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2021-06-11王建美金卫东韩明磊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衰步行康复训练

王建美 金卫东 韩明磊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新乡 453000)

冠心病慢性心衰是由左心室充盈和射血分数降低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1]。运动康复训练是对患者采用多种运动方法,使其在身体功能和精神上获得全面恢复。本研究通过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介素细胞-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及6 min步行距离的影响,明确其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干预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治疗的45例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常规治疗+运动康复训练的45例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7~78岁,平均(69.57±4.30)岁;心功能Ⅱ级35例,Ⅲ级10例;病程2~10年,平均(5.78±1.51)年。观察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46~80岁,平均(69.53±4.17)岁;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11例;病程2~10年,平均(5.86±1.4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无重大精神疾患;临床资料完善。(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治疗:予以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减轻心肌氧耗(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绞痛(硝酸酯类),调脂稳定(他汀类调脂药),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训练:(1)于患者病情稳定后第1~2天进行床上运动,予以翻身及肢体被动运动,2次/d;(2)第3~6天行床上主动肢体运动,包括肩部、上肢、脚踝、膝关节等,20 min/次,2次/d;(3)第7~10天予以床下坐立主动运动,包括肩部、双上肢、颈部,30 min/次,1次/d,逐渐增加运动量至2~3次/d;(4)第11~12天予以平地面步行运动,100 m/次,2次/d,逐渐增加运动量增至200~500 m;(5)第13~14天予以上楼、下楼运动,1层/次,2次/d,逐渐增加至2层/次;(6)第15~16天予以平地面步行500 m结合上下楼运动1层,2次/d;(7)第17天予以平地面步行1 000 m结合上下楼运动2层,2次/d;(8)第18~19天予以坡路步行1 000 m,或上下楼3层,2次/d;(9)第20天予以坡路步行1 000 m结合上下楼3层,2次/d。运动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1.4 评价指标(1)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NT-proBNP,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0、TGF-β1水平。(2)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用6 min步行试验检测患者运动功能,6 min步行距离越长则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NT-proBNP、IL-10、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对比(ng/L,±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对比(n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

时间 组别 n NT-proBNP IL-10 TGF-β1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tP对照组观察组tP 45 45 45 45 1 774.89±367.54 1 781.37±364.26 0.084 0.933 1 219.58±286.33*7 96.64±107.53*9.276 0.000 8.62±1.88 8.54±1.95 0.198 0.843 3.63±1.41*2.57±0.91*4.237 0.000 326.07±72.64 330.54±73.15 0.291 0.772 281.69±36.89*147.23±32.35*18.383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 两组治疗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均上升,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对比(m,±s)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201.84±58.62 200.94±58.77 0.073 0.942 243.69±67.38 307.52±71.49 4.359 0.000 3.143 7.726 0.000 0.000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tP 45 45

3 讨论

冠心病慢性心衰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临床以突感心前区疼痛,包括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为主要症状[3]。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再缺血事件发生风险及病死率。而对于部分血管病变、堵塞严重患者,常需辅以其他干预措施,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均降低,6 min步行距离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大,表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予以运动康复训练,可改善血浆NT-proBNP、IL-10、TGF-β1水平,提高6 min步行距离。康复医学的主要目的为减轻、消除运动障碍,其核心治疗手段为运动康复训练[5]。运动康复训练采用“运动”这一机械性物理因子对患者展开治疗,包括关节功能、肌力、步行训练等[6]。其中步行训练为耐力性训练,可提升人体对氧气的输送和使用率,改善机体代谢能力;同时训练具有节奏性,强度低、持续时间较长,训练方法简便、易行,运动方式对技巧的要求不高,易于推行[7~8]。人体生理负荷量受训练持续时间、次数、强度等因素影响,运动康复训练可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时间与频度,且患者可自监自控训练,故安全有效。通过循序渐进的耐力性训练,既可提高机体携氧能力,改善心肌负荷量,促进机体有氧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进程,提升心肺功能,亦可增加肌肉收缩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加快体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同时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及疲乏程度,进一步改善患者躯体功能,恢复其对生活的自信心[9~10]。

综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予以运动康复训练,可调节血浆NT-proBNP、IL-10、TGF-β1水平,改善其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心衰步行康复训练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魔方小区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步行回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