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精神状态的影响

2021-06-11郑明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初产妇产后产妇

郑明新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 河南郑州 450052)

初产妇在分娩和照顾新生儿方面缺乏经验,往往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加之担心胎儿预后、产后身份转变等因素影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影响分娩和产后康复[1]。在分娩过程中因剧烈产痛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引发机体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疼痛增加,影响宫缩和产程进展,增加剖宫产风险[2~3]。协同护理模式(Callabortire Care Model,CCM)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建立合作型护患关系,鼓励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健康管理,强化产妇、护理人员与家属的协同作用,有助于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改善分娩结局的目的[4]。本研究以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协同护理模式对分娩结局及精神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9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78±0.54)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4例,初中及高中13例,中专及大专18例,本科及以上13例;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9.56±2.02)岁。对照组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57±0.53)周;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例,初中及高中14例,中专及大专16例,本科及以上15例;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9.58±2.0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纳入标准:均为初产妇;胎儿各项指标检查正常;产妇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向产妇和家属介绍入院注意事项,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每日通风30~60 min,保证病房空气流通;带领产妇参观分娩室,讲解分娩流程;密切监测产妇胎心变化,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依据产妇意愿和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鼓励并指导产妇行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CCM干预:(1)产前护理。健康宣教,每周一上午8:00~9:00开展分娩知识健康讲座,鼓励产妇和家属共同参加,发放产妇知识学习手册,讲解分娩方式的选择、产后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技能等,并在讲座结束前15 min进行理论考核;建立初产妇家属交流群,嘱产妇和家属共同关注产科护理公众号,加入产妇关爱之家的微信交流群,以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推送孕期保健、分娩过程,如何缓解产前压力等相关知识,耐心解释产妇和家属疑问,使产妇做好充足思想准备,减少不必要担心。(2)分娩时护理。鼓励产妇丈夫和家属全程陪伴产妇分娩,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及时调整呼吸频率,并给予鼓励,定时汇报产程进展,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3)产后护理。产后指导,鼓励产妇母乳喂养,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技能、母乳喂养护理等相关知识培训,讲解并示范母乳喂养姿势、新生儿皮肤护理和大小便观察等,演示完毕后让产妇和家属重复操作;舒适护理,向产妇和家属演示循序式肌肉放松法,逐步收缩面部、肩颈部、胸部、四肢肌肉10 s,逐渐放松5~10 s,感受肌肉的收缩,嘱家属提醒并监督产妇行肌肉放松;同伴支持,安排初产妇与经产妇同一间病房,鼓励其相互交流分娩经验,每月举行产后联谊活动,鼓励产妇和家属参加,相互交流产后康复经验、分享育儿心得体会;出院指导,指导产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合理饮食和休息,适量活动,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新生儿喂养及添加辅食的时间,注意观察其食量和体重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1)两组剖宫产、产后出血、产程延长等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比较。(2)两组产妇分娩前和分娩2周后抑郁、焦虑心理状况评分比较。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5]从心情是否影响睡眠、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等方面评估产妇产后抑郁心理状态,共10个条目,采用0~3分评分法,总分30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对产妇精神性情感症状、精神运动性障碍、焦虑情感症状等方面进行评估,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50分者为正常,评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剖宫产等不良分娩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例(%)]

2.2 两组分娩前后EPDS、SAS评分比较 分娩前两组EP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2周后观察组EP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分娩前后EPDS、S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分娩前后EPDS、S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EPDS分娩前 分娩2周后SAS分娩前 分娩2周后对照组观察组tP 48 48 8.24±1.52 8.20±1.49 0.130 0.897 4.96±0.84 3.18±0.52 12.483 0.000 19.02±3.54 18.98±3.50 0.056 0.956 11.32±2.33 8.89±0.21 7.196 0.000

3 讨论

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担心产后形体变化,分娩过程中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引起中枢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产妇机体痛觉耐受力降低、宫缩乏力,增加产后出血和难产的风险,对母婴生命健康构成威胁[7]。常规护理以疾病为中心,护理人员多被动遵循医嘱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导致产妇在护理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护理服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护理效果欠佳。

CCM将被动接受护理转化为自我护理,引入产妇家属参与护理,与产妇及其家属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同的关系,强化护理人员、患者和家属三者的协同作用,以保证有效沟通。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和分娩2周后EP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CCM干预能够改善初产妇分娩结局,减轻产妇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实施CCM干预,充分体现护理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鼓励产妇和家属参与护理过程,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感情融和,强化家庭与个体的协同护理能力[8]。产前健康教育的开展和交流群建立,能够提高产妇对分娩知识的了解,避免因认识误区而增加心理压力,充分调动产妇和家属积极性,发挥产妇自我护理和健康决策能力,促进产妇养成健康行为[9]。家属作为医护人员与初产妇之间的情感纽带,能够更加直接、准确传达护理人员的意志,及时给予产妇情感和精神支持,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产妇抵触心理。产后通过音乐疗法、肌肉放松法等一系列放松训练及产后自我护理技能,能够有效缓解产妇心理压力和生理疲惫,提高舒适度和安全感,使其及时转变母亲的角色[10]。家庭参与协助育儿,能够充分发挥协同和监督作用,不仅可减轻初产妇育儿的繁重任务,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还能够给予产妇生理、心理最大限度的帮助,对于产妇产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初产妇护理过程中采用CCM干预,能够改善初产妇分娩结局,减轻焦虑、抑郁情绪,促使初产妇生理、心理方面更好恢复。

猜你喜欢

初产妇产后产妇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助产士主导疼痛管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孕期抑郁症怎么样护理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