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平名医安幹青考论*

2021-05-1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刘博弘杨东方马鸣峥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讲习所国医月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刘博弘 杨东方 马鸣峥

安幹青(1884—1946年),河北武清人,自号义沽隐者,北平著名中医,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中医药界。安幹青为人正派,以医术精湛、医道高明为医界同仁与病家所称赞。亲传弟子有刘树琛、任广毅、王为兰三人[1]。安幹青著有《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等多本中医学讲义,辑录历代医者对病家护理相关记载的《溉益录》[1](已佚),是《北平医药月刊》《北京医药月刊》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发文20余篇,所涉内容广博,显示出其深厚的中医功底。

本文通过考证安幹青姓名,爬梳其学术著作,分析著作反映出的学术特点,从而勾勒安幹青的学术生涯,一窥这位民国京城中医名宿的风采。

姓名小考

在翻阅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安幹青名讳用字出现多种写法,主要有“幹青”“干青”“干卿”“幹卿”等四种。

“幹青”是最常见到的一种,也应是确切的写法。发表在《北京医药月刊》的《北京国医讲习所讲习课程之规定草案》[2]《参观西鹤年堂制药记》[3]《平人用鸦片为药品之害事》[4]三篇文章的作者署名处使用医家本人手迹印刷,写作“幹青”,故应无疑义。

近现代实业家王锡彤在其自传《抑斋自述》[5]中提到“弟到京邀安干卿医士”。“幹卿”则多次出现于《北平医药月刊》月刊社同仁合影、本社同人一览表等处。而“干青”最常见于当代学者的研究论文中,《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6]亦用此写法。我们认为,确切统一的姓名用字是对医家的尊重,也有助于学界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故应统一使用“幹青”。

著作考

因历史原因,安幹青著述的医著病案绝大部分已佚失。关于其著作,学术界已有初步梳理。《中医病理学》一书于2012年列入“传统医学战略研究丛书”,此后又更名为《病类原理》[7]再版。安幹青后人搜集其部分医著医论,编纂出版《安幹青医论文集》,该书收录了其发表于《北京医药月刊》《北平医药月刊》中的文章,包括《北京国医讲习所讲习课程之规定草案》《中医分科应急须改订之商讨》《医者有应特加注意研究之两种病类》《古方权量考辨》《中医于脑充血之认识与治疗》《时气病中有两种急需预备之要药》《病温期内服食牛乳之切戒》《冬月炉火过热之弊害》《药铺有代顾客煎药之必要》《参观西鹤年堂制药记》《寿萧龙友先生七十》《医统歌》12篇,以及《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两本中医讲义[1]。

这些工作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遗憾的是,梳理仍有遗漏。我们广泛查阅了当时的报刊,补充了五篇安幹青著作,包括四篇杂文(刊载于《北平医药月刊》)和一篇医论(刊载于《北京医药月刊》)。现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安幹青新补五篇文章整理表

著作特点

整理安幹青著作,不难发现其著述内容大体可分论议考辨、医药知识科普、中医讲义与杂文小说四类。特点如下。

1.科普医药知识,语激言切

安幹青多次在《北京医药月刊》中的“大众医药”栏目发文,借助医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正确实用的医药常识。其撰文从病家角度出发,文辞浅易,言辞恳切,可读性强。他在《冬月炉火过热之弊害》一文中写道:“医药月刊,非全为医家药家备也。所以有大众医药之一栏,既云乎大众矣,非为某一阶级设也明矣。凡我社会人士,均可一留意焉。”[12]指出刊发医药科普文章的意义。

安幹青所科普的医药常识切入点细微,非大量临证不易得。《病温期内服食牛乳之切戒》中提示大众,不仅要在温邪正盛或已衰时禁食牛乳,更须注意“温邪初起的时候,也要禁食它”[13]。《冬月炉火过热之弊害》刊于1939年1月,文中不仅给出了炉火过热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更因自己是“贫病中之一人”,指出“贫家不克衣裘服绵,最喜炉火热烘,房屋又狭,热皮易高;而富家则力图舒服,严寒之时,使如初夏。殊不知匪特当时易病,并且蕴伏将来之病。儿童多者,此害尤甚”[12]。并阐释医理“盖炉火过于热烈,伤人阴液,内热自盛,一出屋外,易成暴感,此可料想得到”[12]。又恳切规劝读者“盖以一身为业者,更须顾虑当时之病,与将来之病也。退一步言,即使稍觉微冷,体不舒畅,绝少病侵,不比火热伤人之酷为忧欤。否则贫病交加,岂不困苦万状”[12]。《平人用鸦片为药品之害事》一文中论述“是病时不以医药正规疗治,而以鸦片为药品之害事”[5],指出“人之有宿病与时病者,不以医药做正当治疗,而以鸦片若简捷速愈药品,多半由于不明其害,所以改之”[5]。并借期刊平台发出倡议:“兹阅者诸公,既已知其害事,更可忠告他人,免受其害。而业医者更要时时广播宣传,俾受其害者可日望减少。社会上之新瘾士,亦可减少许多也。”[5]不可不谓用心良苦。

2.关注中医教育,因材施教,以临床实用为要

安幹青关注中医教育,曾任北平国医职业分会学术组干事[14],参与多所中医学校筹备工作,亦受聘于北平国医学院、北平医学讲习会(曾用名北京国医讲习所)、北平中药讲习所等多所中医学校,出任教授,讲习《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等课程,并编撰多本讲义。在安幹青撰写的《中医诊断学》引言开篇就提及,“授课对象为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讲课内容不求诸广博,而求诸精深”[15],又讲明“诊断为实用至要之术,于诊察上断定上,有凭有据,可施可行”[15]。在北平中药讲习所教授《中医病理学》时,因生员多为各药铺选送的学徒,安幹青在序文中便标明,“诸君研究病理,是为研究药物而设,不同于医家为实施治疗而设,此间轻重有别”[5]。其《中医病理学》讲义大量参考了《医宗金鉴》的编撰体例与选方用药。徐大椿曾于《慎疾刍言》中言,《医宗金鉴》“习医者即不能全读古书,只研究此书,足以名世”。通读安幹青编撰的《中医病理学》,回顾北平中药讲习所培养出的一批中医药界人才,可切实感受到徐大椿此言非虚。

安幹青作为北平国医职业分会学术组干事,撰写了北平医学讲习会课程大纲并刊发至《北京医药月刊》。北平医学讲习会属于带有官办性质的业余医学夜校[14],课程设置为名家讲座接龙。故安幹青在《北京国医讲习所讲习课程之规定草案》中点明,“依上述讲习方法,却可有见诸实用之效,不似学校内之呆板功课,重复功课,空泛功课,并可显明,此系本所讲习课程也”[2]。讲习会设有西医课程,安幹青指明,“当此科学翻新时代,学医者自当以新生理为讲习之课程,俾资借镜……融会贯通,自更体用兼备矣”[2],主张学习西医知识,以补充完善中医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安幹青对于中医教育有独到见解,主张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讲求实用性。其工作对培植医学人才、研究整理中国医学作出很大贡献。

3.关注医界热点,参与学术争鸣

中医科学化与中医改革,不论放在民国时期,还是如今,都是易引起医界争鸣的热点话题。安幹青也就此撰文多篇,尤其关注中医体系现代化的相关内容。《中医分科应急须改订之商讨》中明确指出:“中国医术分科制度……但为应社会之需要,与适病症之变迁,其时与势,确有更改之必要。”[16]认为在西医的冲击对比下,中医旧体系“未免过形简略”。而中医分科不清,易导致“有病无人应治”的状况,故撰文《医者有应特加注意研究之两种病类》[16],旨在引起医界注意,使得医学进步,患者蒙福。

4.科学翻新时代,执守中医,兼收西医之长

安幹青不固步自封,他认为西医知识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学习西医知识一是为了求取新知,同时也是为了“中西相通,古今相同之点,互相印证,愈足见古圣前贤,确有先知先觉,而非徒出空论者也”[2]。

在中西医论争中,安幹青撰文《中医于脑充血之认识与治疗》[17],旁征博引,借脑充血一症,力证中医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以发扬国粹,驳斥“中医无知无用”的论说。

安幹青所著讲义名为《中医病理学》,实则讲授中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如此定名,是借鉴了西医生理学、病理学的分科模式,也展现了安幹青在西医东渐的大环境下,借鉴西医的结构体系,对于中医体系进行改革的尝试。

由此可见,安幹青是中医药的坚定拥趸,认为中医兼收并蓄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也为中西医汇通作出了初步的尝试。

5.医士药商,利害与共

安幹青多篇论文谈及药铺应适应时代潮流,开展代客煎药业务以照顾病家需求,增加治疗时病的成药为医家提供便利,呼吁“盖医士药商,虽然两界,终属一家,痛痒相关,利害与共”[18]。

结 语

安幹青作为民国时期北平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家,其医论未能流传,难窥全貌,是为憾事。其文论关注点广博,对中医体系现代化的观点放至今日亦不过时;中医药知识科普文章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文辞浅易,态度亲和,传播普及医药知识,服务民众;培养中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编撰讲义既引经据典,又融入自己的临床体会,为北平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梳理安幹青著作,既勾勒其学术生涯,又可管窥民国时期中医发展的复杂环境,了解北平民众医药普及状况,也为当今学界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中医发展史提供资料。

猜你喜欢

讲习所国医月刊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画与理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画与理
画与理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国医大师忘记年龄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精气神“习”出好日子