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助产士科研能力与培训需求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07-22吴晨露魏碧蓉颜思莲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助产士职称论文

吴晨露,魏碧蓉,颜思莲

(莆田学院 护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0 引言

20世纪50 年代国外护理界通过开展护理理论研究、提高护理科研水平等方式使护理学迈入了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时期[1]。1986年美国建立护理研究中心支持全美护理科研的开展[2]。我国护理科研起步较晚,1984年全国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召开后才正式将护理科研纳入教学计划[3]。从目前情况来看,学历教育层次低、没有针对性的科研培训、缺乏学习时间是抑制我国助产士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科研能力(Research Capacity)是指研究者在各自专业活动中以科学的思维和严谨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4]。本研究旨在了解助产士科研能力的薄弱环节[5]与培训需求现状,为各医疗机构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助产科研能力培训[6]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月将福建省开设产科的医疗机构的在职助产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纳入标准:A.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母婴保健技术证书。B.在岗工作时间≥1年。C.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标准:A.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助产士。B.实习助产士、产休、在外进修学习助产士。C.因各种原因长期(≥3个月)不在岗的助产士。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A.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编制、所在医院性质、医院等级、初始学历、最高学历等8个条目。

B.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该量表由潘银河等[7]研制而成,用于测评助产士科研能力,该量表有30个条目,包含“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设计能力”“资料分析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六个维度。量表总分范围为0~120分,其中0~40分为低水平组、41~80分为中水平组、81~120分为高水平组。研究表明[7]此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是 0.861,重测总量表相关系数是0.902,一般α>0.80则量表信度较高,结果可靠。

C.科研能力与培训需求现状。研究团队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文献自行研制的包括:参与过的科研课题、是否接受过科研课程培训或学习、是否发表过论文、是否能胜任助产科研工作、是否有必要开展助产科研知识培训、医院对科研能力是否有要求、对科研知识的需要、希望谁来担任授课者、能接受的培训费用等16个条目,且信度系数Cronbach’s α是0.891,问卷信度较好,结果有意义。

1.2.2 资料收集方法

对参加本次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包括沟通方法、研究意义、问卷内容、填写标准等。调查前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保证调查内容不涉及科室及个人隐私信息,经护理部主任批准后与科室护士长联系,在上午晨会时发放问卷,并进行解释说明,于当日下班前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0份,无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1.3 统计分析方法

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助产士科研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270例有效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21~54岁,平均(32.6±7.6)岁;三甲医院145人(53.7%),三乙医院30人(11.1%),二甲医院54人(20%),二乙医院41人(15.2%);助产人员的工作年限集中在10年以上,最高学历大专人员居多。

2.2 助产士科研能力情况

低水平组85人(31.5%),中水平组146人(54.1%),高水平组39人(14.4);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科研设计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如表1、表2所示。

表1 助产士科研能力总分分布情况 (n=270)

表2 在职助产士科研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情况

2.3 影响助产士科研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将助产士一般资料和最高学历、是否接受过科研培训学习、是否发表过论文作为自变量,科研能力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和年限相对高的,在科研知识方面较好;学历高且接受过科研培训和发表过论文的助产士科研能力总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科研能力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2.4 不同因素对助产士科研能力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助产士科研能力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职称、科研培训和发表论文为自变量,显著性水平α=0.05,剔除β=0.10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职称、接受科研培训和发表论文对科研能力得分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职称越高、培训越多及发表过论文的助产士科研得分越高。

表3 不同个体特征助产士科研能力得分情况Tab.3 Scores of the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midwive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表4 助产士科研能力总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270)

3 讨论

3.1 助产士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助产士科研能力总分为(54.08±25.61)分,低水平组占 31.5%(85人)、中水平组占54.1%(146 人)、高水平组占14.4%(39 人),说明助产士整体科研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助产士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助产学科的发展,当前我国助产士科研能力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8],护理管理部门要引起重视。在科研能力维度得分中,“资料分析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得分相对较低,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9-11]。资料分析是科研过程中的关键,要经历前期的文献查阅、科研设计及科研实践阶段,并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因此SPSS软件操作也是助产士最需要提高和完善的科研技能[12]。

3.2 助产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职称较高、受培训较多、发表过论文、学历高且年限长的助产士,在科研知识和写作水平方面越好且总得分高。年龄与工作年限是相互依存的时间变量,年龄增长,工作年限也随之增长[7],拥有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发表的科研论文也有所增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越高、有过科研培训与发表过论文的助产士科研能力得分越高[12-13]。目前我国大多数中专及大专院校仍未开设护理研究课程,其课程安排更偏向于临床技能知识,深度不够。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助产士不仅对医学统计学和护理研究这两门课程有所了解,参加科研和实践的机会也有所增多,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尽管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科研,但临床一线的助产士因工作繁忙缺乏时间和学习途径[14-15],这是影响助产士科研水平的最直接因素。因此,科学合理安排临床工作与学习时间是护理管理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3.3 在职助产士科研能力培训需求

助产士科研能力培训需求调查显示:科研知识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收集资料、科研设计、文献检索、选题、分析资料等。培训是提升助产士科研能力的重要部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高校助产士研究者、专家和临床资深助产士来担任授课者的居多,选择SCI第一作者和其他的较少。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和同事之间的交流是助产士希望的科研培训方式[16],证明助产士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应多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成立科研组以增加交流机会。绝大部分助产士认为,医学院校开展典型论文讲解与探讨、安排一对一科研论文撰写指导专家、专门机构SPSS软件实践操作、线上资源学习是其希望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助产士的科研水平。

4 结语

护理管理部门应把助产士的科研能力培训纳入工作计划,每年有计划、分批次对助产士进行针对性的科研能力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从院内科研课题开始,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引导助产士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医学数据库的开放量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为助产士学习与获取信息提供更多机会。

猜你喜欢

助产士职称论文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全球还需900万护士和助产士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产房助产士的心理压力分析及相关对策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男助产士 一年接生200余名婴儿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