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完善高校“思政课”育人机制的路径探析

2021-07-15俞连波任念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课思政

俞连波,任念文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一、一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一)过度依赖讲授法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深层理论无法进入学生头脑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以直接型讲授法为主,这也是迄今为止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以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思政教育,讲授把握不当非常容易演变成注入式教学,因而针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程而言,讲授法极易成为通向注入式的主要桥梁。一旦教学方式转向理论的直接注入,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描述生硬缺乏弹性、论证缺乏逻辑、总结缺乏概括力,难以由浅入深,进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仅限于浅显层次,一些深层次的理论无法真正进入头脑,“对于新知识与他们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挖掘不够,结论和答案从天而降者居多”[1]。

基于现实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配比,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讲授法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课教学也是必要的,在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虽然也逐渐融入多元的参与式、互动式、实践式教学,但其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在面对有些较为深层的理论时,可能难以被学生真正理解,囫囵吞枣,在促进思政教育理论真正“入心入脑”方面缺乏更充沛的活力。

(二)课程内容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细节缺乏互动性

大学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五个部分,基于这五个部分的大学思政课程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历次对于教材的修订都会融入新的理论成果,但思政教育的主流方式依然是大范围的理论形态教学,对于德育部分仍然有所欠缺,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因缺乏有效的载体只能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来实现,在课堂以外思政教育难以施展拳脚,使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难以融入生动的元素而缺乏深入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最终不能够真正在学生头脑内形成体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影响有限。

课程内容的宏大叙事,与学生个体成长细节互动性较弱。课程内容的宽泛宏大,使教学过程中触及到学生个人成长的领域极为有限,缺乏教学环节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既定的思政教学目标,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一方面,高校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引进教师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继续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育,仍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大学思政教育产生固化的印象,仅仅把它当成流于形式的样子工程。思政教育的功能外延不足,思政教育的表现力不足,这种“大课堂”+“大理论”的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培养缺乏具有表现力的依托形式,导致思政教育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原则”[2]。

(三)教学流程设计单一,难以构成“教与学”的完整体系

思政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设计初衷不同,专业课程可以依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完成,而对于思政教育的课程来说,其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对于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接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有限的学时,学生的深入体会不足,亦是思想政治理论难以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之一。然而当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各高校思政教育部门承担,其他有关部门并没有完整地起到课外教学的联动作用,校内各层党团委、学生组织、辅导员对于课外教学情境的构建发力不足。思政专任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课外环节的配合,“教与学”过程难以形成配套体系。

具体来说,学校党团组织作为党对学校进行领导的重要堡垒,其对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依然不足,党团组织在自身的优势领域还大有可为。例如牵头整合跨地区跨校范围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在引领对思政教辅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上,都是可以极大提升党团组织思政教育担当作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具有了比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自主能力,而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如果仅限于学生自身管理是远远不能发挥其潜在作用的,学生组织不加强思想建设也难以具有凝聚力,无论是对学生组织本身还是学生会服务对象即学生群体,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屡屡传出的高校学生会官僚习气问题就是思想建设不足的严重表现,在这种习气影响下部分学生未出校园就已经学会阿谀奉承,素质教育大打折扣。因此,学生组织应该适当地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等意识领域;辅导员是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当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置比例而言,在面临诸多学生日常事务的同时,难以再分身去做好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培养工作。

二、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

(一)强化大学思政教育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宣贯不动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初步确定了制定国家发展“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再次重申加强党的全方位、各行业、全过程的领导,再次强调坚持“四个自信”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实现第二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作为最有可能亲身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定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重要。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基础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日趋凸显,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宣讲,教育责无旁贷。新时代大学思政教育的课程设计初衷是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的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都应以此为原则,课程改革的设计环节都应以更好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出发点。强化大学思政教育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需要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动态的关联性,社会热点的引入是丰富思政教育素材的重要方式之一,新鲜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心理,更好地将思政理论知识输送进学生头脑。

(二)引入通识教育,扩大思政教育外延

1.通识教育引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大学通识教育都作为一个薄弱的环节存在于大学课程设计中,通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有着紧密的互通性:一方面,其课程编制、教学手段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加直观,其营造的教学氛围是原有思政理论教学背景下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旨在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因此它与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人格塑造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在我国国内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起步较晚,以及大学思政教学手段有待完善的形势下,将通识教育引入思政教学,无疑是使二者都能取得进展的合理方案。

2.通识教育引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1)通识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通之处即是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育环节,在这一节点,可以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学设计中汲取一定的经验,该学校通识教育所涵盖与自然、人文的对话,以及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的学院通识教育范围,这是培养学生以宏观视角至微观视野、从自然至人文、从历史至现实等多维度启发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自然意识、民族意识、自我意识的健全人格的多重教学资源有机叠加。这种涉及多领域教学设计的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教学内容正是当前思政教育背景下所欠缺的,因此将通识教育中更多人文的、社会的、历史的内容引入思政教学,不但可以改变传统思政教学内容涵盖范围狭窄的局面,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的功能外延,而且全新的内容引入更是思政教学改良课程编制,并为丰富高校人文教育内容,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供良好契机。

(2)通识教育的教学环境设计引入思政教育

根据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所确立的基于“学习条件”的教学设计范式,即“根据其知识类型给每一个知识点提供相应的教学事件。加涅把情感态度作为同概念、规则类似的知识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事件,促进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内在结合”[3],基于此理论,构建思政教育的“有效学习条件”可以通过融入通识教育的教学环境设计来实现。

通识教育的教学环境设计,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其通识教育的实现,由书院通识和大学通识两个环节共同完成,大学通识教育部分与思政教学的课堂教学类似,书院通识教育则包括了书院通识教育和书院生活教育两个部分,书院通识教育与课堂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可以涉及到开设专门学习主题的情景教学和通识教育生活的体验,在学生宿舍的安排上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同住一个宿舍。通识教育的教学环境设计引入思政教育,可以弥补原有的大班授课模式带来的教学中理论空泛、与学生实际脱节的缺陷。在此环节中,将思政教学的教学任务分成多个板块,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部门的功用,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依撑,以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从而衍生更多的隐性课程的思政教学新体系。

3.通识教育引入思政教育的风险规避

2019年开始,香港部分青年参与非法集会、示威以及从事暴力行为,一度将香港中文大学推上了风口浪尖,通识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大学生产生的种种问题,必然会使更多的人质疑这种育人模式。究其根源,除香港的体制、法律外,在这场对香港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的活动中更加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缺失,与我国大陆高校思政—人文教育模式相比,香港教育体制中以通识教育为主体的高校育人范式更着重对广泛的人类文明的泛性介绍,关注于人类文明中极小部分个体的存在以及个人主义为中心,忽略了对整个国家、民族层面的责任感教育,下表将其通识教育与大陆思政教育模式进行简要对比。

大陆地区思政教育香港地区通识教育教学机构高校思政专业教师书院以及各院专业教师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书院通识:书院通识课程 非课堂形式教育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4类)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学习要求必修选修与必修结合课程架构课堂为主,实践为辅书院通识+大学通识

以上对比主要以大陆思政教育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为比对对象,从上表归纳的几个层面可知,无论是香港中文大学还是香港浸会大学,其所设置的通识教育内容太过宽泛,价值导向发生偏差,在爱国主义教育层面表现得十分乏力,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凝聚力,香港发生大规模的青年被鼓动教唆参与非法示威,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与其大学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失,以及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偏向切实相关。

因此,在借鉴通识教育模式的合理成分时,要警惕其泛性多元文化熏陶的价值取向乖离,规避其融入思政教学后潜在的不良效应,坚持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识教育适当融入思政教学,扩大思政教育的外延,通过不同文化对比、多元文化相关性探索,最终激发学生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高度认同与高度自信,为思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使思政教学体系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更加完善、科学,与学生学习的节奏与认知过程更为契合,培养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校内各部门联动,思政教育体系化运作

在以往的大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学都是以校内的思政专任教师为工作主体的。因此,在现有教学机制下,思政教学目标大多也只能依靠单一的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不充分,这也是造成思政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思政教育不应该是思政教学部门专任教师的工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例如学校各级党团委、组织部、学生辅导员,以及学生会组织都应该参与进来,形成一个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思政教学体系。校内思政教育的有关单位应该加强沟通,在学习情境的构建、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力合作,在课堂教育难以涉及的领域,实现课外的继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4]这就表明了各级党团组织等要认真做好思政教育的支持保障工作,做好思政教育的总体规划,协调好思政教育优势资源的配置工作。

三、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需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来加以应对,从近年来不断进行的思政课程改革这个大的方向来看,引入更加丰富的教学题材、应用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手段,完善整体的教学过程已经是思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这就更需要扩大思政教育的功能外延,形成校内有机联动的思政部门配套教学体系,来实现这些要素的有机融合。在此过程中,也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将思政课程开设得更加有成效,使党的理论、社会主义信仰真正融入进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水准。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