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

2018-06-21林春蓉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摘 要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 非遗传承;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5-0063-04

作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良好职业操守的职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面必然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其专业建设更应该紧密地结合地方实际,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服装设计类专业是福建省尤其是闽南地区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特别是鞋服之都泉州的高职院校更要注重引领该专业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转型创新。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和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等非遗技艺的自然流失,对于高职院校相关的服装设计专业建设而言,既是严峻挑战又是创新发展的新契机。本次调研意在呼吁和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自觉与地方非遗技艺相对接,在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地方特性的同时又能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有效推动更多高校建立起相关专业与地方非遗技艺对接的有效机制。

一、调研背景:高职教育为本土文化及非遗传承所做的贡献有待提升

现有可查的文献中关于高职传承非遗的研究很少,关于高校传承浔埔非遗文化的研究几近空白,尤其是对浔埔活态文化的传承主体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的实证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浔埔”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为1条,显然关于泉州浔埔社区的区域文化研究还没有形成品牌及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这也正是本调研开展的初始动力;以“泉州”为主题搜索到相关文献为1065条,其中有关浔埔的文献不超过10条,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对浔埔文化内涵建设的探讨和浔埔民俗文化的推介。其中亲赴实地开展田野调查的文章如丁毓玲撰写的《浔埔妇女:一个福建渔村的性别身份建构》以大量生动的浔埔女性的叙述为线索,介绍了浔埔男女两性的分工及浔埔女性以滩涂养殖业生产活动为依托形成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具体描绘了浔埔渔村以动态的、生活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泉州海交民俗文化[1]。林春蓉撰写的《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活态文化高校传承研究——以泉州浔埔为个案》专门探讨了浔埔活态文化进入高校传承的优势及困境,通过对浔埔活态文化内涵、传承主体及高校传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传承地方非遗的具体设想及可能性[2]。本研究是在对以上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现有关于浔埔非遗文化传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实践的探索总结。总体看,我国学界近些年来对于地方非遗高校传承的研究主要偏重于理论上的探究,实证研究虽然也有人涉足但是成果不尽如人意,故本次调研期望能立足于地方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和科学知识优势,借助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实训教学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去了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传承地方非遗对接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及有效途径,以期为推动高职教育服务于本土文化及非遗传承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二、调研目的: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课堂引入非遗传承教育模式

传承和保护非遗从根本上说就是守护特定的族群社区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理念,简言之就是守护这一族群共同的精神家园。本研究关注的非遗——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辅相成。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更要重视保护和传承民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非遗文化进入高校寻求更有效的传承方式成为大势所趋。发端于福建省泉州市的“浔浦女生产生活习俗”于2008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是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保护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本调研组通过与浔浦女服饰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黄晨交流之后,发现目前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和部分失传的严重危机。浔埔女服饰已经失传的技艺及物件如下:“公鸡鞋”是一种绣花鞋,因鞋头前端翘起,象征公鸡鸡冠,称为“公鸡鞋”,现在几乎找不到了;“新娘装”因一生只穿两次,最后穿着于逝世入土之时,衣色为传统节日惯用的红色,绣有凤凰等吉祥图案,因一生只穿两次很少流传下来,且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的浔埔女改做婚纱,逐渐放弃定做传统新娘装,市场疲软导致面临失传;“鱼形梳”是浔埔女的梳子,最早是鱼形的,老年浔浦女常用黑色的鱼形梳,现在已不拘于鱼形,现存完好的鱼形梳已经是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和撰文,为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对接尽点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够推动更多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并成功构建多种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进而将传统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引入高校课堂,达到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调研内容:探索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及传承人和黎明职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对接的可能性及有效途径

(一)关于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地位和困境的了解

2008年“浔埔女生活习俗”荣登文化部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中包含了第八代传承人黄晨为代表的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这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文化见证了泉州千年海丝路的潮起潮落。浔埔女服饰、头饰等生产生活习俗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口传身授的方式,这种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活态文化”也可以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浔埔服饰文化內容丰富且顽强存在与其内生文化绵延不绝息息相关,但随着社会转型及经济模式的变迁,这种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已在慢慢流失。据黄晨师傅介绍,平时愿意穿传统服饰佩戴头饰的基本上是40岁以上的浔埔妇女,愿意学习这种服饰制作的人更少,因为浔埔社区大概只有2000多位女性且年轻女性只有在重要节日才会穿传统服饰,市场狭小成为无法回避的发展瓶颈。尽管也有外地游客甚至是来自俄罗斯、德国、韩国、法国的外国游客买过他制作的浔埔女传统服饰,但是一年充其量不会超过20套。这种传统服饰的版型大概分为三种,仍然保留布纽扣、绣花、天然染布等一些传统手工做法,这也让一些想学习浔埔女服饰的人望而怯步。黄晨师傅渴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能参与学习并更好地传承这种传统技艺,他的博大胸怀颠覆了笔者“传统技艺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认识,也激发了本研究的豪情与灵感。

(二)关于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主体浔浦女及对此感兴趣的高职生的调查分析

研究遵循传承人主体地位与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除了研究保护和提升传承人综合技能的发展机制,也要注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传承工作,尤其是思想活跃、学习和组织能力强、敢于创新的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群体。对此本课题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浔埔妇女和黎明职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浔埔女性的41份有效问卷的调研结果显示:她们对于本土文化心存执念,潜意识里愿意保护和传承浔埔女服饰,只是因为她们总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及传扬仍处于朦胧状态,只知道是老祖宗代代相传的生产生活习俗,对于年轻一代浔埔女性的文化传承教育无法发挥他们强大的“传帮带”功能。针对黎明职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身边的这一传统服饰文化兴趣较为浓厚,由于平时街头巷尾见过挑担贩卖海鲜的浔埔阿姨、选修课和专业课上接触过、书本或者电视媒体上了解过等因素,她们表示很希望能够近距离和传承人黄晨面对面地探讨专业问题及传统手工技艺的传习,能够有机会学习和接触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古老的传统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并掌握其传统制作技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形势下,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种明智和必然的选擇,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还能够促进地方非遗技艺的传承。

(三)关于泉州高职院校传承地方非遗的现状调查及途径探究

近十几年来,泉州依托高校推动非遗的传承工作早已启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泉州师院(本科)早在几年前就将南音引入课程建设并面向全省招收本科生,泉州艺术学校也围绕高甲戏、打城戏等非遗项目设计了相关的课程等。但是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在泉州现有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中仍然有很多技艺面临渐进式失传的危险,因为靠传统的师徒式授艺已经很难满足今天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手工技艺不可避免地面临生产效率低下的困局。如何实现手工传统技艺与机器智能的对接,如何将传统技艺引入高校课堂实现真正的推广传承等问题已经摆在非遗传承人和全社会面前。这些困局破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就地取材,依托周边高校的专业团队合力开发模块教学,或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进行课堂传授,或依托高校学生社团、志愿者、团委等平台进行以保护和传承非遗为主题的暑期实践调研宣传,如引导大学生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走进非遗传习基地及非遗体验站、开展非遗主题的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多种活动来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高校不但学者云集且科研能力强,大学生思想活跃且创新能力强,是传承地方非遗的理想合作伙伴。可以尝试推动在条件比较成熟的高职院校结合相关专业开设学科教学,以更好地推动活态文化的动态传承。问题与希望总是并存的,尽管当前泉州高职在传承地方非遗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承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传授讲课的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授艺机制、学生参与度不高、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高校传承地方非遗的实效性,但是这些高校在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成为了我们继续研究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四、调研成效:成功推动建立合作办学的伙伴关系

本研究所推动的双向对接成效显著,有的项目已经在推进中甚至完结。黎明职业大学轻纺学院于2016年6月与浔浦女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晨达成合作意向,并于2016年7月邀请黄晨到学校以讲座的方式向轻纺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浔埔女头饰及服饰的特征和简单的制作工序。2017年,黎明职业大学进一步将传承人引入本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训及毕业设计的建设过程中,尝试在高校与传承人之间建立起长效的合作机制。现已成功在黎明职业大学挂牌成立“黄晨大师工作室”,定期开设“大师教学班”,同时派出学习小组到黄晨的社区工作室“拜师学艺”。下一步,黎明职业大学还将通过提取浔埔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统元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与现代服饰制作技术、机器智能相结合,对浔浦女服饰进行创新性改良,让具有传统韵味的浔埔女服饰能够结合时尚元素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而突破浔浦女服饰固有市场狭小的传承困境,在保护和发展中使之得到活态的传承。

近期,黎明职业大学轻纺学院还依托浔浦女服饰传统技艺开设了《泉州浔浦女服饰》线上课程,致力于将这一项非遗技艺和《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资源库》一起推向全国乃至世界[3]。黎明职业大学还将通过组建非遗社团活动、育人工作等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非遗传承真正与高职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融合创新,以保障发展性传承。

五、调研心得:提升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

地方高职院校在推动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在保护和传承非遗、在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都肩负历史重任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高职教育要能够独树一帜,办出独具特色的专业教育,必须依托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上的落实,必须借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合作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能培育、技艺传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职业理想之中[4]。

(一)政府层面

在推动“非遗传承与高职专业建设的对接”工作上,当地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力求做好顶层设计,并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建议放宽传承人参评“技艺大师”的准入条件,因为有的传承人年岁已高,再加上文化水平不高,尽管身怀技艺却因为严苛条件评不上大师,以致难以登上高校的大雅之堂。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及统筹规划浔埔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公共卫生间及公共交通线路,合理科学地对浔埔社区进行环境改造,确实有效地推动浔埔周边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扩大黄晨社区工作室的内部空间以真正实现在文化源生地收受高职大学生“拜师学艺”。建议充分借助各种新闻媒介打造并提升浔埔女服饰及浔埔文化的品牌效应,以期更好地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核心区的申报及建设工作中。

(二)高职院校层面

应更加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自觉与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对接,立足地情求发展,专业设置尽可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及重点产业对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高职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尤其是与地方非遗项目对接,产学研融合,精心培养能与企业或者非遗项目对接的专业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职生在传承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完美的社会人格和职业素养。

(三)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主体层面

作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和行为主体的传承人,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重视内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对外宣传,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体验及信息化运用推广水平,以更好地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社会及当地社会的发展大潮中去。作为本研究关注的传承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及大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传承地方非遗这一历史使命中,应该自觉成为参与者和宣传者,增强担当意识,同时也定能够成为受益者。高职生可以通过实训渠道、毕业设计、课堂学习、讲座探讨等途径,与传承人面对面地交流切磋,从而深刻领会大师们的“工匠精神”,掌握其独特的传统技艺,并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时尚设计中去,凭借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市场渠道,從而在学习创作过程中助推非遗项目在发展中更好地代代相承。高职院校把传承人请进大学课堂,以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传授技艺,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理论脱离实际的藩篱,使大学生直接在学校车间就能接触到最新的行业规范及最独特的专业技能,这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及工匠精神的培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丁毓玲.浔埔妇女:一个福建渔村的性别身份建构[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0.

[2]林春蓉.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活态文化高校传承研究——以泉州浔埔为个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32-35,51.

[3]泉州浔埔女服饰.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资源库[EB/OL].(2017-06-30)[2017-10-12].http://z.lmu.cn/?q=node/2202.

[4]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转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48.

Research Report on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nherit Local Intangible Heritage under Craftsmans Spiritual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to Inherit Xunpu Womens Clothing Tailoring Skills

Lin Chunrong

Abstract The tailoring skills of Xunpu Womens Clothing not only contain rich content and unique expression form, but also interdepend with specific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riginal ecology. Therefore,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at the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enter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heriting local intangible heritage work has its unique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need to achieve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while maintain its vigor and authenticity, to build effective education pattern to inherit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he nurtur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 intangible heritage inheriting; spirit of craftsm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iloring skills of Xunpu Womens Clothing

Author Lin Chunr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