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1-08-10应黎莉

中国德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新时代劳动教育承载着“中国梦”的实现,坚持以劳育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对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高度契合立德树人的内容实质。而课程内容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因此,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目标、理念、结构、组织形式、一体化格局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进行论述,以厘清劳动教育内容的核心和重点,促进以劳育人、立德树人总任务的落实。

一、明确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如今,一些中小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认识上还存在偏颇,表现在:第一,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限定于劳动技能的习得,于是,劳动教育课程成了劳动技术课程,单纯强调动手操作,只要一到劳动教育课,学生就去实践基地、农场干活;第二,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混同于劳动目标,以看得见的物化成果来衡量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于是想方设法开辟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看谁的产出多。

劳动教育课程有别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很明显,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远远要比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宏大。其次,劳动教育课程也不同于劳动。教育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是育人,而劳动的目标是要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看最后的产出。很明显,劳动教育课程追求的是教育性,劳动追求的是产出,二者不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强调教育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具有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作用,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简而言之,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一定要落在立德树人上。

二、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课程理念

一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设置一些劳动任务,分工明确,由学生“单打独斗”完成,并根据学生表现,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有的学校将学生校园生活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中,将教学楼根据班级数量分成若干区域,作为各班的劳动区域,每天班级派出若干人打扫卫生。学生各干各的,有的拎水,有的扫地,有的擦窗户,并根据个体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还有的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了丰富的学习项目,有的学木工,有的学刺绣,有的学电工……学生各自埋头学习,不相往来。在评价环节,也是根据个体的学习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学校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学生管理与课程实施。

不过,劳动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是落实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是集体主义关系的重要来源。因为学生劳动最有利于促进协作精神的发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教育是最佳的集体主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班集体生活中的许多事实是学生长期共同劳动的直接结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的集体中,学生之间形成了崭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是无法形成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关爱集体、善于合作的品质。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独特优势,少让学生“单打独斗”,多些集体协作劳动;在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同时,不要忽略对集体的评价。[1]这样,通过集体劳动就能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发挥劳动教育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

三、完善纵横有序的课程内容结构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具体表现为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各年段劳动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没有遵从螺旋式上升的逻辑,没有做到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导致劳动教育实效不高。劳动教育与各学科内容没有有机整合,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等问题。劳动教育没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

分析原因可知,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缺乏一体化思考。从横向来看,劳动教育课程要与其他“四育”(德、智、体、美)横向融合,并充分挖掘其课程教学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同时借助其他学科(如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载体实施劳动教育,从而形成五育并举、贯通融合的育人价值体系和落实机制。从纵向来看,各学段劳动教育要纵向进阶,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推动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2]在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校内日常生活中能够基本做到生活自理,初步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树立劳动意识;中高年级要通过“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参加公益劳动”等多种适切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内容形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让每位学生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劳动职业观培养,通过提升劳动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涯教育相关联的职业体验劳动,让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培养职业兴趣,进一步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高中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深刻感悟劳动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自立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中等职业学校要注重职业的知識和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增强职业荣誉感,促进职业启蒙,培育专注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力争成为扎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强化综合式课程组织形式

当前有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仅仅把劳动教育课程局限在专门设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上,完完全全依赖于课表上制定的课程,存在着诸如没有安排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不注重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融合等现象。一些学校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缺乏创新,固本守旧,认为劳动教育只需通过学校劳技课传授即可,设置课程内容知行脱节,忽视劳动价值观培养需通过开展大量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落实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的窄化。

要改变目前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的现状,真正落实以劳育人,就必须突破单一的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形式,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課程体系,有机融合学科专业内容,体现劳动实践综合性特点,如通过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除了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作为主渠道,劳动教育课程还要拓宽多种劳动实践途径,结合实验实习、职业体验、公益服务等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式劳动教育实践新路径。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要求,是培育劳动价值观和落实学生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课程实施新格局

目前,在劳动教育认知上还存在着诸如“劳动教育是学校事情、家庭中劳动教育被弱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校经常开展校园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美化、教室宿舍清洁、图书整理、垃圾分类等劳动教育内容,而家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严重缺位,家长没有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导致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和参与家庭事务管理能力缺乏。

在以劳育人目标指引下,要重新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工作格局,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区,如果单单侧重某一方面来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存在着局限性,须实行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应尽快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为课程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除了以上所述,还应明确,课程内容只是承载劳动教育的载体和核心部分,劳动教育也离不开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任务清单式效果评估和目标达成式效果评估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配置与合理运用等。唯有如此,劳动教育才得以有效开展,展现立德树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俊.帕夫雷什中学是怎样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兼论苏霍姆林斯基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8(21):22-26.

[2]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应黎莉,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员,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