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患者的近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2021-06-11皇甫保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乳亚群外周血

皇甫保国

(河南省博爱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博爱 454450)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给予放疗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维护乳房美观[1]。常规放疗的疗程长、费用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大分割调强放疗效果显著,分割次数少,疗程短[2]。T淋巴细胞亚群是观察机体细胞免疫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相关。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异常和比例失调[3]。鉴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在国内治疗案例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保乳术后给予大分割调强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110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和大分割组,各55例。常规组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40.26±5.16)岁。大分割组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9.84±7.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年龄25~53岁;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乳房区放疗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放疗不耐受者;保乳术后同时进行乳房重建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放疗,6 MV-X线全乳照射患侧50 Gy,分割25次,1周5次,疗程为40 d。大分割组给予大分割调强放疗,6 MV-X线全乳照射患侧42.56 Gy,分割16次,1周5次,疗程为28 d。

1.4 标本采集 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空腹取静脉血2 ml待检测。

1.5 观察指标(1)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2)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比较,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评价标准,分为1~4级,观察患者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程度、食管黏膜反应、放射性肺炎、急性皮肤反应、晚期皮肤反应)发生情况。(4)根据Rose标准评价乳房美容效果,分为优(乳房左右侧完全对称且外形丰满)、良(乳房左右侧基本对称且外形基本恢复正常)、中(乳房左右侧对称性较差,无水肿或孪缩发生)、差(乳房左右侧完全不对称且变硬或挛缩)。满意度=优+良。(5)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 前 两 组CD3+、CD4+、CD4+/CD8+、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外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大分割组,CD8+水平高于大分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组别 n CD3+(%)治疗前 治疗后CD4+(%)治疗前 治疗后CD8+(%)治疗前 治疗后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大分割组tP 55 55 73.36±23.12 74.10±26.57 0.166 0.868 66.30±10.13 72.51±10.47 2.953 0.000 36.37±12.30 36.67±12.13 0.129 0.898 28.21±7.17 31.28±8.05 2.112 0.037 28.76±8.26 28.87±7.93 0.071 0.943 26.05±5.35 23.95±5.03 2.120 0.040 1.26±0.44 1.27±0.42 0.122 0.903 1.08±0.31 1.30±0.38 3.327 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比较治疗前两组CA15-3、CA125、AFP、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CA15-3、CA125、AFP、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大分割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浓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CA15-3(U/ml)治疗前 治疗后CA125(U/ml)治疗前 治疗后AFP(IU/ml)治疗前 治疗后CEA(ng/ml)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大分割组tP 55 55 32.15±10.16 31.87±9.87 0.147 0.884 20.36±6.24*15.28±5.12*4.667 0.000 45.31±5.09 45.94±4.83 0.391 0.697 30.37±4.52*28.24±3.85*2.297 0.023 6.13±1.84 6.07±1.76 0.175 0.862 3.18±0.97*1.89±0.62*8.310 0.000 8.26±2.79 8.14±2.68 0.230 0.818 4.81±1.74*1.63±0.71*12.549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大分割组与常规组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

2.5 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大分割组治疗时间和费用均少于常规组。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3 讨论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出现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癌症种类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临床对于早期乳腺癌常采用手术加放疗方案联合治疗。乳腺癌保乳术因能保持乳房良好外形而越来越受人们欢迎。术后常规放疗由于治疗次数多、疗程长、费用高等缺点,给患者带来较大经济负担,患者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4]。大分割放疗弥补了常规放疗不足之处,冶秀鹏等[5]学者报道了大分割放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

有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的水平变化与肿瘤发展、扩散存在相关性[6]。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和CD8+等多个亚群。当CD4+/CD8+比值下降则表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常规组外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大分割组,CD8+水平高于大分割组(P<0.05)。这表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后常规组和大分割组患者外周血CA15-3、CA125、AFP、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大分割组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给予大分割调强放疗效果显著,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分割组与常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美容效果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分割组骨髓抑制程度、食管黏膜反应、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相对较少,且乳房美容效果满意度较常规组略高。原因可能为大分割放疗可提高肿瘤区照射剂量而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另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采取合适剂量,可更好保证其安全性,还可最大程度减轻对皮肤的损伤,以保证皮肤完整,进而获得更满意的美容效果。大分割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均少于常规组,说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对乳房美容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费用。但是关于如何进行更精准治疗,提升治疗安全性及疗效还应进行更深探究。

综上所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能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保乳亚群外周血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T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早期乳腺癌可保乳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