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6-16邓林军淦作松魏林平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微创

邓林军,淦作松,魏林平

(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 脑系疾病诊疗中心二区,广东 河源517300)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基底,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较高,且病情较为凶险,进展较快,治疗难度较大,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多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该病,但对于幕上大脑出血≥30 m L或小脑出血≥10 m L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2]。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常用的术式,但关于二者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1.43±3.72)岁;出血部位:脑叶15例,丘脑28例,基底节区40例,小脑17例。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61.52±3.78)岁;出血部位:脑叶22例,丘脑25例,基底节区38例,小脑1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②有明确高血压病史;③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②恶性肿瘤;③凝血功能异常。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依据头颅CT结果定位,全麻,固定头颅,常规切开头皮,取出骨瓣,切开硬膜,显微镜辅助下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止血,留置引流管。观察组采用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术前CT检查,明确血肿最大层面位置,确定穿刺点(血肿中心反向延长线与头皮交点)位置,局麻,颅骨钻孔,穿破硬膜,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对血肿腔采用带针芯脑室引流管(12F或14F)刺入并将针芯拔出,抽取少许血肿,固定引流管,并将其连接引流装置。术后注入尿激酶加速溶解,清除大部分血肿后拔管。

1.4 评价指标①术前及术后14d采用NIHSS评分[5]评价两组的神经功能,包括上肢、意识水平运动及凝视等15个项目,共45分,分值越高则神经缺损越严重。②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6]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包含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及心理功能4个维度(20个因子),每个维度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术前,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两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s,分)

?

2.2 生活质量术前,两组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物质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GQOL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GQOLI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较急,短时间内可形成占位性血肿,引发脑水肿,使患者颅内压升高[7]。脑出血致残、致死的原因为血液液化、裂解及凝固的过程中可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对脑部产生继发性损伤。迅速将颅内高压解除,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关键。而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外科方式为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引流。其中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较为常用,可有效将血肿

迅速清除,安全可靠,并能根据情况实施去骨瓣减压[8],但该术式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4d,两组的NIHSS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需开大骨窗在颅骨上构建手术通道,可有效清除血肿,但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操作较为简单,只需进行局麻,手术创伤较小,适用于机体耐受能力差患者;在进管过程中,分离脑组织、神经纤维,用尿激酶将部分血肿液化,陈旧性出血通过引流管侧孔排出体外,进而有效清除血肿,并可同时复位脑组织,减少对脑部的损伤。同时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中使用有明显刻度的引流管,可合理调整引流管方向;此外,该引流采用局麻方式,患者术后清醒较快,有利于促进其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9]。行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对于无凝血功能障碍、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患者均适用。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今后应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引流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