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观察

2021-06-11唐海燕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热比值椎体

唐海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 河南郑州 450052)

非特异性颈痛(NNP)指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的单纯颈痛,临床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反复,治愈较为困难,常进展为慢性病程[1]。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指颈痛时间超出正常组织修复时间3个月,患者颈部肌肉慢性劳损,出现颈痛不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但体征较少,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阳性表现[2]。NCNP的治疗方法有推拿、针灸、按摩、牵引、热疗等,磁振热是热疗的一种。内热针是治疗骨骼肌痉挛、僵硬、变性的新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逐渐被患者所接受[3]。本研究探讨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NCNP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NCNP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0.12±11.34)岁;病程(2.10±0.87)年;体质量指数(BMI)(23.03±2.87)kg/m2。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2.09±11.72)岁;病程(2.03±0.89)年;BMI(22.79±2.96)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颈部疼痛>3个月,合并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颈椎影像学检查等未见异常,且无传染病史;患者配合治疗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颈部外伤史或手术史;合并脊髓病变、先天性脊髓病或颈肩部风湿病;合并颈椎肿瘤或结核;合并皮肤感觉减退;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性疾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入组6个月内接受过其他治疗。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磁振热治疗:仪器为磁振热治疗仪,设定温度43℃,档位第1档,将电磁设备置于患者颈部,20 min/次,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观察组患者在磁振热治疗基础上予以内热针治疗:仪器为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K型内热针治疗仪,内热针长10 cm,直径为1.1 mm;患者俯卧位,颈椎尽量前屈,选择C3、C4、C5棘突两侧2 cm处以及C3~C4、C4~C5连线中间3 cm处作为10个进针;局部麻醉后垂直进针直至骨膜处停止,内热针连接导线,设置温度42℃,20 min后拔针。

1.3 观察指标(1)磁共振检查: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行颈椎磁共振检查,在T2WI图像上勾勒C5水平颈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的横截面轮廓及同水平椎体的横截面轮廓,计算两者面积比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2)颈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以0~10分表示疼痛程度,得分越高则疼痛越剧烈。(3)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NDI)[5]评估,包括提起重物、注意力、阅读等10个项目,总计50分,得分越高则颈椎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以%表示,组间采取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椎旁肌与椎体面积比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颈半棘肌与椎体面积比值、多裂肌和回旋肌与椎体面积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椎旁肌与椎体面积比值比较(±s)

表1 两组椎旁肌与椎体面积比值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颈半棘肌与椎体面积比值治疗前 治疗后多裂肌和回旋肌与椎体面积比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P 42 42 0.32±0.12 0.30±0.13 0.733 0.466 0.52±0.16*0.42±0.15*2.955 0.004 0.29±0.12 0.27±0.10 0.830 0.409 0.49±0.15*0.40±0.14*2.843 0.006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5.18±1.24 5.32±1.26 0.513 0.609 1.91±0.74 3.01±0.78 6.630 0.000 21.406 14.677 0.000 0.000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tP 42 42

2.3 两组ND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DI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NDI评分比较(分,±s)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12.34±3.15 12.87±3.31 0.752 0.454 5.39±1.52 8.16±2.03 7.079 0.000 19.290 11.432 0.000 0.000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tP 42 42

3 讨论

NCN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痛和颈椎功能障碍,无特异性病理性变化,发病机制可能与颈椎肌肉萎缩导致功能失调有关,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发展为颈椎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磁振热是治疗NCNP的常用理疗手段之一,温度稳定且可控。周萍等[6]学者研究认为,磁振热通过外部热传导方式促进血液流动,可改善机体氧供应、营养供应和新陈代谢,起到消炎镇痛的效果。内热针属于干针治疗范畴,将针刺与热疗有机结合,可松解局部粘连组织,促进血液流动,缓解疼痛[7]。李哲等[8]学者报道,内热针在肌肉内的热传导较外部热传导更为彻底,可促使萎缩的肌肉纤维变得粗壮,改善肌肉容量,增加肌力,并通过消解肌肉结节缓解僵硬症状。相关研究表明,内热针可通过针刺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刺激毛细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组织修复[9]。此外,内热针的针刺刺激可反馈至下垂体,增加内啡肽释放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水平,从而降低患者疼痛感[10]。

本研究采取磁共振成像对椎旁肌进行观察,并通过医学图像处理软件ImageJ2x对肌肉形态和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弥补主观量表评估带来的误差。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颈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与椎体面积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表明椎旁肌肌容量明显增加,肌肉萎缩得到明显改善;而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则说明内热针在改善肌肉痉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联合治疗效果更显著。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表明内热针联合磁振热治疗在减轻颈痛方面的效果更好,患者颈椎活动度和生理功能可得到更好的恢复。综上所述,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可有效缓解NCNP患者颈痛,增加椎旁肌的横断面积,改善颈椎功能,适宜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内热比值椎体
外出踏青排内热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污泥内热式炭化技术探讨
污泥内热式炭化技术探讨
臭菘靠“内热” 融冰的花儿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