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遗古法造纸 传承千年匠心

2021-11-03陈秋润

教育界·A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

陈秋润

【摘要】为了让孩子们爱惜纸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近距离感受古法造纸的艺术魅力,教师把造纸技艺带进美术课堂,希望学生能明白,即使在机械工业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手工技艺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它焕发着独有的光,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古法造纸;构树皮;花草纸;非遗传承

一、时光印记,探寻纸文化

记得小时候家门口有一座小桥,桥边有一棵树,到了夏天,满树便会挂起橙红色的小果。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才知道这是构树。说“构树浑身是宝”一点都不夸张:果实可以食用,酸酸甜甜,也可以入药;树叶可以用来喂家禽,通过科学的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猪饲料,猪吃了长得快,它的汁液能消水肿;树皮纤维还可以用来造纸。

构树皮纸的质地柔韧、轻薄、细腻。构树,别名楮树,楮皮纸堪称我国最早的纸币专用纸,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楮皮纸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古代,造纸工序烦琐,纸的生产效率低,价格也很昂贵,普通百姓用不起。如今,造纸工业发达,供大于求,价格便宜,便出现了很多的浪费现象。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纸: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麻纸便已经出现;唐代以树皮为造纸原料;宋代出现了竹纸;到了元代,竹子已经成为主要纸料。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搜索网络,了解到历代纸可分为两大类:粗制纸和精制纸。粗制纸的纸面略微粗糙,呈木色,常见的是毛边纸;精制纸细腻洁白,以宣纸为代表。

二、穿越千年,揭秘造纸术

明末著作《天工开物》中有关于造纸术的详细记载。以竹纸为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道造纸工序:斩竹浸塘(砍断竹子放在水塘中浸泡100天之后,竹子变软,洗去青壳和粗皮)、煮楻足火(竹料里加入石灰水蒸煮8天,再进行漂洗,把竹料里的木质素、胶质洗掉,竹纤维会慢慢分解)、荡料入帘(捣烂竹料倒进槽中,用竹帘在水中反复轻荡,竹料会薄薄一层覆在竹帘上)、覆帘压纸(将有纸浆的竹帘倒扣在压板上,一次一层慢慢叠加,最后用重物挤压排出水分)、透火焙干(土砖砌成夹巷,生火之后砖墙温度变高,把湿纸贴在墙面上烘干等待)。孩子们纷纷赞叹古人的智慧,在了初步了解了造纸术起源、造纸原理和演变之后,开始有了尝试造纸的兴趣和想法。

三、传承匠心,体验古法造纸

(一)前期准备

9月,孩子们开始种植苎麻根茎;苎麻长势快,在11月下旬收割时最高的接近1米。苎麻皮和构树皮一样,拥有韧性纤维,不仅可以造纸,而且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可以制成轻柔的麻布。

笔者将班上44名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分配了具体的任务(见表1)。

组织学生观看造纸纪录片。第1小组学生通过分析造纸术的步骤,将烦琐复杂的造纸程序极大简化,研究并整理出需要准备的简易工具,最终确定方案:纸料(班级自己种植的苎麻剥皮后共收集苎麻皮280克、构树皮1斤),美工刀、劳技课的小锯子若干,水桶、大面盆各1只,仙人掌600克,橡胶锤1把,过滤布(废旧蚊帐裁成50×50cm,1片),造纸框6个,简易押花器1个(将花草压平整,更好贴合),花草、枫叶(各人搜集),电磁炉、煮锅1只,长柄勺1只。

(二)处理原料

第2小组学生用美工刀和劳技课材料包里的小锯子将构树表面一层黑褐色的外表皮打磨去除,露出淡颜色的韧皮部。这是一件非常考验耐心的事情。孩子们轮番上阵,细致地完成了树皮的清理;接着将构树皮和苎麻皮剪短,增大后期浸泡时与水的接触面,缩短泡软时间;最后清洗干净交给第3小组(图1)。

(三)浸泡

浸泡过程中,植物纤维中的木质素、胶质物、色素等会慢慢融于水中,导致每天换水时整个水桶的水都是褐色的。每天早上,第3組的孩子会及时换上干净的水,前前后后持续浸泡1周。

(四)煮料

整整两天都在煮树皮,每当锅中水分蒸发到只剩三分之一的时候就要及时添水。没有石灰水,学生就从老家找来草木灰替代,目的是碱化树脂成分。孩子们打趣道:“煮树皮的过程看起来好像在煮茶叶蛋、牛肉干,闻起来又像煮咖啡似的,横竖都想吃。”(图2)

(五)制浆

直到树皮变松软,能轻易撕开之后便捞出来。用清水过滤一遍色素、草木渣等杂质后,孩子们便加入捶打树皮的行列中。反复捶打树皮是一个纤维重组的过程,捶打成泥糊状才完成了一半。纸浆的状态关系到纸的品质,捶打好的纸浆未经清洗漂白是淡棕色的(图3)。

(六)制胶

仙人掌、芦荟的汁很黏稠,削去外皮后切成小块儿浸泡在水里,用棍子顺时针不停搅拌,可以快速得到纯天然的胶水。纸浆中加入自制的胶水,抄纸时会更加平整均匀,干燥后的纸耐撕扯,不易变形,书写时不易晕染(图4)。

(七)抄纸

在装满清水的面盆中倒入纸浆和适量植物胶水,用小木棍充分搅拌。手握抄纸框两端中间位置,平稳轻柔地倾斜入水,左右轻轻摇荡,待造纸框上均匀铺满纸浆并沉淀后,向上平稳抬起纸框,滤干净水分以后,一张纸便抄好了。在抄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

问题1:纸张过于粗糙厚重,肌理感明显。

问题2:纸张厚薄不均,透光。

孩子们从问题出发,针对纸张粗糙厚重的问题,探讨研究后发现,古人的浸泡和蒸煮时间分别是100天和8天,而我们浸泡和蒸煮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导致无论怎么捶打,始终无法得到更细腻的纸料。只有细腻的纸浆才能制成光滑的纸。孩子们商量后决定将反复捶打改为用破壁机二次制浆。这一次,问题1迎刃而解。

为了解决纸张厚薄不均和透光的问题,孩子们通过反复观察实验,发现在水中轻荡时,双手的力度和纸浆浓度是关键。用力不平稳是造成纸张厚薄不均匀的关键原因,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小舀子装满纸浆水,在薄的地方轻轻补浇。如果纸浆太浓,纸质就会比较厚;纸浆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不能成型的情况(图5)。

(八)晒纸

在晴朗干爽的天气里,构皮纸和苎麻纸两天就可以完全风干。从框中揭开纸时,动作要轻,可以顺着边缘慢慢揭开,避免伤害纸面,产生破损。对于不平整的纸面,可以平放后用书籍压上半天;对于参差不齐的纸边缘,可以用剪刀修剪掉。孩子们感叹道:“造纸真的太烦琐了,两个星期才制成12张纸,真是来之不易,以后要物尽其用才是,千万不能浪费。”他们将造纸过程和一些有趣的环节用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图6)。

四、生命重生,感悟东方纸艺术

花草纸是在未干的纸浆上直接放上压平整的应季花、草、树叶等植物,按照喜好与审美随意摆放,加以装饰。孩子们说枫叶是秋天最美的梦,我们的花草纸当然少不了它。枫叶比较薄,能够很好地贴合纸浆。学校百草园里小杭菊开得正欢,太厚的花材可以用简易押花板压上两天,放置好花草以后不再调整位置,最后舀上一些纸浆均匀覆盖在花草上,风干后一张精美的花草纸就诞生了。

“窗前总有花笺纸,难寄妾心字字明。”古人用精美的花笺写诗写信,传递情意,孩子们用自制的花草纸制成花笺,写上祝福送给好友。灯笼在中国是团圆的象征。孩子们用小木棍制成三角骨架,中间放上小灯串,最后粘贴上裁剪好的花草纸片,制成古风灯笼,蕴含着每一份美好的期盼与心愿(图7)。

五、结语

历时3个月,从亲历种植苎麻,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造纸的道道工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珍惜每一张纸,用实际行动节约资源。相信在孩子们的传承下,非遗文化定能生生不息,我们的家园也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廖育群.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
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
蔡氏泥塑,指尖上的艺术人生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产品艺术设计方向非遗技艺(大漆)文创产品工作室建设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