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体验新样式①——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战疫·杏林”研学实践

2021-12-02◎袁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香囊研学中医药

◎袁 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和核心体现。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有诸多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核,如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等都是学生生活的组成,能引导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身体的养护、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思考等”[1]。自中医药文化传入岭南后,瘴虐之地如沐春风春雨。千百年来,岭南人不断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岭南医学流派,“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早已成为广州市民的生活习惯。学校立足地方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了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引领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健康生活、管理身体、关心他人,不断激发文化自信。在此,以“战疫·杏林”主题研学为例,阐述我们的实践。

一、“浸入”体验,在感知中医药文化中触发健康生活意识

新课程改以来,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逐渐走进中小学校,并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2]其中的“发现”可理解为“体验”与“实践”,即经由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实践进而获得发现,习得新知。

这一理解带给学校诸多启示。就班级中的学生个体而言,其学习应当始于体验。学生基于个体的生活与初步学习的体验,进而与同伴展开讨论、分析,产生新观点、新发现和新知识,由此进一步展开个人的思考、归类、分析,最终产生新的见解,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学习过程涵盖体验、交流、感悟、内省、应用等环节,最终实现提升,并成为新的学习的起点,其构成循环过程。结合杜威、黎温、皮亚杰、大卫·库伯等,特别是库伯对体验学习特征的认识,以及将体验学习模式化、科学化的研究,我们将其定名为“体验学习圈”,提出了“体验-明理-内省-应用”的学习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日常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之中。

不难理解,“体验学习圈”并非简单的线性循环图,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其强调学习或活动从体验开始,最终的“应用提升”又意味着下一次或新的“体验参与”的开始。因此,“战疫·杏林”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活动以“体验学习圈”为基本学习方式,强调以体验为始,希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交流,真正“浸入”研学过程,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发现和感悟,并通过实践应用,提升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切身体验是拉近中医药文化与学生距离的重要起点,这需要学校为研学创设真实的或基于真实环境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与中医药文化的具体载体发生接触、互动,从而获得初步体验。为此,在中医药主题研学活动建设中,学校依托“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等,联动广东省中医院志愿者团队,通过聘请专业医生团队进驻校园,担当主题研学校外辅导员等,共同为研学提供高质量的体验平台。

“战疫·杏林”主题研学启动于庚子年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刻不容缓。学生经历了疫情,对中医药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已有了基本的生活体验和感知。基于此,学校设计了制作防疫香囊的体验活动,邀请中医药专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将学生带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体验学习场景。

在研学中,学校现场连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房丘振文主任等,为同学和家长讲解防疫香囊配方的功效和文化背景。“中药香囊源自中医的‘衣冠疗法’,佩戴香囊是历史上中医常用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方法。现代研究认为,中草药散发的浓郁香味会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药物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提高抗病能力,儿童最适合佩挂香囊。”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从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与现代发展,让孩子们领略到中医药厚重的积淀,自然激发了孩子们的体验热情。

“原来有些中草药要取叶,有些要取根,有些整株都要取,这样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药出精彩,小小的香囊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的知识。中医原来不只是苦苦的药,常见的薄荷叶原来也可以入药,太神奇了!”“原来咱们中国两千年前就有了香包,在野外可以驱逐蚊虫蛇咬,在行军打仗时可以传递军事机密,现在还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和亲人。我也要做一个香包送给亲爱的妈妈。”在导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学生在动手制作防疫香囊的过程,深入了解防疫药方、药材相关知识和佩香防疫的传统习俗,对中医药的防疫理念和方法赞叹不已,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健康生活意识油然而生。

二、“探问”内省,在体悟中医药机理中体认传统文化价值

研学重在激发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展开探究与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发现”,让学生从认知到体悟,进而认同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激发其文化自信,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而有价值的探究离不开问题的引领。这要求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注重引导学生体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自己对中医药已有的经验、认知与当下体验实现连结,从而展开理性思考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不断发现问题,以问题驱动中医药文化探究。

学生通过动手制作香囊,初步感知中医药文化内涵,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香囊包的药材味道多久会消失?”“什么布料最适合做香囊包?” “具体到每一种中药对防疫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多久需更换一次香囊内的中药?”“中药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一般可以存放多久?”等,体现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于是,导师带领学生深入“探问”佩香防疫的传统中医药机理、药方和药材的配伍使用、香囊制作的细节讲究等。

通过深入探究和讨论,学生发现,中医认为“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芳香之气,能避一切恶邪”,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都有使用熏香防治瘟疫的记载。新冠肺炎是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属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而疫疠之邪多与湿气有关,辛温香燥的香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振奋人体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丘振文主任还向学生介绍了广泛运用在武汉前线防疫工作中的药方,更是让学生对中医药的神奇赞叹不已,并由此对中医原理和日常应用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导师从中医养生理论出发,引领同学们认识植物、事物,感知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体悟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用中医药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掌握爱护自己的方法,懂得自己身体的秘密。基于中医“治未病”原理,师生一起提炼了三大研究主题:认识自己的身体——人与自然;人身自有大药——外治法;厨房就是药房——中医食疗。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组建研学小组,开展进一步的走班研学。如此,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发现”中医药文化,尝试应用中医药知识健康生活。

在这一研学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通过日志写作、观察记录、绘制图画、发布大会、产品推介等方式,整理、分享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和新知识。学生成果丰硕:自编四穴歌,方便大家记忆和自我保健;设计海绵实验,向大家展示皮肤吸水与排汗的过程,体悟科学喝水的重要性;认识食物的属性,根据不同节令,向同学们推荐适合的饮品、菜品、汤水等。

通过这样的研学,学生深度“浸入”探究过程,认识中医之奇、探索中医之道、发现中医之趣,不断深化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体悟和认同,健康生活、管理身体、关心他人等观念培育内在其中。

三、“应用”提升,在中医药生活创新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

研学活动不能止于活动体验过程本身,尤其对于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而言,健康生活的意识、管理身体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养成,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才能实现文化认同和自信。为此,学校将“应用”作为“战疫·杏林”主题研学的重要延伸环节,设计了防治篇、劳动篇、科创篇、学科篇四大类实践活动。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未病先防,要根据不同的节令养生,这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础。研学防治篇,引导学生进一步将研学所得应用于日常生活,创新健康生活方式。学生极具创意,创编了青少年眼动操、护脊操、爱眼小口诀等。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带动更多学生动手、动口,将健康生活、预防为先的理念融入日常校园和家庭生活中,养成主动自护、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大国,生命来源于天地,劳动教育的根在天地之间、自然之中,中医药文化践行活动本身就是劳动教育的优质载体。学校基于研学拓展开发了中医药劳动实践项目,以劳动篇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例如,学校对校园景观进行规划改造,利用操场的花园开辟“朝天百草园”,分区域、分科目种植药食同源植物”。学生积极帮忙浇水、拔草、松泥土等,通过培植、养护了解中草药的生长特性,感悟中草药植物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自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同时,学校结合常见中草药的药理与食疗运用,组织学生根据节令设计养生药膳食谱和汤谱,如健胃消食饮、做艾糍、煲消暑冬瓜汤等。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印证研学所得,对常见蔬菜、水果的药用价值有了切实体悟,不仅获得了劳动技能,更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乐趣,增进了亲子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STEM理念,鼓励学生应用中医药研学成果,开展科创实践。“科创篇”让学生“脑洞大开”,以护脊书包的设计为例,学生通过咨询医生导师和网络搜索等,充分了解脊柱的结构和健康机制,在阴阳调和观念指导下,设计了保护脊柱的书包。书包下方小小的伸缩杆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不同场景中,辅助减轻脊柱的负重量;护脊腰带的伸缩设计,既具有传统护脊腰带的功能,也融合现代化的适用构想。学生还特别设计了中医药加温的补充功能和传统文化花纹装饰等,处处体现了中医药文化融合生活的奇思妙想。

“战疫·杏林”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为学生建构了综合性的真实情境探究体验平台,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学校鼓励各学科教师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发挥更多的教育价值。老师们积极创新,赋予课堂更多精彩内涵。例如,数学课堂“数说香囊”。香囊的形状设计,布料的剪裁,药材的配置与购买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学习元素。数学老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炼学习素材,整理成自己的精彩数学日记。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中医药知识,更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一次次实践体悟。

美术课堂开展了更具艺术气息的“中草药节气画”创作。“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了大自然的节律。老师带领学生透过节气认识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结合中医药养生观念,将适宜不同节气食用的中草药,制作成为节气装饰画。这些作品将天文、自然节律、中草药文化巧妙结合,彰显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创意表达。

英语课堂更是锐意创新,用英语说“中国草药文化故事”。全球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不乏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学校鼓励同学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小使者,用自己的经历诉说“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借学校与海外姊妹学校线上交流的机会,学生用英语介绍香囊的制作,展现中草药的神奇,讲述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深深感染了海外小伙伴。

猜你喜欢

香囊研学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TREASURE TR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