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2021-09-08马炳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愉悦感参与度敏感度

孙 倩,马炳军

(阜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这势必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将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培养确定为其最终目标。”[1]而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基于此,笔者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了解其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及跨文化敏感水平各层面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进而促进跨文化教学,丰富跨文化研究。

一、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1958年,Bronfenbrener,Harding &Gallway首次提出敏感(sensitivity)。[2](P38)Hart&Burks认为,敏感度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模式。[3]Bennett把跨文化敏感度定义为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4]Chen&Starosta则认为,上述学者将跨文化敏感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技巧等概念混为一谈,认为跨文化敏感度是人激发自己积极理解、欣赏并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5]2000年,他们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SS),[6]并经过Fritz和Mollenberg的验证(Cronbach’s α=0.88),[7]因其信度较高,广泛应用于跨文化敏感测试中。

国内学界关于跨文化敏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在校师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共时研究;二是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性研究。而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较少,以高师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更是鲜有人涉及。然而,高师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英语教育的主力军尤为需要增强跨文化敏感度,这对培养下一代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未来的英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对阜阳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143名本科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及存在的层次差异,进而为提升高师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高校跨文化教学、丰富跨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1)了解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总体的跨文化敏感水平;(2)了解跨文化敏感度的五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研究对象。由于大三学生刚刚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并已学过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阜阳师范大学大三共143名英语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中,随机发放143份问卷,回收139份。

3.调查工具。本研究采用Chen & 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7]该量表由24个封闭式问题组成,包含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层面:差异认同感(2、7、8、16、18、20题)、交际参与度(1、11、13、21、22、23、24题)、交际专注度(14、17、19题)、交际信心(3、4、5、6、10题)和交际愉悦感(9、12、15题)。测量采用里克特五度计分法,从“非常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计1~5分,其中9题(2、4、7、9、12、15、18、20、22题)为反向计分题。量表最高分为120分,平均分为72分。

三、研究结果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139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表1和表2。

表1 跨文化敏感度总体水平

1.跨文化敏感度总体分析

从表1可知,调查对象跨文化敏感均值为17.7359,低于周杏英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均值为18.47),[8]高于胡艳对山西大学本科生的调查结果(均值为16.1),[9]其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在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层面中,受试的差异认同度最强,交际参与度、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紧随其后,而交际信心最弱。该调查结果与周杏英的调查基本相符。[8]

调查对象的差异认同度和交际参与度分值较高,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认同和欣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能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能尊重、理解并包容不同文化人们的习俗和价值观念。这可能得益于受试学校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的开设以及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交际专注度居中,说明调查对象在跨文化交际中虽然有交际意愿并做出了努力,但很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交际中断或停止。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得分最低,说明调查对象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交流时,尽管获得了交际成功的快乐感,但受传统文化影响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往往会缺乏信心而焦虑紧张。

此外,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在交际信心方面,标准差S=0.45235,研究对象交际信心的分离散程度较小,说明调查对象普遍信心不足,这可能由于受试学校地处四线城市,且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听说能力欠佳,缺少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而在交际愉悦感方面,学生差距最大,S=0.66492,说明调查对象交际愉悦感相差甚远,可能与学生的个人经历有关,例如相比80%的农村学生,个别受试学生已有多次出国经历。

2.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相关性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由表2可知,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除交际专注度与交际愉悦感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89,p>0.05),其他各变量之间都呈显著相关。其中,差异认同度和交际参与度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510,达到了中度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受试的交际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差异认同度(注:0.4≤|r|≤0.7属中度相关,|r|<0.4属弱相关)。差异认同度与交际愉悦感的相关性也较强,为.498。这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越能接受、尊重不同文化,就越能体验跨文化交际的愉悦感。从表2中还发现,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参与度与跨文化敏感其他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与差异认同感的相关系数为.510,与交际专注度的相关系为.462,与交际愉悦感的相关系数为.460,与交际信心的相关系数为.424,这说明交际参与度是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构成因素,受试学生的交际参与度直接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反之,受试学生的差异认同感、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及交际信心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愿。那些更理解、接受不同文化差异,在交际中更投入,并且有较高交际信心和快乐满足感的学生,往往更能以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外国文化,更愿意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表2 跨文化敏感五因素间相关系数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得出以下结论:(1)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离优秀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受试的差异认同感最强,交际信心最弱。(2)受试的跨文化敏感五因素之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本研究为高师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1)学校层面:定期、系统的对教师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训;加大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跨文化教学比重,明确教学大纲中跨文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并把跨文化知识囊括到考核和评价体系中。(2)教师层面: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地构建语言文化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所推崇的不同的世界观。(3)学生层面:通过阅读外国小说和杂志,欣赏外国电影和歌曲等多种渠道了解外国文化,通过多参与一些真实的交际环境,如:英语角、文化类讲座、文化艺术节等,提高跨文化专注度、愉悦度,进而提升交际信心。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受试样本代表性不强,仅限于阜阳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缺少横向和纵向对比,没有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等进行比较,且没有把专四成绩和跨文化敏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这些均可作为未来课题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愉悦感参与度敏感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大学生运动愉悦感与成人依恋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缺觉与抑郁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