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新液联合湿性敷料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

2021-09-14茹敏晖覃亦伟黄美珍朱小红汤志萍汤嘉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湿性新液渗液

茹敏晖 覃亦伟 黄美珍 朱小红 汤志萍 汤嘉敏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产科,广东广州 510800

临床上剖宫产腹部手术后,有可能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剖腹产术后3~7 d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同时其中混合有少量的脂肪滴或者坏死组织、积血等,患者有明显的痛感,但是经检查体温正常,未发生局部红肿现象,切口中不存在脓液[1]。本研究将2018月9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治疗的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联合使用康复新液以及湿性敷料治疗,并辅以良好的护理,获得良好的效果,患者切口康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择2018月9月 至2020年6月 我 院 收 治的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5~41岁,平均(28.21±3.06)岁,平均伤口长度(11.52±0.48)cm。观察组患者年龄25~41岁,平均(28.33±3.11)岁,平均伤口长度(11.25±0.66)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术后3~7 d切口渗液,部分患者有黄色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④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临床无炎症反应,培养无细菌生长。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性疾病者;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不配合治疗的患者;④不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案处理切口,Ⅲ型安尔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沪卫消证字(2003)第0001号]清洗术部切口,生理盐水依次冲洗切口,根据术部切口脂肪液化程度剪去坏死组织,挤压切口以排净渗出液,内置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2次,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采用无菌免縫胶布对拉术部切口,直至术部切口愈合或行切口Ⅱ期缝合。

观察组使用康复新液及湿性敷料联合治疗。Ⅲ型安尔碘清洗术部切口,拆除切口脂肪液化区域缝线并用镊子探查切口脂肪液化范围, 切口脂肪液化严重者,需全层打开切口,充分引流,剪去坏死组织,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51021834)冲洗创面后无菌纱布抹干[2],藻酸盐类敷料填塞创面,无菌纱布外固定,根据创面渗液情况调整换药频率,每周3~5次,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采用无菌免缝胶布对拉术部切口,直至术部切口愈合或行切口Ⅱ期缝合[3]。

湿性伤口愈合疗法: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进行医护处理,判断标准有:愈合情况、切口渗液情况、有无坏死组织等。①如患者仅有部分区域愈合不良,切口部位渗液较少,那么医护人员则不需要将缝线拆除,为患者进行换药。换药1次/d,直到伤口愈合为止,将康复新纱布块用来外敷,然后腹带通过加压的方法来进行包扎[4]。②如患者部分皮下组织出现游离症状,其伤口愈合情况不佳,且切口部位渗出液体较多,护理人员也不需要将缝线拆除,但要将引流的方法作为主要处理手段[5]:在患者切口处最低的地方戳孔,且将条状的藻酸盐置于孔内进行引流处理,同时,将泡沫敷料或无菌敷料盖在切口,然后使用加压方法来进行腹带包扎[6]。根据创面渗液情况调整换药频率,一般为每周3~5次,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采用无菌免缝胶布对拉术部切口,直至术部切口愈合或行切口Ⅱ期缝合[7]。③如患者伤口每一层均未愈合,且切口渗出液较多的话,医护联合及时将缝合线拆除下来,及时进行引流,在充分引流之后,为患者伤口进行机械性、自溶性清创,这个过程依照患者伤口实际情况来选用藻酸盐或银离子敷料[8]。根据创面渗液情况调整换药频率,每周3~5次,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采用无菌免缝胶布对拉术部切口,直至术部切口愈合或行切口Ⅱ期缝合。

1.3 切口护理

①医护人员每天都要观察患者切口的渗液情况,并且对其张力进行判断,尤其是营养不良、肥胖的患者,需特别重视[9-10]。藻酸盐敷料可以在保持对患者伤口渗液良好吸收性的同时维持伤口湿度,这对于肉芽组织的生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11]。②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翻身、保持大便通畅、有效咳嗽等动作指导,避免引起腹压的突然增加,这个过程要时刻注意患者切口的情况[12]。同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以让患者多保持半坐卧或半卧的体位,这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腹壁的张力,对于伤口的愈合有着很大帮助。但是维持同一体位的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帮助患者多进行体位更换[13]。③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合理饮食。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后,其体内的总蛋白水平与清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因此可以视情况通过静脉来为患者提供血清蛋白输入[14]。同时,如果患者术后食欲不振,导致营养不足,则可以考虑实施肠外营养支持[15]。④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进行各种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让其了解到接受治疗、合理饮食的意义,并且还要向其讲授保养伤口的方法[16]。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对可能导致伤口污染的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为患者制订饮食计划,让患者多食用粗纤维、蛋白含量高的食物[17]。如有必要,可以为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换药方法的切口恢复时间差异,包括切口渗液消失、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总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差异。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差异,包括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治疗费用。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中切口渗液消失、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时间比较(±s,d)

?

2.2 两组患者住院指标比较

观察组伤口换药次数以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指标比较(±s)

?

3 讨论

在剖宫产术后患者中,如伤口部位出现脂肪液化的症状,则其切口就有被感染的几率,液化越严重,则感染风险越高[18]。切口感染会大大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负担,还会给患者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增加医患纠纷的发生率。英国动物学家Winter早在1962年就发布了一篇研究,其结果表明:在切口处于湿性环境下时,其愈合速度要高于干性环境[19]。

湿性敷料能够使患者的创面维持在一个局部微循环的低氧状态下,这有利于促进纤维细胞的成长,并且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进行刺激,提高其活性,这对于溶解坏死组织,促进肉芽形成有着较大帮助[20]。除此之外,湿性环境更加适合细胞进行分裂、增殖,这能够有效缩短愈合时间。传统的伤口处理方法使用的一般为干性敷料,其一般使用纱布来对切口进行覆盖,以此达到吸收渗液、覆盖伤口的目的,这可能会导致患者切口因脱水而结痂,对于患者上皮细胞的爬行有一定的阻碍效果,使得伤口与所用敷料粘连在一起,当再次为患者进行换药时,可能出现机械反应,从而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增加患者疼痛[21]。相较而言,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优于干性愈合。

康复新液是一种从美洲大蠊中提取精制成的生物制剂,其中成分较为复杂,包含有十几种氨基酸,有着较高的丙氨酸含量,并且蕴含丰富的多元醇、蛋白质、动物油脂以及肽类活性物质,经临床试验表明康复新液在促进病损组织修复,辅助增长新生肉芽组织以及细胞增殖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针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使用康复新液,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血管新生,使创面迅速愈合[22]。本研究将康复新液外敷,可在创面上形成生理性的湿润环境,能够提升药物作用,并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将创面的渗血以及渗出物吸附,保证创面引流通畅,避免细菌繁殖,减少分泌物刺激,激活再生细胞对创面修复,愈合的创面平坦,避免形成瘢痕。同时纱条也具有支撑作用,肉芽组织依附生长,促进创口愈合。本研究中,观察组中切口渗液消失、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新液联合湿性敷料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伤口尽快愈合以及病情康复。同时观察组治疗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新液联合湿性敷料疗法可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脂肪液化患者,采用康复新液以及湿性敷料联合治疗并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将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湿性新液渗液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探讨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针刺、中药、直流电联合治疗“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鼻内镜术后应用康复新液行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研究
湿性愈合法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运用分析
1 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 置管穿刺点渗液原因分析及护理
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探析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