教,比如疫情期间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亲子问题或学业问题等,班主任因此有针对性地录制相应的指导性视频,利用QQ或微信等平台分类推送给学生或家长,让思政教育更为个性化。

3.善用单元式班会课,资源丰富显效果

单元式班会课从单节设计转向单元式设计,把单节课以外的目标探讨、活动实践、分享与评价等环节囊括进来,形成闭合系统,[22]它便于引入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不仅成为联结课堂内师生之间的桥梁,更成为联系家校社的纽带,把班会课的半径延伸到社会。[23]如在党史学习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班主任实施了多课时的单元式班会课,包括“目标-理解-作业-评价”。目标被设置为通过党史学习,探讨红色基因;初步学会常用调查方法,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通过体验和分享,感受党的艰辛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的方式为集中学习和分散活动,前者四个课时,后者一个月。集中学习第一个课时为方案设计,学生参与探讨如何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进行党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第二课时为方法指导,班主任提前收集分散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邀请科任老师、关工委成员进行指导;第三课时为小组成果展示,各小组提交材料,制作课件,派代表进行汇报;第四课时为党史学习活动总结,师生基于各小组成果提炼出红色基因的精髓。分散活动包括各小组调查、访谈、收集数据等活动。深入持久的单元式班会课更利于学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建立信仰、汲取智慧和壮大力量。

五、结语

大思政课体系中的班会课承载着更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班主任作为班会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所要担负的育人责任更重,所要具备的素养更多。大思政课体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理论修养和思政实践水平,不断使自己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实然角色”和“应然角色”达到“共识重叠”。

猜你喜欢

大思班会课思政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研究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