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07-1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导师育人文化

柯 征

(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一、从家文化角度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化的持久隐形育人方式对当代青年进行渗透和影响,提升文化育人效果、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因此,将家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属性和国家建设的和谐理念,也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通过探索高校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将家文化主要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拓展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创新育人体制机制和内容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思路、新理念在方法层面的有机融合。家文化的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家文化的伦理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观的诉求[2]。因此,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促进大学生自觉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价值

深入挖掘优秀家文化的潜在资源,能够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家文化体系下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和创新。本课题中提出的新型家文化不只停留于学生的生活层面,更将“家”的概念延伸至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新型家文化理念的提出对高校的文化育人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有利于全国高校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式,不断探索与开发出更多将家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鲜活案例。

二、高校新型家文化建设的内涵

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家和万事兴”等优秀的传统家国思想世代传承,充满仁爱与温暖。同时,家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经过历史的沉淀,家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属性[3]。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属性,高校新型家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在传统家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全面成长成才、营造和谐高校氛围、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为目的,对高校师生进行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素质的塑造[4]。

三、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打造师生众心一体的物质空间

高校新型家文化所强调的物质空间是力求以环境熏陶人、培育人,形成师生众心一体,学习与生活融和的社区家园。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开始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改革以及社区化建设改革,重视学生第一课以外的学习和生活,倡导家文化建设,这些社区内除有传统的学生宿舍外,还有供师生研讨、导修、活动、生活的各类功能室,如导师办公室、阅览室、谈心室、图书室、自习室、书画演习室、钢琴房、健身房、洗衣房、厨房等。这种贴近、亲和、交融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更像一个温馨的家园,拓展了育人维度,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和温馨感。而优良的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给人们的可能不仅仅是一种传达,还有感染、心理认同等,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丰厚的校园家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5]。

(二)构建科技人文融通的精神内核

高校新型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学生信念、价值、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准则,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人格与专业并重,科技与人文融通的现代教育文化。例如,通过构建高品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跨学科课程体系,形成通识与专业的有效衔接,打造文理兼容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优秀家文化资源和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围绕国情、校史、家风等主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学位授予仪式、冬至券加餐等重大的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开展家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通过集体生日会、中秋共团圆、文化共膳等彰显对学生细节的关怀和浓厚的家文化[6]。

(三)完善以内生动力为导向的制度建设

高校新型家文化的制度管理应当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在育人的管理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养成,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为导向来制定各项措施。例如,完全学分选课制、自由选择专业和转专业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等教学制度,师生合作研究、学生自主研究、校企联动合作研究等科研制度,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探究、交流的机会与平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其次,强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管理”意识,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中,主动担当“家”之责,树立责任意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格局、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四)建立互助、互动、互信的师生关系

高校新型家文化的育人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希望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交流、互相帮助促进的一种互助文化。例如,通过完善导师制,推行学业导师、社区导师、德政导师、助理导师、常任导师等分类导师制,制定完善的导学内容与考核条例,导师推行“小班化、个性化”辅导,实现对学生全系统、全方位的导学,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感、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内在追求欲[7]。此外,可以通过实施成长陪伴计划,建立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和议事机制,让教育对象和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形成互助、互动、互信的师生关系。让师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个“大家庭”息息相关,建立一种无形的亲情关系、精神上的关系,营造一种独特的“家文化”氛围,才能够使得师生在学校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学校也在这种文化理念的支持下,得到良性发展。

(五)优化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将极大地提升育人效果。例如,基于学生需求和个性化特征完善教学组织形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打造“云中校园”,实现校园管理服务完全数字化,在无盲点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实现校园内的人、景、物以及学术活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全息复制,实现将大数据与学生的成长陪伴相结合。此外,对于毕业之后的校友进行跟踪服务和对接,也能够有效提升毕业校友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搭建校友回馈母校的平台,体现家文化育人的长远影响。

四、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实践探究——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例

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大学“住宿学院制”,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等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于2011年6月成立了敬文书院。书院将家庭规则、信念融入书院、导师、学生的关系中,同时将“互助”“信任”“沟通”“创新”“坚持”“和谐”“发展”等主要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用亲情和关爱打造温馨、和谐的“家文化”,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引领学生感受团队的温暖,陪伴学生享受成长的幸福,共建一个师生亲密互动的社区共同体,以全人教育为旨归,以社区环境为依托,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搭建了一个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一)物质空间——打造家之“居”

经过九年的规划建设,书院打造出了“贴近、亲和、交融”的育人环境,导师室、办公室与学生宿舍“同位化、近距离”,同时设置各类功能室便于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无论生活和学习,都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方便与温馨。每间宿舍都经过精心设计改造,由文、理、工不同专业的学生入住。以楼层和宿舍为单位建设班、团组织,创新团学工作模式。11个学院60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在一个书院社区开展学研活动,推行非形式课程教育,实现隐性的融通。由此,延伸了人际链条,拓展了交流空间,丰富了知识结构,拓宽了视野。

(二)精神内核——传承家之“学”

书院通过建设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责任感的社会公民。通过组织校内外名家开设敬文讲堂文化传承系列、艺术审美系列、经典会通系列、创新探索系列课程。讲授者均为学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讲座内容涉及文、理、工、商等多个领域,从而使学生的视野能触及文学、哲学、历史、经济、教育、艺术、社会等诸多领域。同时,强调基于中国传统、学校历史和学生培养,用“家”的情愫连接个人、家庭、国家和世界,开设相关学术讲座,并在第二课堂开展敬文冬至节、读书节、中秋一家亲等家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有道德、中国心、创造性的未来人才。

(三)师生关系——创新家之“教”

书院实行全程全员导师制。德政导师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或专题讲座,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并以兼任班主任或社团顾问、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开展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业导师常驻书院推行“小班化、个性化”辅导,每两周至少一次同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相关学业问题,介绍前沿动态,同时亲自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各种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开设“学力加油站”“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坊”等。常任导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常驻书院办公,统筹教务和学务工作,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社区导师则从学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给予“家”的关怀,负责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导师制,重构了密切互动、教学相长、和谐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制度保障——构建家之“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家庭都有“家规”。书院建立了包括班规、舍规、社规等学生约章以及书院荣誉学分管理条例、书院学业警示管理办法等“硬制度”,在新生入学伊始,注重制度文化的普及教育,让学生既要有家的自由也要有“家规”的约束。其次,注重制定“师生间互敬互重、同学间互亲互爱”的“软制度”,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朋辈相亲的优良传统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为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书院开发了学生事务系统、荣誉学分管理系统、敬文书院掌上APP系统,通过事务系统可以查阅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课表、任课教师、空余时间,方便安排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通过荣誉学分以及管理系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掌上APP系统可以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与他们学习发展相关的通知、新闻动态等各类信息资讯,为服务社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结束语

从家文化角度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构建高校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政府到高校,从宏观到微观,从高校管理人员到思政工作教育者都需要不断强化意识、创新方法,深入探究家文化的新时代内涵,从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维度入手,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全国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效。

猜你喜欢

导师育人文化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年味里的“虎文化”
V eraW an g
导师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