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生命体征及疗效的影响

2021-06-11林明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左心国药准字体征

林明峰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汤阴 456150)

急性左心衰竭作为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严重冠脉阻塞患者。该类患者病情发展快速且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过程中尽早将患者转送至医院治疗,可为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1]。院前急救中主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院前处理,以促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救治,降低致残及致死风险,改善预后[2]。鉴于此,本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率、呼吸水平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救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92例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急救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将接受先救治后转运急救方式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边治疗边转运的急救方式的4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5.5~83.7岁,平均年龄(65.28±9.71)岁;病程28.6~118.9 min,平均病程(68.95±20.06)min;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Ⅳ级分别为21例、24例。对照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46.1~84.5岁,平均年龄(64.68±10.74)岁;病程30.6~119.3 min,平均病程(69.23±19.83)min;NYHA分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3例、2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院前急救过程中并未发生严重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资料较为完整;排除精神异常或合并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急救方法 对照组实施边治疗边转运的急救手段,观察组则实施先救治再转运的急救手段。院前急救措施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清理呼吸道,保障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吸氧,维持患者呼吸功能,同时确保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或坐位,双腿自然下垂,加速全身血液回流;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用药,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国药准字H23021574)1片、静注呋塞米注射液(国药准字H61021680)30 mg、静注氨茶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41025401)0.5 mg、静滴参麦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93648)50 ml、注射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国药准字H31021070)0.3 mg等对症支持治疗,对情绪激动者给予镇静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急救处理前及处理后的心率、呼吸指标,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并发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呼吸抑制及死亡等。治疗效果依据心功能NYHA分级评价,显效:患者的临床体征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有效:患者的临床体征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的临床体征及心功能未改善;恶化:患者的临床体征及心功能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率、呼吸指标对比 两组处理后的呼吸、心率水平及血氧饱和度较处理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率、呼吸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心率、呼吸指标对比(±s)

组别 n 心率(次/min)处理前 处理后呼吸(次/min)处理前 处理后血氧饱和度(%)处理前 处理后对照组观察组tP 45 47 128.35±13.68 127.81±14.22 0.185 0.853 116.51±10.84 110.27±10.22 2.842 0.006 32.05±3.20 32.16±3.31 0.162 0.872 26.15±2.64 22.48±1.87 7.721 0.000 80.25±9.25 80.12±8.89 0.069 0.945 85.69±9.20 89.66±9.25 2.063 0.042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75.56%)较观察组(93.62%)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8.89%)较观察组(8.51%)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作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起病急促且病情凶险,需实施紧急抢救。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急救体系中关键环节,旨在挽救患者生命,尽快将患者转移至医院,降低院前伤残及死亡率[3]。但经临床实践发现,在患者转运至医院期间,多数患者可能出现病情不断恶化的现象,更为严重者会导致猝死。

本研究分析边治疗边转运及先救治后转运两种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率、呼吸指标、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期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心脏收缩乏力、心肌功能衰退,当医师赶到发病现场后,应于最短时间内依据患者症状表现、既往病史等对患者病情进行判定,并实施有效院前急救[4]。针对该类患者而言,需维持其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注意对患者体位进行干预,以减少回心血流量,改善心脏循环负荷,并于第一时间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联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强心药和茶碱类药等,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组织灌注情况,改善心排血量,进而缩短组织器官缺氧、缺血的时间,避免血供恢复后所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5]。患者发病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快速激活,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诱发水钠潴留,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并最终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诱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于发病早期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针对情绪激动者给予镇静处理,有利于降低耗氧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处理后的呼吸、心率水平及血氧饱和度均较处理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总有效率较观察组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观察组(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先救治后转运急救方式能够改善救治效果,降低患者心率及呼吸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其原因可能是先救治后转运能够及时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从而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取时间,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减少搬运期间的危险,最终达到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7~8]的目的。

综上所述,先救治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有利于维持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减少入院前并发症,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猜你喜欢

左心国药准字体征
更正声明
胃溃疡治疗药物的应用及进展分析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老人夜尿多隐患大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早期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